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本文首先探讨了汉维语在“时”的问题上表现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论述了汉译维过程中对于“时”的处理方法,并对汉语某些意义或形式的句子进行翻译时维语所要求的特殊的时态表现形式做了适当描述和深层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bolmaq”与“qilmaq”是维语中使用频率多 ,内容丰富的两个基本动词。它们的基本含义丰富 ,引申及使用频率很高 ,应在使用中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古代汉语中的"吾"与"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无论是在语义上还是在用法上都是有着相似之处的。但是两者并非同一词.这主要体现在词的起源、发展以及使用情况等几个方面。而恰恰这种差别又是极其细小和微妙的,稍不留意,即容易忽视。辨析这两个词对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是有极为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汉语里的“啊”在口语中的使用率很高,而且在不同的句子当中可表示不同的语气和意义,当然在维语当中也有相应的语气和意义。它带什么样的语气在一定的范围内影响句子的具体意义,因此不能看作是都是同一个意思,而要看它的实际效果和意义。把它用维语表达时要更加注意句子的实际意义和具体语气,使用适当的语气词或词缀。  相似文献   

5.
商标翻译必须注意不同文化的差异,异化翻译技巧的使用主要以源语言地文化为导向,而同化翻译的技巧则立足于目标地的语言文化背景。这两种翻译方法的运用并不是固定、永恒的,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6.
"X上"和"X里"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上”和“里”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方位词。一般认为,“X上”和“X里”相通交叉甚少。通过深入考察各种本,我们发现两不仅在单纯的空间方位上有相通之处,而且在隐喻的概念范畴中,也有相通之处。本作尝试从隐喻角度说明和解释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7.
对于两点A、B,将它们连上线段,是“连接AB”呢还是“连结AB”呢?笔在听课和组织阅卷中发现分别用这两个词的师生各占一定的比例,那么到底是用“连接”呢?还是“连结”呢?  相似文献   

8.
本拟从思维逻辑角度探讨傅雷提出的“神似”翻译理论,借用中国哲学中有关言、意名题,形、神命题和中庸之道来阐释“神似”理论,找出其哲学理据,并认为傅雷的神似论符合哲学思辩规律,为后期的翻译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梁瑞新 《成才之路》2011,(25):35-35
在教学《岳阳楼记》这一课时,有一位学生提出疑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该怎样理解?这就涉及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互文。何为互文呢?"互文"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的一种修辞手法,即在连贯的语言里使本应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上下各出现一个而省去另一个。它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所以有必要对其表达效果和翻译方法加以分析,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这种特殊修辞。  相似文献   

10.
"假朋友"一词源自法语"Faux Amis",在英汉翻译中,主要用来描述英汉两种语言表面意义相同,但实际意义却截然不同的翻译现象。搜集了大量英汉翻译中出现的"假朋友"的例子,从构词,短语和句法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假朋友"现象,并从译者语言能力的缺失,英汉思维方式和地域环境的差异等方面探讨了造成"假朋友"这一现象的原因,旨在找出有效避免英汉翻译中出现"假朋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用汉语表达时间的先后时,人们通常用“以前”和“以后”词的变化不大,而且重复率非常高。受此影响,不少学生在英语里也千篇一律地用“before”和“after”来表达这两层意思。其实在英语词汇里可以表达这两层意思的词有很多个,其中有几个使用频率特别高,但它们在用法上有差异,极易混用。掌握这些词的用法,正确区分它们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写作时避免用词重复,结构单调,使文章生动。由于这些词属于高频词,把握好这些词,对准确理解和翻译也不无帮助。下面就对相关词进行归纳和比较。  相似文献   

12.
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的词汇中,一个字或词会有好几个意思,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英语中有许多这样的词或短语,在不同的语境常会有不同的涵义,容易混淆,这种情况无疑会造成两种语言在理解和表达上的误差,也是语言学习中的一大障碍。因此,在作理解和翻译练习时,学生们对此感到无从下手,甚至会闹出笑话。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仔细考虑词汇使用的场合、风格、搭配以及语态等多方面的因素,正确理解词汇的多种含义,找出准确地道的对应词汇来。英语单词jealous一词,意为“嫉妒”如:He wasjealous of Tom’s success after he was told Tom had  相似文献   

13.
虚词“的”与“地”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语言成分,“的”和“地”是分用还是合用,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王力先生主张分开使用(见《汉语史稿》),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也多是分写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还专门分析了这两个词的具体用法。不主张分开使用的以吕叔湘先生为代表,吕先生认为这两个词的用法很难区分,中小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4.
人们利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其信息的传输载体就是语音。语音是语言唯一可感知的物质,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论文剔除语境与临时因素,仅从静态语音修辞的固定因素的角度来对比汉语的双声叠韵词与维语的对偶词,试图找出汉维语语音修辞在这方面的特性与共性。  相似文献   

15.
在英汉翻译中,正反译是常见的翻译技巧之一,英语里有些从正面表达的词或句子,译文中可以从反面来表达;英语里有些从反面表达的词和句子,译文中可以从正面来表达。  相似文献   

16.
日语中很多词和句子都必须在一定的情景中使用,要理解这些词或句子的使用情景和语义,就必须先从日本的文化背景入手。日语中"はい"一词的频繁使用,与日本人喜爱肯定表达而尽量回避否定表达有关,而这一现象正反映了日本人的"不安感"与"和"意识。本文拟从"はい"一词的用法看日本人的文化心理及意识。  相似文献   

17.
“婴儿”和“卵子”这两个词在中国哲学中经常使用。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已经超出了生物学意义而进入了哲学意义的层面。本讨论了老庄关于“婴儿”的理论和心性学家关于“卵子”的理论,以及它们在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尤其”和“更”是现代汉语中非常常见的两个副词,都隐含着比较,都有更进一步的意义,在很多情况下二者是可以换用的,例如:  相似文献   

19.
读鲁迅的作品时,细心的读往往会发现鲁迅常常把“介绍“一词写作“绍介”,如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在提到创办朝华社的情况时说“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学,……。”可是,在鲁迅其他作品中,有时也用“介绍”一词,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介绍”和“绍介”交替使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乐山话中,“dai^13”(音代)和“da^42”(音打)这两个音在人们口头使用频率极高,它们的用法都相当复杂,本文描写了这两个语音在乐山话中所表示的多种语法意义,并从历时的角度梳理这些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它们极可能有着共同的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