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和《江南的冬景》的比较阅读,认为这两篇散文异中有同,都体现了郁达夫在20-30年代散文的特点,即意境的唯美、生活的雅趣和作为传统名士的悠闲,而这又与郁达夫丰厚的中外文学素养、典籍学识和独特的阅历经验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中通过写意的手法、工笔的技法、变化的节奏和洗练的文字来表情达意,其语言富有无穷魅力。探析《江南的冬景》的语言艺术,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读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如同在赏一幅幅画。教学中,我和学生一同走进江南的冬景,欣赏江南的美景,感受江南的悠闲。本就学生所鉴赏的课第七段做了课堂实录。[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正>木心《九月初九》说:"中国的‘自然’内有‘人’——谁莳的花服谁,那人卜居的丘壑有那人的风神,犹如衣裳具备袭者的性情,旧的空鞋都有脚……"无论是"江南的冬景"还是"故都的秋",都藏着一个"人",都凝聚着郁达夫个人的"风神"。就《故都的秋》而言,正因为有"人"的存在,才有"味"的感知,才有"故都的秋"的整体呈现,才有"境"的参差,才是中国文人笔下的中国的"自然"。  相似文献   

5.
《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成名作品,现选入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笔者为教材编者给课文作注解时,却不够严谨。 一、时代误注 课本中“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吧?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毛珏 《现代语文》2014,(4):35-36
在解读《江南的冬景》时,大部分教师都是把注意力放在文中所描写的景物的鉴赏分析上,分析文中具体写了哪些地方的景物,江南冬景有哪些特点,写江南冬景作了哪些比较,目的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等等。但是笔者在解读时还注意到,文中几次提到“出去走走”,引发了笔者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本期言论     
<正>无论是"江南的冬景"还是"故都的秋",都藏着一个"人",都凝聚着郁达夫个人的"风神"。就《故都的秋》而言,正因为有"人"的存在,才有"味"的感知,才有"故都的秋"的整体呈现,才有"境"的参差,才是中国文人笔下的中国的"自然"。(郭妍妍《三境与三味——〈故都的秋〉课文解读》,第26页)  相似文献   

8.
上天赋予人类最大的财富就是大自然的魅力。所以,在《江南的冬景》中,郁达夫会这样说:“欣赏自然和山水就是在欣赏人生。”也可以说,郁达夫就是用他所书写的文字来让我们品味人生,聆听江南美景中蕴藏的天籁之音。《江南的冬景》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人性与生活乐趣以及心灵行走时的韵味。  相似文献   

9.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①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江南的冬景》一文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②该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和他的另外一篇《故都的秋》写作于同一个时期,都选人中学语文课本作为经典美文被传学.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高中语文中诸如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等写景抒情散文的教学方法也理应做出相应的探索与调整。教学时,我们应当尊重写景散文文体固有的“形散而神不散”之基本特点,坚决打破传统的提纲挈领式、日趋程式化的应试教学模式。因为诸如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这样的写景散文是灵动的、精美的、极富生命韵律等美学特质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作者将自己的美好情感付诸文学艺术的载体,其教学方法亦当新颖鲜活、富于美感,亦当努力以诗情画意的教学形式传达文本中浓浓的诗意之美。下面笔者就以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为例来谈谈散文课堂教学的“三重三轻”。  相似文献   

11.
《江南的冬景》秉承了郁达夫散文风格的大特点,行文自然有致,笔随意转,抒情性强。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都突出了作者对江南的钟爱。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特别亲密,自然变成了个人性灵的延伸,进入一种天人合一的化境。  相似文献   

12.
【背景介绍】《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的两篇文章,作者分别是郁达夫和高建群。第四专题共分三个板块,分别是“谛听天籁”“感悟自然”和“湖山沉思”。第一板块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第二板块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第三板块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教学设想】这两篇课文都是写景散文的名篇,有许多共同点。在《江南的冬景》中郁达夫将自然景物描写和民俗描写结合起来,用简约的文笔勾勒出了富有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13.
《江南的冬景》通过运用对比、虚实结合、引用等手法描绘出江南那可爱、晴朗的美丽景象,营造出优美、闲适、温润、和煦的意境。作者给我们展现了江南的"曝背谈天图""冬郊植被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五幅图,通过这些画面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江南冬景的美。那作者是如何巧妙抓住这些景的特征带给我们这种意境美呢?...  相似文献   

14.
学校举行优质课评比活动,笔者有幸聆听了几节,觉得受益匪浅。其中一位老师正如课文的作者郁达夫一样,颇具"现代才子气";其课堂如行云流水,亦如所教的课文,雅趣盎然,意味十足,令人回味无穷。一.导入语言的文学味师: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最爱歌咏的,便是江南的春天了。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幻灯片展示词作及其写意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然而,现代散文大师郁达夫另辟蹊径.却着墨于江南的冬景(板书课题《江南的冬景》)。  相似文献   

15.
成龙 《语文知识》2014,(7):21-23
《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1935年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名篇,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究竟有怎样的特点?郁达夫又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味?在王美娟老师看来,郁达夫“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他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而是在描写景物的背后,显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和暂时的妥协,其中不无自我麻醉、苦闷无奈之情”(《景美的背后是心痛—〈江南的冬景〉抒情实质摭谈》,以下简称《心痛》)^[1]。王老师执此之念的依据是,“语境”与“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心痛》一文花了较多篇幅详细地介绍了“作者的民族情怀非但得不到保护,竟反遭诬陷”“郁达夫一腔热忱促成左联,却遭开除”两种“处境”;之后,简要地从文本出发,选择了两处内容加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乱世之中的倦怠和无奈。《江南的冬景》一文真实的情感真是如此吗?诚然,“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对于文本解读确有一定的作用,但拘泥其中,显然又是不恰当的。唯有文本是客观存在的,依着文本语言,走进文本,方是解读文本的正途。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必修一课本第四单元题为“像山那样思考”,导语提示说:“文字不是绘画,如何构图敷彩?文字不是音乐,如何摹声拟音?但是,文字恰恰能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而郁达夫先生在《江南的冬景》中就用他的那支笔构图敷彩,摹声拟音,文笔细腻得宛如江南的细雨,将“江南的冬景”似有若无地播洒在读者的心间。  相似文献   

17.
《江南的冬景》是郁迭夫写景散文中很有特色的一篇。一般写景散文,常常用写游记的手法,如描绘春景、秋景,往往是在写春游、秋游中写出。可是郁达夫这篇所写的冬景,却并未写冬游,而是直接写冬天的景色。这种写法,当然比起以游记写景来,难度要大得多了。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的写景美文《江南的冬景》给了我们一次近距离的感受美景的机会。文中最富有诗意的是"微雨寒村图"和"江南雪景图",笔者就打算在这两幅画面上下功夫,让学生参与进来,感受这"斜晖脉脉水悠悠,夜船吹笛雨潇潇"的诗意江南。本文通过案例描述和课后反思探讨了"语文课堂需要诗意"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9.
《故都的秋》作为一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作者是怎样来写景抒情的"。因此,本文从抒情艺术的角度,探索《故都的秋》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笔者认为,作者为了显示出自己在文本中的情感,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抒情艺术。一、摹绘写情《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是一篇经典散文,无论是人教版高中教材还是苏教版高中教材,都选用了这篇文章。但是多年来,在这篇经典散文的教学中,不管是各类赛课还是常态课,始终有一个问题没有讲清楚,很有厘清的必要。先看几段课堂教学实例:【片段1】[学生读课文。]师本文主要写江南的冬景,为什么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请学生发言。]生通过与北方的冬天的比较,写出了江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