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视隐性采访的负面传播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智慧 《传媒观察》2005,(10):49-50
目前,学术界和新闻界一般都认为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隐性采访出现在1994年前后,即《焦点访谈》等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相继开播之时。十多年时间里,隐性采访被新闻媒体广泛采用,其作用在中央电视台及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评论类节目特别是批评性报道中发挥得淋漓尽致。2001年央视2套“3·15”特别节目的宣传口号便是:兵分五路,万里暗访(隐性采访)。一直以来,学术界对隐性采访的讨论较多地集中在其法律适用问题上,笔者尝试阐述一下电视新闻实践中由于应用隐性采访而产生的负面传播效果,并就此呼吁“透明采访”在电视新闻制作的回归。隐性采访可造成传播…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多个侧面对隐性采访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对电视新闻隐性采访的是与非进行了辩证的论述,并进一步以电视新闻隐性采访的真实性问题为切入点.研究和揭示隐性采访在我国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使用误区.拟对电视新闻隐性采访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作为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现实社会中已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其法律定位的不确定,隐性采访又时常徘徊在掌声和呵斥之间的尴尬境地。在依法治国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尤其是面临着现在更加开放的形势,从法律上回答有关隐性采访的合法性等一系列问题,无论对于规范新闻采访行为,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隐性采访的定义及其合法性隐性采访,顾名思义,主要是指新闻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隐性采访的成立必须具备一个前提和三个…  相似文献   

4.
厉燕 《视听纵横》2003,24(6):25-27
隐性采访作为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现实社会中已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其法律定位的不确定,隐性采访又时常徘徊在掌声和喝斥之间的尴尬境地。在依法治国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尤其是新闻媒体在加入WTO以后面临着更加开放的形势下,从法律上回答有关隐性采访的合法性等一系列问题,无论对于规范新闻采访行为,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段巍  段青 《今传媒》2014,(8):175-176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媒体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电视新闻记者来说,只有及时获取真实的第一手新闻资料,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之间占据优势地位,所以隐性采访成为了当今电视新闻记者获取所需新闻资料的有效手段,但是这种特殊的采访方式由于其隐蔽性的特点,所以极易出现一些法律方面的纠纷,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因此,电视新闻记者要在隐性采访中把握好"度",提高新闻采访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言论自由对于电视新闻采访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应该重视对于电视新闻被采访人言论自由的提升,让受采访者敢于说出事实的真相,这对于提升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结合自身的实际采访情况,阐述了电视新闻采访中如何提升被采访人的言论自由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陈军 《今传媒》2010,18(9):37-37,43
本文从新闻事业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电视新闻媒体为什么要采用隐性采访方式入手,分析了隐性采访作为电视新闻媒体记者正常合法的一种采访方式带给电视观众的视觉震撼;研究和辨析了在当前环境下电视新闻媒体记者进行"隐性采访"时应该注意的采用范围和法律界限。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是电视新闻采访中被普遍采用的形式。隐性采访所获得的新闻事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活与社会的"原生态",极具传播可信度。在电视隐性采访中,叙事过程主要有叙事取向与结构模式,报道原则规定了电视记者进行电视隐性采访必须遵循的法律、法规和采访纪律。  相似文献   

9.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最为重要的工作,而提问在电视新闻采访方面更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策略性以及技巧性作用,因而可以说提问是记者的天职,一个好的记者必须是一个会提问的记者,但目前一些记者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本文重点从提问的角度对电视新闻采访技巧进行了探析,首先分析了提问在电视新闻采访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当前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提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最后就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的记者提问提出一些技巧,希望能够对广大新闻记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动机与采访能力十分重要,它们直接关系着电视新闻质量的高低。这就要求电视台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自身的采访动机,同时熟练掌握相关的采访技巧,从细节处着手,获得更多较高价值的新闻信息。为此,本文在概述采访动机内涵与作用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电视台记者采访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指出了电视台记者采访动机的有效激发策略与采访中应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报道作为当前各家电视媒体扩大社会影响和提升节目收视率重要手段,也是其铸造自身品牌形象的一种有效路径。由于采访在电视新闻报道类节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很多时候承载着新闻报道节目的质量,因此,在实际的电视新闻节目打造中,新闻记者要加强对电视新闻采访原则和技巧的把握,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从而为观众带去更有价值的新闻报道,促使电视新闻报道节目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段巍  段青 《今传媒》2014,(8):173-174
电视新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电视新闻能够及时、准确的传播国家和社会的重大新闻信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有价值、意义重大的新闻信息。电视新闻在制作的时候,需要复杂的程序,主要包括拍摄、构思、策划、解说、采访、编辑、字幕和配音等技术。这里面最重要的环节是画面剪辑和新闻采访,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制作出优秀的电视新闻,最大限度的保证电视新闻的质量。电视新闻是以画面作为传播载体的,如何将采访与画面剪辑合理的统一在一起,已经成为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本文将针对电视新闻的剪辑与采访的结合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陈育华  俞翔 《视听纵横》2010,(2):110-111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隐性采访(也就是暗访)是记者经常使用的一种采访手段,相对于正常采访而言,隐陡采访有更多的不确定性,采访难度和危险系数也要大得多,因此暗访的成功率及采访内容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展开对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技巧要领的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当前电视新闻发展过程中,新闻采访写作的现状以及其具体的技巧,为日后促进电视新闻的发展提供建议。在当前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电视新闻作为人们及时掌握信息的主要途径,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受诸多因素影响,电视新闻采访写作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电视新闻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对当前电视新闻采访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着重研究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技巧的具体要领。  相似文献   

15.
电视隐性采访在我国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这种采访方式的特殊作用,不少电视台都采用过隐性采访。笔者认为:电视隐性采访能充分发挥电视新闻节目的特点。电视区分于其他媒体的根本就是声画结合,而电视隐性采访偷拍偷录的采访形式,始终在新闻现场用画面和声音记录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6.
新闻舆论监督作用在当今备受重视,揭黑式的调查报道越来越火热,而隐性采访这种最适合揭黑的新闻采访方式也被各新闻媒介争相采用。在新闻实践得益于隐性采访时,从法学领域则看到的是隐性采访带来的新闻侵权问题,隐性采访产生的法律纠纷也经常出现。本文从新闻学和法学的两个维度来分析隐性采访,以期为隐性采访的新闻实践和法律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培铁 《新闻前哨》2009,(11):47-48
随着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不断增强,隐性采访这一行之有效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成为不少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和利器,也得到受众的欢迎,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俊 《新闻知识》2013,(3):34-35
在各类新闻报道中,隐性采访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隐性采访固然能得到很多重大新闻,但如果运用不当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因而,在隐性采访中,记者要在把握其一般原则的前提下,准确定位自己在采访中的位置,既保证采访符合道德法律的规范,又能起到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闻是社会大众了解国家政策与时事政治的主要途径,电视也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因此电视新闻的时效性与价值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新闻记者的角度来说,如何通过有效的采访工作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是推动电视新闻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所以新闻记者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与技巧,才能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深入挖掘,提高电视新闻的制作效率。本文主要针对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隐性采访的新闻报道以其直观迅速、真实可信吸引读者眼球,国内越来越多的媒体青睐隐性采访这种采访方式,媒体记者各显神通深入新闻现场报道。然而,我国的社会法制已日益健全,权利界限也越来越清晰,"隐性采访"的合法性业内外一度也是争论不休,记者因隐性采访造成新闻侵权吃官司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而,在隐性采访中如何规避新闻侵权,业内人士也越来越重视。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