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汉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儒学独特的性质所决定的。同时,儒家学者的积极推动和汉武帝的偏好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西汉中期以后,随着西汉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在士人中间产生一股质疑或否定汉祚存在的厌汉舆论,在这种情况下出身外戚并拥有儒生身份的王莽成为儒士阶层瞩目的对象。并最终在士人群体的支持下和厌汉舆论的造作下,促成王莽代汉自立。  相似文献   

3.
汉赋将汉代的恢弘气势发挥到了极致,其直接服务于帝王,展现了帝王的至尊权威,领汉百载之风骚。汉代帝王宫殿的威严、雄伟、巨丽,而汉大赋的恢弘、豪放、奢丽,二者均承袭了汉时代的精神,体现着汉王朝的强大和汉代帝王的至尊。汉宫殿与汉赋实现了建筑艺术与文学艺术的一次旷世交汇。  相似文献   

4.
王灿国 《考试周刊》2012,(24):30-31
汉武帝登基不久就发动了长达四十四年的征伐匈奴的战争。战争前期,汉王朝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与安全而战.太史公对此持赞成态度。但当战争取得胜利后,汉武帝却滋生了好大喜功的骄傲心理,穷兵黩武,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了深刻的批评与讥刺。  相似文献   

5.
二月河"清代帝王系列"中的《康熙大帝》,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适当穿插传奇和话本式的艺术手法,通过许多具体的事例,突出地再现了康熙即位后在对国家的英明治理中对"汉"传统的学习与推崇,从各个方面接受并正确执行汉族政策,充分正视和运用"汉"的传统意识,为开创王朝鼎盛局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汉王朝政治文化影响进入西域之前,匈奴曾经施行对"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控制。汉文化扩张至西域后,匈奴势力依然反复对这一地区进行军事外交的顽强争夺。"和亲",是匈奴控制西域国家的外交方式之一。匈奴在施用军事高压的同时,也曾经对西域数国推行"和亲"策略。对于汉王朝与西域国家的"和亲",匈奴亦竭力予以破坏。  相似文献   

7.
羌汉战争持续时间长达二百余年,西汉中后期初现端倪,东汉时期急剧恶化,几乎与东汉王朝相始终。它不仅动摇了西汉中后期的西北局势,更波及东汉王朝整个国家形势和内部诸方面。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界对羌汉战争的性质、战争动因、治羌政策、护羌校尉、相关人物及影响等六个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方法更加多样,视角更为多元,评价日益客观。未来的研究需在问题的建构和综合分析、过程的动态发展考察、出土简牍的应用等方面着重发力。  相似文献   

8.
汉匈关系是贯穿汉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经营和开发的一个重要焦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不平衡,常激化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之间的矛盾.在此条件下,汉王朝对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征讨、绥抚、分化、监护等政策.这一系列政策的演变归根结底,是根据汉匈双方实力状况对比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进行的.对于初涉及到整个汉王朝的历史的人来说,了解汉匈之间的关系发展,对学好这阶段的历史至关重要,也值得我们在当前发展民族关系中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9.
表面看来,索尔·贝娄的小说《雨王汉德森》描述的是主人公汉德森在非洲的旅行,实际上却展示了主人公汉德森心理疾病恢复的整个过程。根据荣格的理论,当精神错乱时,潜意识会发挥作用,与有意识的心理内容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最终消除精神错乱,取得心境的平衡。本文意在通过心理分析理论解读索尔.贝娄的小说《雨王汉德森》。  相似文献   

10.
朱丽 《考试周刊》2012,(55):28-29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民众外语水平的提高。广告语篇中汉英语码转换现象呈现出越来越频繁的趋势。在语码转换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告语篇中汉英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动机研究从实现“AIDA”原则、实现辨别功能、增强洋化效果和填补词汇空缺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力求有所创新。分析结果表明,在广告语篇中使用汉英语码转换是一种有效的广告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于阗文化因西汉王朝统一西域得到提升;由于频繁的丝绸之路贸易,于阗成了东西文化的融汇之地;佛教的传入,使于阗绿洲居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信仰发生了巨大嬗变.这个时期是于阗文化的勃兴期.  相似文献   

12.
西汉初期,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及其后来分封的同姓诸侯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确实拥有一定的特权,随着其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形成对西汉中央政府的严重威胁。但要说诸侯王与皇帝共治天下,汉朝的法律只在汉朝直辖区适用,却令人难以信服。  相似文献   

13.
西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儒学的推崇为陶塑明器的兴盛创造了前提条件,厚葬之风的兴起是西汉陶塑明器兴盛的主要推动力量。西汉陶塑明器艺术作品是古代艺术苑囿中的璀璨瑰宝,是西汉思想文化的鲜明的反映。在这些艺术品中,充分体现出西汉古拙而不呆板,质朴而不简陋的装饰表现风格。在图案的表达手法上,有着鲜明的剪影法的特征。西汉陶塑的艺术成就,在于表现各种物象的主要特征,形象生动简练,装饰性很强,凸显出西汉乐观积极的人生理念和希冀人神同在的生命主题。  相似文献   

14.
西汉时期围绕汉匈关系,发生了七次大辩论,其中以平城之战前刘敬同主战派、汉武帝时期王恢同韩安国、汉宣帝时期萧望之与黄霸、新莽时期严尤同王莽的辩论最为典型。这些辩论涉及汉匈关系的定性、和亲与战争的抉择、匈奴在边疆政治中的定位、接待匈奴的规格、匈奴与朝代更迭等。辩论见证和加速了汉匈关系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西汉开创了屯垦戍边的千古之策,这种亦兵亦农、兵农结合的屯垦戍边形式,不但成为西汉政府应对边疆游牧民族侵扰、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形式,也是其经略西域,奠基大国威仪的战略选择。西汉首开西域屯田之功.大开移民戍边之风,为国家西北边疆安全和地区稳定及以后历代中央王朝进行西域屯垦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其战略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6.
从绿林、赤眉起义,到黄巾起义,东汉王朝经历了从"中兴"到腐朽的过程,随着社会危机日益加重,爆发了大规模的社会批判思潮,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东汉政权的建设和稳固提出了理性的反思。本文试图从世家大族、边患、外戚宦官专权、经学衰败这四个方面探讨了东汉社会批判思潮兴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后妃制度是绵延我国古代社会数千年的一种腐朽的社会制度,是男尊女卑观念下的历史产物。汉代后妃是古代后妃中的一个特定群体。从出身来看,西汉后妃出身下层者较多,东汉后妃则大多出自豪门。西汉册封皇后以帝王宠爱与生育皇子为主,东汉则以德为先。两汉后妃大多受教育程度较高。西汉后妃以雅善歌舞为主,东汉后妃以熟读儒经为长。凭借良好的文化素养与杰出的政治才干,两汉后妃成为中国历史上后妃参政的代表性群体。与后世相比,其社会地位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8.
从汉赋内容的变迁看西汉赋家的心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赋的内容变化反映了西汉赋家的心态变化,是探索赋家心路历程的重要依据。总体上讲,西汉赋家的心态变化表现在三个方面:矛盾对抗引发的隐逸意识;被迫认同后所形成的颂美倾向;依附王朝权威的兴趣减弱后所产生的疏离意识。  相似文献   

19.
汉代诏令颇得好评,其中西汉前期诏令尤受赞誉,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作品流露了真性情,凸显了有关帝王的精神气质与个性:汉高祖诏令简易朴实,近乎口语,体现了高祖本人的豁达大气;汉文帝诏令平和自然、以情动人,体现了文帝本人的谦和仁慈;汉武帝诏令主要体现了他雄豪自负的个性。  相似文献   

20.
重农抑商思想在西汉前期得到整合,并通过各思想家宣传与统治者政策推行两方面实现,体现了"重农"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从重农抑商概念规范入手,对西汉前期重农与抑商思想的提出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