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炳圭 《天中学刊》2013,28(1):78-82
《红楼梦》第2回中曹雪芹发表自己独特的人性论,在这段议论中他没把陶渊明看做“仁人君子”,而把他看成兼有正气与邪气的所谓“正邪两赋”的人物.曹雪芹超越了善恶正邪二元论的道德框架,从世俗认为的“邪”中找出其价值,把他视为正邪两赋之人,不但脱离了世人对陶渊明固定的评价,而且努力去理解作为诗人陶渊明复杂多样的个性特点.从曹雪芹的真情与痴情意识、脱俗与隐逸思想以及非功利的创作态度,同样可见《红楼梦》对陶渊明的接受.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是我国伟大的田园诗人,他开创的田园诗派至今为人们乐道。但关于陶渊明的形象,包括描写他的第一篇诔文《陶征士诔》在内,《宋书》《晋书》《南史》都把他当作一位纯粹的隐士,关于他文学成就的描写则寥寥无几。考证这几篇文章对陶渊明的记载以后,不难发现,造成陶渊明隐者形象的原因除了魏晋隐逸精神的高扬,以及当时文坛盛行的骈俪的文风与陶渊明的文风不一致之外,还有史书撰者个人对陶渊明的定位。  相似文献   

3.
论陶渊明思想性格的矛盾性曹丽环陶渊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他的诗对我国后代诗人影响很大。一提起陶渊明,人们就会把他和“隐逸”“淡泊”“脱略世故”等联系在一起,钟嵘《诗品》说他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历代陶诗论者大多也认为了是“闲适的”“浑身静穆”的田...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被人们誉为“浑身是静穆”的田园诗人,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不过他不是不想有所作为,而是经历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后,而来“守拙归田园”的(《归园田居》第一首)。他自称“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远”(《拟古》);又说他是“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可见他是曾有用世之心的。我们知道,  相似文献   

5.
萧统认定陶渊明的隐士身份,亦认定其作品的隐逸内容;但其编撰《文选》却不把陶渊明诗作入“招隐类”、“反招隐类”,《艺文类聚》亦是如此。原因在于传统上隐逸诗作的品格是写山林,而陶渊明诗作则写自己在农村田园的生活,南北朝唐宋人编撰总集入陶渊明诗作于“田家”、“田园”类。钟嵘称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未被人们认可。  相似文献   

6.
《归去来兮辞》是我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传世名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  相似文献   

7.
试论初唐诗人王绩的隐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绩是隋唐之际的著名诗人,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隐居,所作诗文也大都反映他隐逸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所以在当时和后世人心目中他都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隐士。如新、旧《唐书》将他列入《隐逸传》,《四友斋丛说》称他为“唐时隐逸诗人第一”。 综观王绩生平事迹和创作,极易使人联想到被钟嵘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的东晋诗人陶渊明,这不仅是因为王绩在诗文中屡屡提到陶渊明,还因为二人确有不少相似之处。 譬如他们都有足以自矜的显贵的家世,自幼都有成就一番事业的幻想,陶渊明是“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拟古》)、“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王绩也是“弱龄慕奇调,无事不兼修。望气登重阁,占星上小楼。明经思待诏,学剑觅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多把陶渊明看成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一位“田舍之翁,闲适之祖”(陈沆《诗比兴笺》),一位淳朴天真的“羲皇上”(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鲁迅先生对陶渊明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说“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  相似文献   

9.
备《归去来兮辞》(以下简称《归》)时,我隐隐约约地看见了一个"陌生"的陶渊明。在我的印象里,陶渊明是一位品格高洁的隐逸诗人,他好读书、性嗜酒,不慕名利、崇尚自然一这样的陶渊明形象主要来源于《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类清新淡远的诗句。  相似文献   

10.
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不足万言(9600余字),文不过千句(900余句),生前别人只把他看做一个“只作农家语”的田舍翁,然而他身后的声名却越来越大.自从钟嵘《涛品》把陶渊明列为“古今隐逸之宗”后,围绕着陶渊明诗歌风格的笔墨官司,一直打到现在.  相似文献   

11.
《归去来兮辞》(下面简称《归》)是我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传世名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读此诗,扑面而来的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让我们寻根到一种恬淡的隐士文化。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忠愤”说滥觞于就约《宋书·隐逸传》。其文云:“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以后,萧统《陶渊明传》、佚名《莲社高贤传》、《南史·隐逸传》等皆沿袭沈约之说,宋代以后,不少人在肯定渊明的不复出仕是“耻事二姓”的同时,又挖掘和推崇他的愤宋情诸。近代有些学者以比较广阔的视野研究陶渊明,认为他的弃官是愤然于政治的黑暗及士大夫的廉耻扫地,“若说所争在姓马的,姓刘的,未免把他看小了。”(梁启超《陶渊明文艺及其品格》)近数十年来,还是两种绝然相反的观点在争论。有的说陶渊明是“东晋孤臣遗老”,有的则全盘否定陶渊明有忠晋思想。看来,要还陶渊明的本来面目,时至今日仍然是件难事。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其人其事 陶渊明(约365—427),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的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改为潜,自号五柳先生.去世后他的亲友将其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出生在九江柴桑.也就是现在的九江市。陶渊明最著名的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等。  相似文献   

14.
《归去来兮辞》是隐逸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前人推崇备至。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曰:“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现行人教版高二册语文选人此文.下面讨论一下有关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第二年后的作品,诗作内容简单,但却意蕴深刻,抓住诗眼,品读关键字,有利于学生走进诗心,品读诗情,对话诗人。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并非“在主体上是属于无倾向的诗人”,“应属于非倾向诗人之列”,他的作品与行藏出处无不证明:他不仅是个有倾向的诗人,而且是个倾向相当鲜明的作家。尽管陶渊明有隐逸思想,但他却不是对人生十分空漠、高逸放浪的“隐逸诗人”,更不是如钟嵘在《诗品》中所称的“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而是关心时政、注目现实的伟大诗  相似文献   

17.
程奕 《现代语文》2010,(5):13-14
陶渊明一向被视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的代表,他那种自甘淡泊、不慕名利的气节和平淡静穆、恬淡自然的诗风也历来备受推崇。但是,究竟如何全面认识、评价陶渊明其人其诗,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以其咏怀诗《咏荆轲》为例,就情节的剪裁和布局与《史记·刺客列传》加以对照,发现《咏荆轲》诗歌风格豪放,笔力劲遒,这证明他并没有完全忘记现实,这里有向往功名事业的远大抱负、"欲有为而不能"的深刻苦闷。陶翁济世热情从诗中喷薄而出。如果仅见陶诗平淡、自然一面而忽略其激越豪放一面,仍属皮相之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田园诗一般认为肇始于东晋的陶渊明,陶氏同时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和"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语),实则继承了先秦《诗经》中以《豳风·七月》为代表的侧重农事题材和以《卫风·考》、《陈风·衡门》为代表的表现隐逸思想的两大诗歌系统。陶氏之后的田园诗如唐代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人的作品却偏重于隐逸。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一直以隐逸、避世为后世推崇,在积极入世之外,他为后世留下了一条可以"独善其身"的出世之路。然而,陶渊明的避世并不意味着逃避现实、远离政治,事实上,陶渊明的"隐"中暗含了自己的政治倾向,这在他对理想社会"桃花源"的勾画中便能看出。本文便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为线索,试图展开隐藏在陶渊明隐逸背后的政治哲学,探寻陶渊明"隐"而不"避"的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从最初的箪瓢屡空,忘怀得失,到临终前的坚贞不渝、慷慨多感;从辞官归隐时的如释重负,到躬耕田垄后的无怨无悔;从在现实生活中与村民相处的自得其乐,到对理想境界桃花源的美好憧憬,无不一以贯之地表现了远离世俗尘嚣、安贫乐道的洒脱和闲适,所以他很早就赢得了“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的桂冠。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也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