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酸压施工过程中,通过胶凝酸(稠化酸)、变粘酸、乳化酸、粘弹性表面活性剂自转向酸液体系增加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在不同的碳酸盐岩储层中起到了增加酸蚀裂缝的穿透深度的作用,达到了油气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胜利海上酸化和酸压技术现状,认为胜利浅海埕岛油田古潜山的酸化、酸压工艺虽可以沟通孔洞缝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渗透性。增加油井产能,但存在酸压能力弱,酸化强度小。酸蚀作用距离短的特点。埕岛油田古潜山油藏酸化失利的原因除地质原因外,还与酸液体系和酸化工艺有关。建议开展对潜山裂缝油藏酸压储层改造过程中裂缝的评价,进一步完善分层酸化技术,优化酸液体系,提高酸化和酸压施工技术装备,实现深度酸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车89车95井区的油藏特征、出砂现象分析,进行了室内防砂模拟实验研究,优选了防砂材料、防砂工具及管柱研究,优化了防砂施工参数,确定了以绕丝筛管压裂充填防砂工艺技术,通过现场实验应用17口井,取得了非常的防砂效果.  相似文献   

4.
小型压裂技术是在主压裂防砂实施之前对地层的一种测试,通过小型压裂分析可获得地层的闭合压力、闭合时间、压裂液效率等参数,之后通过修改应力及泵注程序,并与小型压裂计算的实际参数进行拟合,得到最优化的施工泵序。使用 Meyer2010软件进行小型压裂实例分析,压裂防砂成功率100%,压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针对渤海油田低效井实施过筛管压裂增产措施投产后大量固体颗粒返吐产出问题,从储层条件、施工特征出发,结合中高渗储层高压挤注破坏模式,分析渤海油田油井过筛管压裂不同充填模式下的固体颗粒产出的3种机制,分析相应工程原因.低效脱砂作业、支撑剂充填带空隙压力降低、涂覆砂固结性能下降、地层胶结差等是固体颗粒产出的主要诱发因素.针对...  相似文献   

6.
针对 G43-7井储层胶结疏松、注汽注不进、原油黏度高、易出砂等问题,利用 Meyer 三维压裂防砂软件对 G43-7井裂缝形态及施工参数进行优化,现场施工过程中通过小型压裂方法对泵注程序进行实时调整。压裂防砂施工后累积注汽量799 m3,初期日产液18.6 m3,日产油5.1 t,累积产油781.7 t,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该井的成功实施为改善稠油热采井注汽效果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韩城区块碎软煤层气老井采用常规重复压裂技术效果不佳的难题,以X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初次压裂改造效果及剩余气产能特征,结合二次加砂与顶板压裂,提出顶板控底重复压裂技术。利用实验与数值模拟软件优化施工参数,优选100目石英砂控底并暂堵老缝、40/70目+20/40目石英砂支撑新缝的三级加砂工艺,优化射孔位置为距煤层顶部3~5 m,施工排量为9 m3/min,平均加砂比例为9%,形成增大储层改造体积、提高储层动用程度的顶板控底重复压裂技术。在X井进行现场试验,重复压裂后新增产气量268.1万m3,累计应用18口井,平均单井日产气量增加1 210.42 m3,有效解决了碎软煤层气老井重复压裂改造效果差的问题,可以满足煤层气老井二次开发及压裂作业降本增效的需求,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针对老河口油田带筛管压裂防砂存在筛管堵塞、防砂失效等问题,提出在该油田采用无筛管压裂防砂技术的措施,通过对老河口油田的地层条件和井筒条件进行分析,满足无筛管压裂防砂的要求。结果表明.新技术的实施,提高了产量,节省了作业费用,为老河口油田疏松砂岩油藏防砂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针对胜利油区防砂低效井解堵后由于地层中粉细砂的运移造成生产有效期较短的问题,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深部高效稳砂剂(简称SA-1)。简述了SA-1的分子结构设计和稳砂作用机理,并通过室内实验对SA-1的物化性能进行了评价,现场应用4口井,明显延长了防砂有效期,施工成功率达到了100%。  相似文献   

10.
用大孔膦酸树脂对铅进行吸附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在pH=5.6的HAC—NaAC体系中,树脂对Pb(Ⅱ)的吸附率最大;并测定了树脂对Pb(Ⅱ)的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321.9mg/9树指。  相似文献   

11.
于加热熔融的氰酸酯树脂(BACDy)中加入异丁烯酸甲酯(MMA),在引发剂存在下,引发单体及预聚体MMA发生本体聚合,采用同步合成法和异步合成法分别制备互穿聚合物网络氰酸酯树脂/聚异丁烯酸甲酯(BACDy/MMA-SIPN)高分子材料,研究了几种不同配比的SIPN体系.结果表明,BACDy/MMA-SIPN网络形成的反应条件对体系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都有较大提高.给出了较合理的制备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2.
结合锂的需求导向和科学研究热点,设计了基于工艺矿物学分析的黏土型锂矿提锂实验。通过化学多元素分析、XRD、BPMA、SEM-EDS等分析测试及特性表征手段对贵州某黏土型锂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分析。采用(NH4)2SO4焙烧—酸浸提锂工艺,利用正交实验研究焙砂的制备条件对锂浸出率的影响;利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不同浸出条件对锂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5%颗粒粒度<45μm、(NH4)2SO4用量50%(质量分数)、焙烧温度400℃、焙烧时间110 min、4%(质量分数) H2SO4作浸出剂、液固比4∶1、浸出时间100 min条件下,锂的浸出率达到90.19%,实现了锂的高效提取。该实验研究为此类黏土型锂矿资源高效提锂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降低酸化压裂改造过程中入井液体对油藏的伤害提高酸化效果,室内合成了一种基于两性表面活性剂的酸液起泡剂AEY,采用FTIR、~1HNMR谱对酸液起泡剂结构进行了表征,Warning-blender搅拌法测试起泡剂在清水及酸液中的泡沫性能;利用纳米材料与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增效作用,在不增加酸液粘度的情况下制备一种低粘低阻纳米泡沫缓速酸.利用高速摄和透射扫描电镜对其结构进行观察,并对纳米材料增强酸液泡沫性能的机理研究.测试结果表明:20%盐酸+0.5%AEY,起泡高度为452 ml,半衰期为8.2 min; 20%盐酸+0.5%AEY+1.0%纳米颗粒,起泡高度395 ml,半衰期26 min,这是由于纳米颗粒在泡沫表面形成了稳定的吸附层,从而增强了泡沫的稳定性.岩心腐蚀速率结果显示,与常规酸对比,静态反应速率下降5.4倍,动态反应速率下降16.9倍,动态反应速率常数为8.71×10~(-6),反应级数m为0.636,频率因子K_0为0.3627,活化能Ea为40.17 KJ·mol~(-1),达到了均匀布酸,缓速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娄丽 《华章》2011,(23)
本文主要介绍袋装砂井对软土路基的加固机理,袋装砂井的施工方法、工艺要求及质量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吡啶吸附红外光谱分析了蒙脱石(EC_1)、蒙脱石—氯化铁(EC_4(Ⅱ)、EC_4(Ⅲ)、EC_7、EC_9)特征吸收峰的相对强度。在EC_4(Ⅱ)、EC_4(Ⅲ)、EC_7、EC_9中,B酸1540cm~(-1)吸收增强,而L酸在1440cm(-1)吸收所占总酸量的比例下降。对于苯与氯化苄的反应,L酸1440cm(-1)附近吸收所占总酸量的比例越小,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越强。  相似文献   

16.
胜利油田营27区块属于稠油、出砂区块,黏度高、采收率低,常规措施效果较差,决定采用水力喷射泵(排砂采油工艺)进行先期试验,该工艺以高压水为动力液驱动井下排砂采油装置(主要部件为喷射泵),以动力液和采出液之间的能量转换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解决了出砂油藏油井生产管理中存在的砂埋油层、井筒砂堵、井下及地面设备磨蚀和砂卡等突出矛盾,简化了出砂油田的采油工艺,延长了油井生产周期,降低了油井的维护费用.  相似文献   

17.
以花生壳为原料,以SO42-/TiO2-Al2O3固体酸为水解催化剂制备乙酰丙酸,探讨了固体酸用量,水解时间,水解温度,液固比对乙酰丙酸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固体酸用量3.5%、水解时间150 min、水解温度250℃、液固比21:1(L/mg)时为较优的制备工艺。在该工艺条件下,乙酰丙酸得率为12.35%。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红003井区稠油井的油藏特征分析,进行了室内防砂模拟实验研究,优选了防砂材料、防砂工具及管柱研究,优化了防砂施工参数,确定了以绕丝筛管挤压砾石充填为主导防砂方法,通过现场试验应用,防砂取得了良好的防砂效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小井眼侧钻井防砂存在井筒与油层接触面积小、井眼尺寸小、缺少配套成熟的机械防砂技术、管柱后处理难度大等难点,研制开发了小井眼侧钻井机械防砂技术,形成了7 in和5殎殞 in小井眼侧钻井套管固井射孔机械防砂配套技术及侧钻(水平)井固井防砂完井一体化技术。该防砂工艺在在胜利油田得到了成功应用,取得了很好的防砂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设计在不同配合比的人工砂和天然砂试验,定性的找到了不同配比与人工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干缩性的关系曲线。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工砂掺量的增加,人工砂混凝土抗压性能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其干缩性能越差。因此,人工砂与天然砂的配合比为3:2时,C40人工砂混凝土有较好的抗压性能和干缩性能,能够达到相应规范的硬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