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古代小说序跋,既是古代小说理论的重要存在形式,又具有较高的小说史料价值,由黄清泉主编,曾祖荫、王先霈、周伟民、殷杰、赖力行参加编写的《中国历代小说序跋辑录》(文言笔记小说部分)最近已由华中师大出版社出版,该书42万余字,对入选的每部小说序跋,不仅从小说作品着眼搜集,而且将扫描范围扩展到  相似文献   

2.
小说序跋作为古代小说的一部分,与小说之间存在或深或浅的微妙关系,文学价值较低的作品其序跋价值有时相对来说比较高,文学价值较高的作品其序跋价值有时相对来说比较低,艳情小说就是其中之一。明清艳情小说的序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序跋反映了小说的创作与接受;其次,序跋体现了为艳情小说辩护的形形色色的理由;最后,序跋反映了作者的小说观。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曾祖荫、周伟民、黄清泉、王先霈选注该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八月出版,约二十二万余字。本书选收了中国历代小说中五十六篇序跋,编著者对所序小说的版本、思想内客和艺术成就作了简明扼要的提示,并对其主要论点的理论意义、以及在小说史、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影响作出了分析与评价。另外,对序跋中的用典、用事、运用成语或引用资料的地方加以简明扼要的注释,文字上也作了必要的校勘。为了让读者全面地理解正文,有些序跋还选收了附录。  相似文献   

4.
回顾学界对古代小说序跋的研究,主要为两方面:对序跋的整理汇编和理论研究。研究主要对小说序跋中涉及的小说理论范畴探究,而对小说序跋本体研究薄弱,而且研究较多的是明清两代小说序跋,古代小说序跋研究还有很大空白。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小说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有专论,有序跋,有评点,还有散见于诗、文、笔记间的理论观点。而小说序跋(包括引言、题词、志等)则是在各种形式的小说理论著述中,数量较多的一种。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已搜集到的小说序跋,就有五百余种。古代为小说作序跋始于魏晋之际,而盛于明、清。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创  相似文献   

6.
清代白话小说的创作和出版比较活跃,与之相应,小说的序跋也数量可观。除了具有推动作品出版和传播的实用功能外,这些序跋文字的价值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分析解读作品文本的批评价值;二,探讨小说发展的理论价值;二,借题发挥,书写个人心志的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7.
小说序跋是研究小说理论的重要形式,文中选取了明清阶段的小说序跋为研究对象,从明清学者的小说序跋中小说概念和小说特点理论出发,分别探讨了我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目录学定义和散文体叙事学定义,从小说类属与小说定义方面探讨了明清时期的小说本体观点。  相似文献   

8.
序跋不但是郭沫若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见证和记录了他整个人生历程;序跋中留下了其思想、文艺观变迁的印迹,是郭沫若思想史、艺术史和心灵史的写照;序跋内容涉及作品创作过程、出版经历以及作品的接受情况等,是全面理解其作品的必备文献。此外,他的序跋写作也有自己显著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图书推荐     
<正>字源李学勤/主编2013.7国际16开定价:1500.00元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正文按传统的笔画顺序排列。每字之下加注古音和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理清从甲骨文到隶楷的字形演变脉络,以出土和传世文献的实例,说明其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断袖文编——中国古代同性恋史料集成张杰/编2013.1国际16开定价:900.00元本书从先秦至清末的1196种史料中辑出与同性恋相关的史料,并逐一校勘,相互比对,力求准确,态度严谨。所辑文献囊括了正史、野史、文学作品、戏曲、法律文献、档案、报纸、笔记、日记、碑刻、序跋、图录等各种形态资料,涉及社会史、文学史、  相似文献   

10.
钟嗣成是我国古代一位很有贡献的戏剧史学家和戏剧评论家,也是剧作家和诗人。他在十三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写成的《录鬼簿》,可以说是我国戏剧史的开创之作。在这部连《序》带《题词》在内也不过一万字左右的著作中,它第一次高度地评价了我国元代杂剧作家,保存了最丰富的元杂剧史料和金、元文学史料,比较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他们的作品。在元代,人们就以“古怪新奇”赞扬《录鬼簿》的勇于创新,以  相似文献   

11.
东晋伏韬叶北征记曳亡佚已久,虽是零圭断璧,文史价值仍大。伏滔出身大儒世家,深得桓温礼遇,曾从桓温伐,真,叶北征记曳当是其从征纪行之作。从历代著录及引用叶北征记曳情况来看,该书似亡佚于南宋。该书主要记述沿途名人冢墓尧三国地理等,不乏有价值的史料。叶北征记曳所记狐书尧三王墓等,也对此后的志怪小说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特别是关于老子庙九井的记述,可与后世史籍有关记载相印证,为证明老子故里在安徽亳州提供了史料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编辑出版的美学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编辑活动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上下几千年,中国古代编辑出版的成就灿烂辉煌。编辑加工是中国古代编辑活动的核心内容,编辑加工的艺术水平体现了中国古代编辑出版艺术成就。这种艺术成就是编辑出版过程中编辑主体美学追求的结晶。中国古代编辑主体的美学追求首先是对主体自由本质的追求与确证,具体内容表现为求真、示美和达善。编辑主体的审美自觉是受众进入编辑主体的视野,并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
所谓托名,是指作者假托古今名流传播自己的作品。托名现象的产生以作品署名为前提。从商周到春秋时期,由于作者的署名意识没有觉醒,因此不存在署名问题。作者署名意识的觉醒始于战国,由于作品可以给作者带来巨大的精神荣誉和物质奖赏,同时也是出于区分学派的需要,战国作者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有些作者考虑到自己声名不够,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更快更好地流传于世,便假托古今名人进行传播。战国作者托名情形大致可分四类:一是托现实人物之名;二是托历史人物之名;三是托传说人物之名;四是弟子后学的作品被人托名。战国作者托名传播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许多作品都是借助于古今名人效应而得以传世,有些传世作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战国托名传播在后世流弊甚远,它使人看不清中国文学史的某些环节,给后人考证文献真伪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相似文献   

14.
桂文灿是广东近代少有的著作丰富的经学大家,《经学博采录》是他终其一生都在修补的著作。经历了100多年的沉淀,就是那些当年鲜为人知的经学家和许多不知所踪的著作,成为了这本意在与江藩的《汉学师承记》、方东树的《汉学商兑》分庭抗礼的《经学博采录》最弥足珍贵的地方。与中国南北学者均有密切交往的桂文灿,与其中一些传主有相同的地缘、学缘,于是书中的某些记载颇有神来之笔和属于有思想的史料,使《经学博采录》具有较大的阅读价值。  相似文献   

15.
高攀龙是明代东林党领袖、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著述甚富,然其现存著作多系其门人及明清时人汇编而成,迄今未见有今人的整理本问世。笔者在研读高氏诗文集时,发现其中有他人作品误入的现象。文章对高攀龙水居诗中的《水居题壁》二首作了考辨,指出“涧水泠泠声不绝”一首实为署名九华山白衣人的唐诗,“渔竿消日酒消愁”一首亦系晚唐高骈《写怀》诗二首其一。通过考辨,以期引起对高攀龙著作整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广告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末以来,中国古代广告研究主要围绕其起源、表现形式、分类以及自身演化过程中的规律和特点等问题展开,出版了一些学术著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看,广告研究的重点应是探讨广告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所以应加强广告自身特点的研究,以及与中国地域、社会、民族、生活等历史文化背景相结合进行研究。突出中国古代广告的特质,明确广告与社会之间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图书的编辑策划,主要是考虑市场行情,主要是对市场的应对,较少考虑学术本身;已有定评的学术名著编辑策划出版成功的多一些,而原创性学术著作策划成功较少或极少。学术刊物编辑的策划,在凸现某些学术话题的同时,也无意中遮蔽了另外一些有意义的学术话题。编辑策划为不少学者定了选题、定了研究方向。不应当是学者们跟着编辑的策划走,正相反,编辑策划应当为学者们的学术创新、学术原创服务!特别是那些带有原始创新特点的研究成果更应当成为图书或刊物选题策划的首选。编辑策划在一定程度上指挥学术研究的状况必须改变。一定要给自由来稿留下应有的空间,这应当成为出版社和学术刊物的工作惯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刻书中心之一的福建建阳,刊刻了大量通鉴类图书.这一刻书背景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明代历史演义大多以"按鉴"相标榜,也确实多参照通鉴类图书通俗演义而成.这些"按鉴"演义有的艺术成就不高,但是它们在明代的大量产生有其积极意义,满足了读者阅读的需要.从小说艺术和小说观念发展的角度来说,"按鉴"演义是小说艺术精致化、小说文体独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9.
文史关系是中国传统史学的重要命题,中国现代诸多史家对此作了多角度和层面的继承与发展。翦伯赞是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系统和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及其原因,并大量引用文学作品来论证和阐释历史,开拓了"引文入史"的治史新径。他发扬"文史合一"的历史书写传统,强调历史书写的文学性,写出许多文采飞扬和饱含激情的经典史作与历史散文。同中国现代其它史家相比,翦伯赞所作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特色鲜明,贡献卓著。  相似文献   

20.
两晋时期,读史和修史之风的兴盛、新材料的发现推动了史注的发展。史注逐渐摆脱了经注的羁绊,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同名史注的增多、集注的出现成为这一时期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