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不久前,在贵州警方的一次解救被拐妇女行动中,一些曾被强迫卖淫的妇女在回贵阳的火车上向护送干警表示,如果下车被人拍照、录像,她们就自杀。但是火车刚到贵阳,一群记者突然冲了上来,闪光灯、话筒、笔记本、采访机等等,瞬间就包围了她们。大概是为了躲开记者们的“袭击”吧,有人命令她们蹲在地上。于是,她们蹲在地上并把头埋在两腿之间。在这个时候,有人开始啜泣了。一个被拐女后来说:“我们都到这种地步了,怎么有脸上报纸上电视,他们(记者)就不可怜可怜我们?”(《南方周末》2000年4月21日) 该不该如此“抓新闻”,暂且不论。我想说的是,本来好些被拐女是不想回家的,她们觉得已无脸见人。《南方周末》的随行记者说,一路上,干警们苦口婆心才使她们恢复了一丝尊严,结果却“被闪光灯熔化了”。但是,当地媒体的报道中,被拐女们这种惶恐而无助的啜泣,却被形容成得到解救而“感动的眼泪”。  相似文献   

2.
多看勤问     
在现实生活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通讯员来说是很有好处的。见到“热闹”去看看,发现了问题去问问,就可以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一次,我去医院看病,在回家的路上,看到附近一座大桥上围着很多人。我也跑过去看“热闹”。一打听才知道这儿刚才发生了事。只见一个衣服湿透的农村妇女对围观的群众诉说,这天下午,她们27人去桑干河捞鱼,当大家捞得起劲的时候,暴雨突降,洪水冲下来,把她们围困在大桥下面的一块凸起的沙滩上。幸亏被路过这儿的几名筑路工人发现,及时扛来铁梯相救,她们才安全脱险。听了这件事,我觉得这是一条新闻。于是,当场找被救的群众和那几位救人的工人进行采访,回家后我与另一位同志合作,连夜赶写了一篇《筑路  相似文献   

3.
战友们都喜欢叫他“徐记者”,其实徐明只是铁列克特边防连的军械员兼文书,不过称他“记者”也不过分,近两年来,他每年被报纸、电台采用的稿件都有上百篇,因新闻报道成绩显著,部队曾给他记三等功两次。徐明是怎样自学成才的呢?说来话长。1984年秋,徐明离开家乡——江苏常熟,来到西北边防当了一名战士,新兵训练结束后,连队分配他当军械员兼文书。徐明对文书工作很感兴趣,因为编黑板报,顺便就把黑板报的稿子加工,往报社投。可是,1篇,2篇,  相似文献   

4.
3月31日,埃菲社记者从北京发出一篇电讯稿,题为《中国试行议会民主》。稿中写道:“电视天天向观众介绍议员分组讨论情况和记者招待会概况”,“观察家们认为,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在报道新闻透明度方面是空前的”。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七届政协一次会议期间,首都新闻媒介在提高会议报道的“透明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及时地、客观地报道决策过程中的讨论情况,摘登与会者的发  相似文献   

5.
函授中心全体老师:你们好。我是去年底刚从新疆奎屯市驻军退伍的一名战士。在服役期间,有幸参加了团政治处统一组织的《解放军报》第十一届新闻函授学习。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和你们的精心指导,我从一个对新闻一无所知的“门外汉”,渐渐成为在军内外报刊见稿40余篇的基层报道骨干。退伍回家后,已养成良好写作习惯的我,常常夜深人静之时仍挑灯奋笔整理白天的见闻和灵感。因几篇有深度的稿子发表,我被家乡的一家报社聘为特约通讯员。近日,当收到为我转寄的第12期《军事记者》和第9期《函授学员通讯》时,一股暖流充满了整个心房,真…  相似文献   

6.
工人日报在6月22日二版“燕化杯”全国新闻摄影比赛栏目里,刊登了一则摄影报道,说:近年来,辽宁省锦州女儿河纺织厂招收了1700多名合同制女工。厂部和车间领导对女工们的工作、生活十分关心,每当女工们过生日时,车间主任、班组长都把她们请到家里吃“生日饭”。图片拍摄的,就是有十来个菜的桌旁,一些人正围坐在一起,吃着“生日饭”。不知道这则报道是不是完全真实的,如是完全真实,毫无虚夸,这种请吃,也完全没有必要报道。这个厂1700多名合同制女工,每人每年有一次生日,车间主任、班组长都把她们请到家里吃  相似文献   

7.
一辆马车行进在乡间大路上,车上年轻妇女们的欢声笑语格外响亮。去永吉县采访途中的吉林日报总编辑李准,深深被这个情景所吸引,一打听,原来她们做了节育手术,生产大队派出大车正接她们回家。从她们那满面春风的笑脸上,李准同志意识到这美好的一瞬,不正反映了党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仅在城市,而且在农村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了吗?他手举相机,“咔嚓”一声抓拍下这个难得的镜头。《看,她们那个喜悦劲!》这幅照片在1983年4月1日吉林日报一版发表。不久,又被中国  相似文献   

8.
“被同学们一致评为学校‘校花’的漂亮女孩,虽然天生丽质,被女生们羡慕,被男生们爱慕,但是她们却因为自己太漂亮而有不少烦恼。”4月29日,南京一家媒体以《漂亮‘麻烦’多校花好苦恼》为主题,以《长相太出众会被同性疏远感觉太好择偶有困惑》为副题,用图并貌的显方式报道了几位漂亮的或许也是成功的女士的“苦恼”。这些“人物”们的“苦恼”,不光是报纸报道,还要与电视“互动”。因为,在这则新闻的背后还预告了更为生动也更为详细的“苦恼”将会在当晚的某电视频道中播出。  相似文献   

9.
杨军 《新闻三昧》2004,(8):29-29
“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复馆小组组长孙必干12日晚证实,11日被不明武装分子劫持并扣押的7名中国人已经安全获释,并被转交给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复馆小组。”这一令人欣慰的消息,我是4月15日早上在电视上看到的。电视在播报这一新闻的同时,还播放了电视记在此之前到被绑架的7名中国人家乡采访的内容。福建省平潭县岚城乡中南村是被绑架林孔明的家乡。林孔明是7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只有18岁,他的两个弟弟分别上着中学和小学.  相似文献   

10.
连续3年被沈阳军区评为先进单位的某仓库,连续七年被评为报道工作先进单位。这一切,均得益于被“笔杆子”们誉为“伯乐、益友。后盾”的仓库主任——刘贵臣。——伯乐。8年前的一个早春,任仓库副主任的刘贵臣,到部队与战士谈心时,发现有位农村籍战士在《前进报》上发表了一篇小稿,填补了仓库多年报道工作“撂荒”的空白。刘贵臣问政治处推荐厂这名战士,将其调任报道员,并为其订阅《新闻与成才》等业务书刊,后又送其到军区新闻报道骨干培训班培训,还参加了《解放军报》的函授学习。当年,这名战士即在军内外报刊见稿50余篇,荣立了…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妇女走出家门去工作。妇女就业成为男女平等的重要标志。她们被称为“半边天”。 但是,女人毕竟不是男人,她们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中途还得回家生孩子。她们天然的性格里面还有扮演家庭主妇的传统冲动。于是在50年后,人们蓦然发现,中国女性仍然在家庭与社会之间的门槛边徘徊走到社会后想回家,回到家后又想回归社会。 前几年,一些女人有钱后很快辞去工作恨不能插翅飞回温暖的家。当时,颇受那些还在职场上拼死拼活的女人的艳羡。而短短几年后,这些所谓的“全职太太”开始躁动不安了。她们有钱了,有闲了,但没有了幸福。习惯了朝九晚五上班生活的她们,不知道该如何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妇女走出家门去工作。妇女就业成为男女平等的重要标志。她们被称为“半边天”。 但是,女人毕竟不是男人,她们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中途还得回家生孩子。她们天然的性格里面还有扮演家庭主妇的传统冲动。于是在50年后,人们蓦然发现,中国女性仍然在家庭与社会之间的门槛边徘徊走到社会后想回家,回到家后又想回归社会。 前几年,一些女人有钱后很快辞去工作恨不能插翅飞回温暖的家。当时,颇受那些还在职场上拼死拼活的女人的艳羡。而短短几年后,这些所谓的“全职太太”开始躁动不安了。她们有钱了,有闲了,但没有了幸福。习惯了朝九晚五上班生活的她们,不知道该如何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妇女走出家门去工作。妇女就业成为男女平等的重要标志。她们被称为“半边天”。 但是,女人毕竟不是男人,她们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中途还得回家生孩子。她们天然的性格里面还有扮演家庭主妇的传统冲动。于是在50年后,人们蓦然发现,中国女性仍然在家庭与社会之间的门槛边徘徊走到社会后想回家,回到家后又想回归社会。 前几年,一些女人有钱后很快辞去工作恨不能插翅飞回温暖的家。当时,颇受那些还在职场上拼死拼活的女人的艳羡。而短短几年后,这些所谓的“全职太太”开始躁动不安了。她们有钱了,有闲了,但没有了幸福。习惯了朝九晚五上班生活的她们,不知道该如何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14.
“报道”不就是发表一篇消息或通讯稿吗?不少企业报、工人报的同仁都是这么认为的。比如今年三月二十一日《山西工人报》曾刊登一篇写得很生动的报道《刘俊欲轻生铁警热心助》,讲了轻生少年受到铁警救助,被救后安全回家的过程。彷佛是“完事大吉皆大欢喜”了。但读者发现文中有这样的话:他(少年刘俊)前段时间在石家庄打工,五个月未领到工资,便偷偷扒货车回家。在闻喜火车站下车后,他  相似文献   

15.
1997年底,中共黑龙江省委《党的生活》杂志为配合省委提出的“抓住第二次机遇、搞好第二次创业”的战略部署,组织了一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报道记者大行动”,并从1998年第1期开始,以系列报道的形式隆重推出。我采写的新闻述评《让劳动者真正当家做主》作为首篇报道发表后,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反响。活动结束后,这篇报道被评为唯一的一篇优秀文章一等奖。 通过对这次采写实践的回顾,我有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3月31日,埃菲社记者从北京发出一篇电讯稿,题为《中国试行议会民主》。稿中写道:“电视天天向观众介绍议员分组讨论情况和记者招待会概况”,“观察家们认为,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在报道新闻透明度方面是空前的”。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七届政协一次会议期间,首都新闻媒介在提高会议报道的“透明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及时地、客观地报道决策过程中的讨论情况,摘登与会者的发言,开辟《寄语两会》《两会手记》等令人耳目一新的专栏,除此之外,还专门派出记者盯住“两会”期间召开的记者招待会,注意从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17.
尹永铸 《新闻三昧》2006,(10):23-25
第一次知道田金珍是在去年湖南一家电视台做的一期她的专题。这个利用农闲时间拣破烂以贴补家用的农妇,曾遇到了两个饿昏在路上的女孩,她们是去矿山寻找在外打工的父亲。田金珍被这件事情震动了,她太了解并同情这些孩子了。在她的家乡,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凄惨故事不胜枚举;仅在她的村子,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几乎占了一半。她决心为这些孩子拍一部电视,以提醒那些在外的父母们。看了电视以后,我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感动着。对于千千万万进城的农民工我们已经不陌生了,但是在他们的家乡,他们的父母、孩子又生活得怎么样,应该告知社会…  相似文献   

18.
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张北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对此,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以异乎寻常的快速反应作出了报道,全国的电视观众也首次以几乎同步的速度了解了整个灾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在这场突发事件背后的新闻大战中,一名军事记者以快速、准确、翔实的46篇报道赢得了“灾区报道第一人”的美誉。他就是中央电视台驻北京军区记者站站长杨志。从搞电视起,他就养成了摄像机从不离身的习惯1月10日中午11:50,河北省张北县城的房屋猛地晃动了几下,“不好,地震了!”清晨刚刚驾车回家探亲的杨志一跃而起,新闻职业的敏感性促使他不顾余震…  相似文献   

19.
美国电视新闻界在很长一个时期是男记者的天下。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闻名全美的女记者还如凤毛麟角;但进入80年代,电视女记者异军突起,在电视新闻界占据不可动摇的一席之地。她们的新闻报道已经涉及到美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一美国女新闻工作者的历史要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妇女们在新闻编辑部不大受欢迎,新闻界认为她们把家庭主妇的作风带进了编辑部,“破坏”了编辑部紧张、严肃的气氛。19世纪6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编辑们抱怨那些因有任务必须工作到很晚才回家的妇女需要有人护送,对工作极不方便。19世纪末,全国有  相似文献   

20.
“严师手下出高徒”。某师政治部主任李光明,就是这样一个既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又在有才上“严”字当头、决不姑息的领导。正因他这一“严”,任团政委3年间,先后有12名业余报道骨},退伍后被地方报刊、电台招聘为编辑,两名报道骨干被直接提干,8名报道骨干考上了军校,还为上级新闻单位输送了4名业务尖子。师里的新闻报道工作也走在了前列,那是他走马上任团政委的第一天,报道骨1‘小肖的一篇反映部队支援地万建设的稿子被一家报纸登了出来,并做了突出处理。可稿子并没有引起奸的反啊,反而使官兵们议论纷纷,说这篇稿的内容是“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