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邕是我国东汉末年有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有一回,蔡邕路过江边,见有人在烧水。忽然,他闻到从柴火堆中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梧桐的香味,他走到跟前仔细一看,里面果然有一块上好的梧桐木。于是,他赶紧把这块木头从火中抽出来,连扑带打把火熄灭。他把这块木头  相似文献   

2.
蔡邕(yōn)是东汉末年的大学问家,同时,也是出色的音乐家。有一次,蔡邕路过一个村庄,有一家人正在做饭,锅下的柴烧得噼噼啪啪响。蔡邕一听,觉得这柴燃烧的声音非常清脆(qīn cuì),说不定可以用来做琴。他急忙走近一看,果然,这是一块上好的梧桐(wútón)木,是做琴最好的材料了。于是,他顾不上火正大,连忙把这块木板抽了出来,灭掉了上面的火。他一边端详(duānxián)这块烧焦的木头,一边连声说:“可惜,太可惜了!”看见烧火的人被他弄糊涂了,蔡邕解释(jiěshì)说:“这块木头是做琴的好材料,烧掉实在是太可惜了。”烧火的人笑了:“原来如此,既…  相似文献   

3.
我国汉朝末年有位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名叫蔡邕。一次,他路过江边,看到有人在烧火。忽然,他闻到火堆中散发出的一种梧桐的香味,走近一看,发现里面有块好用的梧桐木。他连忙从火中"救"出这块木头,将它带回家,亲手制成了一把七弦琴。因为烧焦的地方是琴尾,所以取名"焦尾琴"。"焦尾琴"音  相似文献   

4.
我国汉朝末年有位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名叫蔡邕。一次,他路过江边,看到有人在烧火。忽然,他闻到火堆中散发出的一种梧桐的香味,走近一看,发现里面有块好用的梧桐木。他连忙从火中“救”出这块木头,将它带回家,亲手制成了一把七弦琴。因为烧焦的地方是琴尾,所以取名“焦尾琴”。  相似文献   

5.
嵇康的琴缘     
嵇康出生在东汉末年 ,这是一个乱世。然而秀丽的嵇山却给了他最好的环境 ,清早他就坐在山林间 ,摆好心爱的七弦琴 ,伴着清风与流泉 ,拨动起一串串音韵。这是一把音质纯正、音色绝佳的古琴 ,琴的来历不凡。当年的蔡邕流落江南 ,路遇一吴人烧梧桐木做饭 ,一听火烧木材的响声 ,便知是难得的琴木。于是他急忙从火中把木头抢出 ,后来制成了焦尾琴这种独特的乐器。14岁的嵇康抚着七弦琴 ,如面对一位知己 ,向它倾诉自己的满足与欢乐。要知道他并没有名师指点 ,全凭自己入迷的心思 ,学会了现有的琴谱 ,并开始自制乐曲。这是一种天赋。嵇家与皇室联姻…  相似文献   

6.
管子曾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可见人才的重要性。伯乐对千里马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恰如韩愈所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代名人蔡邕曾把音响悦耳的好琴误用为烧火的木头,从而引出了蔡邕不识琴的笑话。  相似文献   

7.
东汉末年伟大的文学家蔡邕,同时也是一位卓绝的天才音乐家,他写过许多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本文试图从《琴赋》《琴操》等音乐作品中窥探他的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马丁·加德纳的名著《啊哈!灵机一动》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奇妙的切割”.故事的主人公兰莎是个测量员,他善于把各种形状的木头分割成若干形状相同的小块.一次,有人请他把一块木头分割成形状相同的四块(图1),兰莎对这块木头这样分割(图2).又有一次,有人请他把一块土地划分为形状相同的四部分(图3).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他终于解决了问题(图4).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2011,(28)
梧桐:凤凰来仪,无此不栖 如果要评选对中华文化影响最大的植物,其中必然有梧桐. 古人说,凤凰“非梧桐不柄”,于是为梧桐写了好多美丽的诗句.《诗经》有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古书中只要出现好琴,几乎都是梧桐木做的.唐代聂夷中有诗赞:“有琴不张弦,众星列梧桐.须知淡泊听,声在无声中.”  相似文献   

10.
蔡邕与音乐     
萧琴 《宜宾学院学报》2007,7(5):106-108
本文钩稽古文献,比较详细地考证了蔡邕的著作(尤其是音乐作品),并藉此考察了蔡邕的音乐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又合理汲取了道家的思想)。蔡邕不但长于音乐理论的探索,而且擅长乐器的演奏(琴、笛),并且亲手制作过乐器(琴、笛、铜籥)。  相似文献   

11.
上期回顾:琴砖的拥有者也是华光学生,怀级武班的,叫郦怀琛。他开办了一个露两手服务公司,经过一次奇妙的历险,得到了这块稀有的琴砖。祝卿堪对女孩们说:虽然卖砖者没作什么介绍,但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这块琴砖是新近盗墓所得。廖春千问:凭什么这样认为?  相似文献   

12.
我们家的后院,有一根木头。由于长年日晒雨淋已颜色变黑,木头有些腐烂了。我准备把那根木头丢掉,爸爸说:“不要丢,这木头以后  相似文献   

13.
说评书的开场,手举一寸长、半寸厚的木块,往桌上一拍;传统戏剧中,官老爷审问犯人时,怒气一发,口中“嘟”的一声,也举起这样大小的木块拍案,人们把这块木头统称为“惊堂木”,过去,由于使用者的身份、职业不同,这块木头也称谓各异。皇帝用的称为“震山河”,天子一拍,四海皆闻,用以显示其无上  相似文献   

14.
一“自三代秦汉,非声不言韵;舍声言韵,自晋人始;唐人言韵者,亦不多见,惟论书画者颇及之。至近代先达,始推尊之以为极致。”这是北宋范温在他的《潜溪诗眼》中对“韵”的美学理论功能演进的一段精辟叙述。范氏生存年代较早,概括其前代、近代的理论实践较今人自有便利之处。而且就现存文献记载来考察,他的看法也是中肯的。东汉蔡邕《琴赋》有句:“繁弦既抑,雅韵乃扬”,曹植《白鹤赋》云:“聆雅琴之清韵”,都是用“韵”标示琴音之美。联系稍后的嵇康《琴赋》:“改韵易调,奇弄乃发”和南朝刘勰《文心雕  相似文献   

15.
木头的信仰     
正他用细长的钢锉在小叶紫檀上打磨,这块木头是他近得的。紫红色的粉末纷纷落进透明的杯子里,这些微小的鱼太沉,迅速沉了底。他在检验这块木头的真伪,探究它的身份。这个过程中,他比木头还安静,目光却像猫,在杯底捕捉着木屑的表情。检验一块木头的真伪还需要闻它的气味。他轻易就能察觉它们在气味上的差别。我是分辨不出的,"不都是  相似文献   

16.
大智大勇     
在意大利,有一个淘气的男孩。有一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只琴。这是一只用手弹拨的琴。但是上面的弦索早已断掉了,而且非常破旧,手指轻轻一碰, 就会不断地掉下木头的碎屑,但是,男孩却喜欢上了这只琴,就在这只破旧的琴上,他随手一拨,就拨出了一个非常奇妙非常好听的音。  相似文献   

17.
《同学少年》2016,(3):28-29
<正>柴可夫斯基家的木头门上,还保留着当时他亲手做上去的一块小告示板,上面写着"柴可夫斯基不在家"。在他的传记里有过这样的细节,他为了不让别人打搅他写曲子的清静,就把这个小木板常年挂在大门上。那时候他已经成了俄罗斯有名的音乐家。他总是把俄罗斯民间的曲风放在自己的音乐里,俄罗斯曲子里本来的忧伤,加上他自己的忧伤,那重重叠叠的痛楚,常常明亮柔和地表达出来,像处女的眼泪那  相似文献   

18.
蔡邕的《琴操》是汉代琴曲歌辞的一座宝库,在我国音乐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琴操》各种辑本的考辨与分类,并记录其版本,介绍其篇目,分析其异同,有利于对其价值的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19.
琴(风琴、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是音乐教师的得力助手,是重要的教学工具。但不能乱用,琴弹多了,幼儿唱歌会随大流不动脑,离了琴就走音,不会独立唱歌。琴弹少了,对训练幼儿的音准、节奏,体会歌曲的感情又不利。那么怎样才好呢? 一、因人而异:对音乐基础差的幼儿应多用琴,加强他们的“乐感”。对音乐基础好的,可少用琴或不用琴,减少其对琴的依賴。  相似文献   

20.
虽然李斯特在其他种类的音乐创作中有许多重要贡献,但钢琴始终站在他艺术成就的中心。李斯特在发展钢琴技巧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位他的前辈和同时代人。李斯特是单独举行个人音乐会的第一位钢琴家,并把它称作独奏会。他是第一位凭记忆背奏音乐会全部节目的钢琴家,也是第一位把钢琴以直角位置摆在舞台上,使打开的琴盖把声音反射向观众的钢琴家。李斯特还发展了演奏钢琴和写作钢琴音乐方面的一种全新风格,以一种新的、前所未闻的方式探索正迅速发展着的这一乐器的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