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信息社会的日新月异,作为古老艺术的秦腔文化如何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本文主要分析了秦腔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找出问题的成因,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一些可实施的解决方法,以保证我们西北地区的秦腔文化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热点材料】材料一:秦腔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瑰宝,是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和传承项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传统戏曲特别是地方戏曲面临着严峻挑战,保护传承发展刻不容缓。11月26日,陕西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对秦腔艺术的保护传承、人才培养、创新发展和保障措施等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戏曲的种类繁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古老剧种———秦腔,在其悠久绵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作为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深受西北地区人民群众的喜爱。如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秦腔艺术的保护与发展面临很多困难。为了使其走出低谷,焕发生机,秦腔艺术的改革和创新已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4.
浅析《秦腔主题随想曲》的风格成因及演奏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腔"是八百里秦川陕秦大地独具一格的戏曲乐剧之一,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发展,形成板式丰富多样,唱腔新颖多变,风格粗犷、豪放、一气呵成等艺术特色。《秦腔主题随想曲》是"秦派二胡"的代表作,乐曲采用了秦腔的音乐元素,极富戏剧性和艺术性。就《秦腔主题随想曲》的风格成因、演奏技巧及技法展开分析,力图展现"秦派"二胡独具风格的艺术魅力和陕秦大地本土音乐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秦腔研究成果颇丰,但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某一学科,文章对已有研究成果作了粗略的分类梳理。秦腔作为一门综合性表演艺术,其研究路径应该由单一研究向综合研究拓展,只有对秦腔艺术进行跨学科、多视角的综合考察,才能揭示秦腔音乐规律所在,推动秦腔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6.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凝聚着十分浑厚的文化底蕴,而文化的积累、沉淀已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瑰宝.我国的传统艺术如同璀璨的繁星,指引我国音乐领域的发展方向.秦胡(秦腔板胡)作为我国传统民间乐器之一,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戏曲伴奏当中.基于此本文围绕秦派秦胡演奏艺术特性展开研究,介绍了秦胡在梆子腔(秦腔)伴奏中独特技法...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以秦腔这一民间传统艺术为线索,将清风街一系列“泼烦琐碎”的事情贯串在一起,着力表现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没落与颓败。《秦腔》主要从秦腔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衰落、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传统道德的沦丧三个方面着力表现传统文化的没落。《秦腔》是一曲传统文化没落的挽歌。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美学和审美心理学理论,结合秦腔发展的实际,探讨了秦腔审美主客体的特定关系;详细论证了审美求同、求异、平衡原则在秦腔审美心理中的作用;分析了秦腔观众的审美心态;描述了秦腔历时性、共时性、预时性审美心理建构的具体内容;指出了秦腔的现代出路在于再造观众。  相似文献   

9.
看戏     
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其种类繁多,像河南的豫剧、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等,都十分有名。我接触最多的,则是陕西的秦腔。 刚来西安,接触到秦腔时,我不免有些厌恶。每次走在大街上,听到有人唱秦腔时,心里总会想:"这秦腔有什么好听的?唱起来非要这么大的声音,能把人吵死"。但是后来,一个有趣的经历让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0.
<秦腔>的出版,显示了贾平凹在小说艺术上求新求变不断创新的精神.小说原生态式的写实手法,以秦腔为意象的象征性和以人物张引生所具有的灵异特征构成的传奇性,使这部小说有了审美上的新看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戏曲脸谱,作为一种符号,是一种中国戏曲独有的化妆造型艺术。秦腔,是流行于西北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特有的地域风格和"古调独弹"的艺术魅力,卓立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它荟萃各剧之精华,脸谱完善,谱式繁多,蔚为大观。甘肃秦腔脸谱分为三大流派,其中,中路秦腔"耿家"脸谱在甘肃业界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的《秦腔》唱出现代社会秦腔文化缺失的悲哀,从秦人文化人格由崇高走向低下、秦人生命意识中已经缺乏共同的呐喊、秦川乡土风情的流变、文化传承的断失这四个方面论述导致这一艺术沦落的因由。  相似文献   

13.
秦腔是宁夏南部山区农民最喜爱的地方戏,但其发展尚未得到当地学界、文化界的高度重视。结合历史上戏曲发展的轨迹、当代地方戏发展的经验,针对宁南山区秦腔发展的现状,应当通过培养年轻观众,排演贴近山区农民生活的小戏,突显地方特色,细化秦腔在宁南的研究等措施,推动秦腔在宁南山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秦腔的发展和繁荣是在不断推陈出新中实现的。明末清初戏剧理论家李渔的戏曲理念对秦腔剧本创作、剧情、人物等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李渔把小说改编为戏曲的成功经验值得秦腔创作者学习。通过分析发现,秦腔创作在有意无意之间接受或暗合了李渔重视戏曲结构的主张。  相似文献   

15.
我爱京剧     
京剧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与草药、水墨丹青一样,都是中国的国粹。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豫剧、沪剧、秦腔、黄梅戏,能在其中独占鳌头,京剧一定有着别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论《秦腔》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贾平凹长篇小说《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魅力靠语言来表现。在这部长篇小说中,贾平凹在继承方言土语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语言,采用乡土化的写作,将文言、口语、方言、现代汉语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秦腔》个性化、民族化的语言特色,展示了作家在语言艺术创作上的探索与努力。  相似文献   

17.
一、古老的秦腔戏曲艺术的思想内容与现代观众有着共同的审美意识 中国的戏曲艺术产生于封建社会,封建的土壤培植了它。社会崇尚的伦理观和道德观借舞台演出的形式得以体现。优秀的秦腔传统折子戏《卖画劈门》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剧目,是本戏《日月图》中的一折,写恶少胡公子以买画为名,欲强娶白茂林的女儿凤鸾为妾。白茂林情急之中迎着敲门声执刀砍去,而来者却是因奸佞陷害星夜赶来投亲的外甥汤子彦,遂一同计议除奸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在创作中有意识继承古典文学艺术的表现传统,形成了《秦腔》文备众体的文体特点。穿插在文本中的诸文体承担了重要的叙事功能,形成了作品独特的文体形态,在贾平凹写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会君 《襄樊学院学报》2009,30(6):44-46,50
贾平凹的小说<秦腔>中运用对联多达二十余处.对联在小说中的地位虽不能与秦腔相提并论,但它和秦腔都是传统文化的样式和代表,与秦腔一样贯穿全篇,有着重要的辅助叙事功能.主要表现在:有助于表现与深化主题;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隐喻人物命运;有助于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20.
作为生活在当代的作家,贾平凹特别注重社会改革、时代潮流对民族文化心理和性格的冲击,并在作品中通过秦腔的变迁来透视社会文化的发展流变。秦腔在贾平凹的作品中,是西北地方民间文化的承载和民间精神的外化。从80年代写作散文《秦腔》到21世纪写作小说《秦腔》,在日益衰微的秦腔声里,蕴含着民族的文化性格和心理结构在时代和社会变革中的巨大变化,折射出不同时代下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