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商周以来的两大知识系统,王官之学和诸子之学并行不悖,在刘勰看来,诸子之学对经学起辅助作用。刘勰认为,"博明万事为子",诸子思想所及范围非常宏阔,他们对天地万物都有所思考,相对于正统的王官之学,诸子之学最富于生命活力,其理论的创造力及思想视野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的深邃与宏阔;子书是"入道见志之书",君子处世,志在树德建言,芸芸众生之中,只有英才特达之人靠自己的文章著述而建不朽之业;子学体现中国文化理性的光芒,也有深厚的诗性特色,诸子之学,集理性与诗性于一身,呈现出中国古代学术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从对子书的推崇及其人生志向来看,刘勰是想把《文心雕龙》写成辅佐圣人之学的子书的。  相似文献   

2.
两汉居周秦之后,承诸子之余绪,子诸子之余绪,子书继续繁兴,这些著述之作在风格上能紧相承传,以“博明万事”为旨;在理论上自成体系;在内容上有所侧重,多以“治道为主,偶及哲理”;在艺术上更自有特色,尤其是在捃摭经文之风盛行之际,这些作家不因循,自树立,其文章保留了明快,流畅,活泼的文风,为沉闷单调的文坛带来了生产,与先秦诸子之文相比,两汉子书虽发明不多,但其辨事议政,切近社会,于现实多有发挥,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在战国诸子的著作中,孔子形象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异。一方面诸子的著作都程度不同地对孔子的本然形象有所揭示,但另一方面,也是更为普遍和突出的特点,则是诸子典籍中孔子形象的变异,即孔子形象与其本然形象相比,开始产生偏离、矛盾乃致对立。战国三部子书——《墨子》、《庄子》和《韩非子》中孔子的形象均发生了变异。《墨子》中的孔子在墨子后学笔下被描绘成了叛乱者的形象,《庄子》中的孔子则成了由儒而道转变中的人物或道家的代言人,而《韩非子》中的孔子则又成了法家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刘基<郁离子>一书继承并发展了先秦诸子的辩证思想,为我们构设了一个诡异奇幻而又充满哲理思辨的文学世界.刘基以辩证思维入文,全书"辩博奇诡",又"不失乎正",充分展示了奇正相生、理用相融、虚实结合、理明气昌等艺术审美特色,系有明一代"子书之第一流", 体现了中国文化以形见理的传统.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出现了学术上的争鸣时代。社会阶层中的士。纷起著书立说,聚徒讲学。生徒以古时男子尊称之“子”,称其师曰“某子”。各“子”本其一定宗旨,一定思想体系,创立一家之言的著述,称为子书。诸子间各按其师承渊源,思想风格的一致或相近,又分为若干家。诸子百家之说,即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6.
《列子》中有大量寓言互见于《庄子》《韩非》《吕氏春秋》《韩诗外传》《淮南》《说苑》《新序》等。对比发现,同一寓言,在不同的子书中,或者表达相近的寓意,或者寓意有较大延伸,或者独辟蹊径,从中生发出截然相反的旨意来。究其原委,各家学说不同的思想倾向最终决定了寓言的剪裁,旨意的表达。从这些不同解读中我们可以窥见藏于其后的更本质的东西,这也成了理解先秦两汉诸子思想的便捷法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化史上,《列子》是一部令后世众说纷纭的“奇书”。据《庄子》记载,列子名御寇,“御”字也偶尔作“圄”、“圉”,其在世应早于庄子,大约处于春秋战国之际。但《逍遥游》中把他写成御风而行、能作“逍遥游”的神仙。这种神化,反而使他的真实身份变得扑朔迷离起来,《荀子·非十二子》列诸子十二家,但没有提到列子,司马迁《史记》中也无他的踪迹。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校阅经史诸子,根据上古典籍中的零散记载,将与列子有关的8篇文字编纂成《列子书录》,自此始《列子》风行后世。由于它的大旨在贵虚贵无,顺性体道,属道家一流,后世社会崇…  相似文献   

8.
经与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均处在变动之中。孔子整理、编纂后的六经与先秦诸子学皆源出“前孔子之经”,即三代以来的史料性质文献。孔子经典化的六经为先秦孔门弟子经学与汉代今古文经学之文本依据和之后历代经学思想之总根源,因其上升为汉以后的文化典范,造成九流之学皆出于六经的假象。然而,如对经书与经学加以区分,考虑到经书系统并非静止凝固,往往随时代精神与社会情境的需要而动态扩展,而其中最显著者,莫过于升格子书为经书。  相似文献   

9.
<隋书·经籍志>作为对唐以前文体典籍和学术流变的总结,其四部分类及各类内的部次序排列、著录模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学术在经、史、子、集各方面的发展.在经学方面,体现了古文经学的繁兴及经书注解集解体和义疏体的兴起:在史学方面,体现了史学的发展及史学独立意识的明确;在诸子学方面,体现了汉晋儒学衰落、玄学盛行之际,子书的繁多;在文集方面,体现了南北朝文集的兴盛和道、佛二教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总体阅读思考】笑话是流行于民间的、简短的,听起来很可笑的故事。起源很早,古代子书(指秦以前诸子著的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故事。后来士大大的著作里不常见了,民间却一直很流行。它是人民大众抒发咸情的一种重要方式,内容和风格都有特点,就是对于世间的可恨可鄙可笑的种种现象,用诙谐的语调,于以深刻的辛辣的揭露和讽刺。因此,上好的笑话都是经过人民大众创作、提炼而成的。它简  相似文献   

11.
《隋书·经籍志》作为对唐以前文体典籍和学术流变的总结,其四部分类及各类内的部次序排列、著录模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学术在经、史、子、集各方面的发展。在经学方面,体现了古文经学的繁兴及经书注解集解体和义疏体的兴起;在史学方面,体现了史学的发展及史学独立意识的明确;在诸子学方面,体现了汉晋儒学衰落、玄学盛行之际,子书的繁多;在文集方面,体现了南北朝文集的兴盛和道、佛二教的流行。  相似文献   

12.
今传本《列子书录》与刘向的关系历来存有争议。许多研究者认为,今传本《列子书录》乃后世伪作,与刘向没有关系。文章辩驳考论后认为,今天流传的《列子书录》出自刘向之手,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列子》也是刘向所校定的《列子》。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一本子书,《论语》是孔门的谈话记录,有些是老师的话,有些是学生的话。我们读这本书,是听他们聊天,不必一本正经,或激动得直哆嗦。”“我把《论语》当经典,是当子书的经典,今天更适合我们阅读的经典,不是孔子时代的经典,子书是当时的白话。”  相似文献   

14.
历史赋予诸子的使命是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散文语言远比诗歌语言更适合他们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加之诸子普遍对新声持抵制态度,造成了诸子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集体失语和无所作为。站在歌必有词、词即为诗的角度,诸子时代应该是个诗歌创作繁荣的时代。但由于诸子缺乏创作的动力,所以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既缺乏振聋发聩的声音,也没出现专以诗闻名的诗人,以至于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诸子时代似乎是一个诗歌创作"消歇"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中对战国诸子的论述是诸子学史中的重要材料,其中蕴含了刘勰对诸子各派的深入认识,这需要结合其对偶的结构才能把握。历来论诸子的材料可分阔论类和简论类两种,刘勰本段以骈文论其学术则兼顾了以上两种体式的长处。另外,刘勰在诸子之学兴起的问题上更倾向于时势说,在分析其学术特色时考虑到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具体阐述时称“子”而不称“家”,这是其子学观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6.
梁钰之 《上海教育》2011,(11):71-71
先秦诸子的散文,在千余年的历史时期内,曾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行中学语文教材里遴选的先秦诸子散文极少,讲解也略嫌浅显,且缺乏系统性。2005年9月,我在学校开设了自主性拓展课程——先秦诸子散文导读。通过5年多的实践,我认为,开展中学阶段先秦诸子散文教学,至少应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举国文化之昌盛、影响之远莫胜于先秦诸子,对于先秦诸子的起源有三种解释:荀庄的"诸子出于道散天下论",淮南王的"诸子出于社会需要论",班固的"诸子出于王官论"。通过对诸子起源的探讨,可以看出诸子思想的真实内容、特征与分歧。而荀子"务息十二子之说"和韩非、吕不韦"诸子为乱"应"主一"之说,正可以显示出先秦至秦汉思想脉流如何逐渐由"百家争鸣"走向"思想一统"的秘密。  相似文献   

18.
陈红映《先秦诸子起源新探》认为,我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搢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就是:官府——搢绅——六经——诸子。“六经”是诸子的源头,不仅思想方面如此,文学方面也是如此。华仲麟《诸子与诸子学》提出,先秦诸子之学,涵容至广,派别纷陈。然而真正足以代表中国诸子与诸子学正派主流,不过儒、道、墨、名、法五家而已。更严格说,真正卓然自立而互不依傍者,只有三家,所以诸子十家之学,当以儒、道、墨为第一流;阴阳、  相似文献   

19.
夕阳下,乔峰守着一大摊子书在那里打瞌睡。  相似文献   

20.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对先秦汉初诸子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其评价内容,在《庄子·天下》、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等诸子批评文献的基础上,具有很大的进步。它在前人分类的基础上,将先秦汉初诸子著作分为十类,并在小序中体现了尊经崇儒的思想倾向,对诸子十家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并认为诸子源出于王官之学。这些内容对后世目录著作的编纂、诸子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