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守财奴》一文中,作者除了直接称葛朗台为“葛朗台”外,还将其称作“老头儿”“箍桶匠”“守财奴”“老家伙”“老箍桶匠”等。作者如此多次变换人物称谓,绝不是无意为之,而是隐含着特定意义的。一、葛朗台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著狂。“怎么样?”葛·朗··台冷笑着,静静地说。葛·朗·台·把刀子对着梳妆匣,望着女儿,迟疑不决。葛朗台,是对人物的一般性的称谓,但小说中的情境是亲生父亲面对着在绝望中挣扎的、被逼拼命的自己唯一的女儿。这个父亲没有一丝的亲情,在女儿生死关头,先“把刀子对着梳妆匣”——依然准备撬…  相似文献   

2.
早在三年前,有个学生问我,在《守财奴》中,巴尔扎克对葛朗台的称呼有好几个,为什么一会儿用这一个,一会儿又用另一个?仔细一看,巴尔扎克在小说中刻画葛朗台时,以葛朗台、老头儿、他、箍桶匠、好家伙等名称交替使用,使人读后不由自主地惊呼:好家伙,他葛朗台老头这一个箍桶匠!这确实是一个有趣而耐人寻味的问题. 首先,这是巴尔扎克在小说创作中的自觉追求.巴尔扎克总是在人物的性格与其称谓之间寻求某种契合,某种隐义联系,因而非常重视人物的命名.据戈日朗在《巴尔扎克怎样给人物取名字》中回忆:巴尔扎克在动笔写作一部中篇小说前,曾  相似文献   

3.
再见,葛朗台     
他不过是一个箍桶匠,瘦小的老头儿,本该守着自己的箍桶手艺过完自己的下半生,也许是上天的眷顾或者是上辈子积了阴德,老天让他发了笔小财,他居然成了城中颇具影响力的富翁。这还没完呢,世界文学史上也烙下了他的“辉煌印记”。他就是“守财奴”——葛朗台。  相似文献   

4.
新编高语三册(必修本)《守财奴》葛朗台诱骗女儿放弃财产继承权一节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可是到第一年年终,老箍桶匠庄严地许给女儿的一百法郎月费,连一个子儿都没有给。欧也妮说笑之间提到的时候,他不由得脸上一红,奔进密室,把他从侄儿那里廉价买来的金首饰,捧了三分之一下来。”对于这个“脸上一红”的细节描写,学生们有不同的理解,教师们的意见也不一致。有人认为,葛朗台是一个贪婪、吝啬、狡诈、卑鄙的守财奴,是一个爱财如命、贪婪成癖的金钱狂,这样的形象在作品里是一锤定音、各面聚焦的。难道说,他会因为年终没  相似文献   

5.
丁一景同学问:《守财奴》的末句“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是守财奴的宗教”该怎么理解? 要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葛朗台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巴尔扎克的宗教思想。读过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的人都知道,《外省的爱情》一章就写到,葛朗台虽然是个基督徒,但他不相信基督教的什么教义,对祷告不感兴趣,连基督教义的核心“对来世的信仰”也置之不顾。凡是守财奴都只相信“金钱控制法律,控制政治,控制风俗,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为了金子,葛朗台自私、贪婪、狡诈、不惜一切代价。他不相信死会降到他的头  相似文献   

6.
一教师上《守财奴》一课,在认真分析了葛朗台心理畸变的原因、时代特点、社会因素和阶级本质后,他又从主人公生活经历的角度去分析,认为葛朗台曾经当过箍桶匠,生活在社会底层,体验过艰苦的生活,尽管囤积居奇使他发了家,但跟那些继承万贯家财的纨(?)子弟毕竟不同。正因为如此,葛朗台才最了解金钱的价值,懂得珍惜财富。因此他的贪婪吝啬乃至对金子的狂热追求,都是自然而然的、可以理解的。教师启发学生从两个不同角度去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结果,葛朗台变得不像先前那么面目可憎了,作为一个有  相似文献   

7.
传统教学法分析葛朗台(高语第三册《守财奴》中的主人公)这一人物形象,总是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两方面人手,其实,葛朗台的眼睛更能揭示这个“守财奴”的“奴”性。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因此人们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时,总是透过祥林嫂眼神的变化揭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精神上所受的摧残。其实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的眼睛一样可见人物的灵魂,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相似文献   

8.
一教师上<守财奴>一课,在认真分析了葛朗台心理畸变的原因、时代特点、社会因素和阶级本质后,他又从主人公生活经历的角度去分析,认为葛朗台曾经当过箍桶匠,生活在社会底层,体验过艰苦的生活,尽管囤积居奇使他发了家,但跟那些继承万贯家财的纨袴子弟毕竟不同.正因为如此,葛朗台才最了解金钱的价值,懂得珍惜财富.因此他的贪婪吝啬乃至对金子的狂热追求,都是自然而然的、可以理解的.教师启发学生从两个不同角度去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结果,葛朗台变得不像先前那么面目可憎了,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学生们在他身上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原宥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在《守财奴》这篇节选自《欧也妮·葛朗台》的小说中,作家巴尔扎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贪婪、吝啬、凶狠、虚伪、狡诈的守财奴形象——葛朗台。“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著狂”,为了获得金子,他可以进行任何肮脏的交易。在他看来,“人生就是一件交易”。本文写了他人生最后的四笔交易。第一笔交易:用一百金路易换取妻子的原谅和女儿的信任。当葛朗台知道妻子死后,女儿将继承部分财产时,他感到“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于是,他决意巴结、诱哄女儿,使她放弃继承权。然而“看到金子,占有金子”的执著与狂热,使老葛朗台在上楼看到金梳妆…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阅读世界》2013,(7):F0002-F0002
《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是其《人间喜剧》系列中“最出色的画稿之一”。小说描述了箍桶匠老葛朗台依靠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而成为当地最大的富翁,但他却贪财吝啬,看到兄弟因破产而自杀不去救,折磨死妻子,逼走侄子,断送自己女儿的青春。  相似文献   

11.
莫泊桑的名篇《守财奴》历来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课文,其中写到葛朗台意外发现梳妆匣时,有这么一句:“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关于此句,“教参”特意作了补充注释:“用金子来形容葛朗台的眼睛,既是写实,又有寓意。因为西方人的眼睛多半是黄色的,所以用金子来修饰;又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所以说他的眼睛也变成了黄澄澄的颜色。”  相似文献   

12.
能够荣登“世界文学四大吝啬鬼”排行榜,便可见葛朗台的能耐了。他一生执著的是“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一生奉行的是“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如何将这么一个执著狂、野心家、吝啬鬼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呢?我决定选取“旁人眼中的葛朗台”这一视角来解读《守财奴》。  相似文献   

13.
莫泊桑的名篇《守财奴》历来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课文,其中写到葛朗台意外发现梳妆匣时,有这么一句:“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关于此句,“教参”特意作了补充注释:“用金子来形容葛朗台的眼睛,既是写实,又有寓意。因为西方人的眼睛多半是黄色的,所以用金子来修饰;又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所以说他的眼睛也变成了黄澄澄的颜色。”对此,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反觉有画蛇添足之嫌,弄巧成拙之憾。窃以为,“金子”乃“瞪”之所及,而非眼睛之色。首先,正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那镶金的梳妆匣才会像磁石一样死死吸住他…  相似文献   

14.
付红艳 《阅读与鉴赏》2010,(1):39-39,28
《守财奴》节选自巴尔扎克的著名小说《欧也妮&#183;葛朗台》中的一章《家庭的苦难》。葛朗台以其对金子的狂热占有欲而作为“吝啬鬼”形象位列于世界文学画廊之中.让后人去揣摩、去思考。然而。我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很多为我所忽视的问题——葛朗台太太.  相似文献   

15.
康岳东 《语文知识》2001,(11):30-31
众多名著中,大师们对人物称谓这一细节往往是精心设计,决不以“小堆的乱石”,有损于“大山的壮观”(秦牧)。如在巴尔扎克的巨著《欧也妮·葛朗台》“抢夺梳妆匣”一节中,作者除了直呼葛朗台其名外,还运用了“老头儿”(或老家伙)、“箍桶匠”这两种称谓。“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  相似文献   

16.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他那卷帙浩繁的小说总集《人间喜剧》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高峰,其中的《欧也妮·葛朗台》是“最出色的画幅之一”。节选人高三册的《守财奴》中,作者点染了葛朗台这个艺术形象。“看到金子,占有金子,  相似文献   

17.
《欧叶妮·葛朗台》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杰作。它因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而为广大的中国读者所熟悉。不过,普通的中国读者更熟悉作品中的守财奴葛朗台,对于作品的真正主人公———欧叶妮·葛朗台却较陌生。本文试图从考察欧叶妮·葛朗台(以下简称欧叶妮)的性格...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课文《守财奴》一课结尾,写葛朗台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他的钱财,叮嘱女儿欧也妮要“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接着是作者的一句议论结束课文:“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这一句议论给读者留下一连串的疑问。  相似文献   

19.
《守财奴》这篇小说的第二部分,是刻画葛朗台这个拜金主义典型形象的最深刻部分。它通过两件事的描述,撕下了蒙在资本主义社会家庭关系上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赤裸裸地揭露了那个社会在夫妻之间、父女之间的“现金交易”关系。第一件事写葛朗台假惺惺地给妻子看病,第二件事写葛朗台哄骗女儿在文书上签字,放弃对财产的继承权。令学生不能理解的是:对妻子一贯冷酷无情的葛朗台,为什么这时候要请医生给妻子治病?妻子死后,为什么哄骗女儿在文书上签  相似文献   

20.
谁都知道葛朗台是“守财奴”,在教《守财奴》时,我偏要在这无疑处激疑:葛朗台是比较“大方”“慈祥”的,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果然,同学们当即哗然)我装作没听见,继续我的“高论”,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论据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