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说“福祉”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句话中的“福祉”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2.
万岁的“岁”字,大家都很熟悉。可是,它有四种不同的写法:歲、嵗、(?)、(?)。这四种写法中当然只有一种是“正”写,其余都是“俗”写。不过,除了研究文字学的专家,就很少有人管什么正写俗写,只要写出来人家能看懂就行了。可是,在向儿童进行语文教学时,在广大工农兵学文化时,如果碰到教“岁”这一类字,就要大费唇舌,增加不少麻烦。因为,同一个字可以有几样不同的写法,笔画也可以有很大的出入,这对初学识字的人,是不能理解的。为什么有些字的笔画不同,就成另一个字,不可通用;而有些字的笔画不同,却仍算做一个字,又可以通用呢?这里面到底有什么规律呢?要彻底解决这个难题,只有实行毛主席提出的中国文字“要走世界各国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指示。汉字为我国人民延用了几千年,立刻改用拼音文字,是不可能的。改用拼音文字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  相似文献   

3.
简字正误     
咀这字是“咀嚼”的咀,读jǚ(举)。有人把它当作“嘴”字的简体使用,这是没有根据的。“嘴”字在《汉字简化方案》中尚未简化。以“咀”代“嘴”在“用咀咀嚼”这类句子中就显得特别不合适。(?)有些人把这个字当作“围”字的简体使用,这是不符合《方案》的规定的,是  相似文献   

4.
中国驿传制度开创于殷商。以后代代相承,并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至民国三年,驿站裁尽,驿传制度遂告废除。由此可见,中国的驿传制度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殷商时代,甲骨文里已有“(?)”、“(?)”、“传”等字。“(?)”是“(?)”字的初文,“(?)”是“驲”的本字,“驲”是后起的假借字。古代乘车曰“驲”、曰“传”,乘马曰““遽”、曰“驿”,二者是有分别的。后世设置驿站主要乘马,所以“驿”字通行,而“驲”字就不太用了。甲骨文里又有“(?)来归”、“(?)散”、“(?)入”、“(?)往”、“传氏”等记载,这不仅表现出殷人交通往来的频繁,也说明了殷代交通事业的日见发展,驲传制度已经开始建立。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加以各诸侯国之间时战时和,信使往返不  相似文献   

5.
《浙江吴语分区》中关于“浙江吴语分区分片例字字音对照”中第106号字“帮”、115号字“窗”、116号字“双”,桐乡读音描写为(?)、(?)和(?). 112号字“长”、113号字“肠”,桐乡音是(?)、(?).这五个字的韵母果真相同吗?不.如果请住在今县城(梧桐镇)的人来读,则“帮”、“窗”和“双”字的韵母都是(?).但请居住在崇福镇的人来读则都是(?).“分片例字字音”表上所列说明:“帮、窗、双”三字韵母(?),在长兴、安吉、上虞、余姚、黄岩等地是这么读的.我们姑且不说上述几个县的读音,只说桐乡县内这样的不同读音应怎样认识.  相似文献   

6.
1975年,陕西岐山县童家村出土铜器有卫盉及卫鼎,铭辞记载了“田”的事.此二器发表以后,引起历史学者的重视。因为这关系到西周的土地制度.这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田”如何解释,现在还没有一致的意见。有人说“(?)”是“貯”字,义为赐予,“(?)田”是赐田,有人说“聍”读为“租”,“(?)田”是租田.有人说“(?)”是”贾”字,“(?)田”是交换土地。由于对“(?)田”的解释不同,对于西周的土地制度乃至社会性质的看法也就不一样。  相似文献   

7.
关于“累增字”,《辞海》这样解释: [累增字]文字学上指增加了偏旁不改变字义的后起字。如“援”本作“爰”,后加“扌”(即手)旁作“援”;“得”本作“(日一寸)”,后加“彳”旁作“得”。 这个解释存在一些问题。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例字: 星 甲骨文写作“(?)”,为天上星宿的象形字,后来加声旁“(?)(生)”,写成“(?)”,篆作“(?)”,楷作“星”。 (?) 这是斗争的斗,甲骨文写作“(?)”,象二人搏斗之形,后世加声旁“(?)”,写成  相似文献   

8.
有些字的偏旁冠名为何更改 人教版2001年秋使用的小学语文第一册有三个字的偏旁冠名作了更改“有”,由月字底改称为右字头“(?)”;“学”,由子字底改称为学字头“(?)”;“春”,由日字底改称为春字头“(?)”。 不少第一线的教师对这几个字偏旁冠名的更改感到疑惑不解。他们习惯上把这三个字的偏旁称为月字底、子字底、  相似文献   

9.
在昭通出土的名扬海内的汉孟孝琚碑中,第七行第一字为“(?)”.其字遍查字书未见.笔者认为该字即“茕’字.理由是:“茕”在六书体例中属形声字.《说文》:“茕”从“卂”(音训xún)营省声.在“茕”字中“(?)”(系“营”省笔)是声符,“卂”是形符.  相似文献   

10.
楷书虽不象篆那样变化多端,但也不乏变体。尤其是在一些偏旁上,变化也是多样的。通常可概括为形变和声省两类。形变有以下几种情况:其一是一体一变,即一个偏旁变一种形体。如“聚”字,下部由“(?)”变化组成。再举两个字,“德”与“微”,字中独立短横,最容易被学生漏掉。如果我们剖析一下,也是不难纠正的。“德”字从彳从惠。“惠”即古德字,古人以直心为有德行。为了布局需要,“直”字中间的“目”字横写,下部的一横仍保存着。再说“微”字,本义隐行的意思,从彳从敞(?),(?)亦声。(?),本义为眇,左上从“(?)”省,即省了“(?)”,留下了“(山一)”。“(?)”是“物体之题尚微”(《说文》)之意)。我们知道了这些变化,写起两个字来.就不会随意丢掉中间那一短横了其二是一体数变,即一个形体变为数种形体。如“刀”字,在“召”、“券”等字中仍作刀,在“班”、“辨”等字中变作“(?)”,在“判”、“别”等字中则变成。“刂”。“刀”在“召”字中作声符,  相似文献   

11.
“得”字的初形作(?)(导),本义为“取”。在甲、金文中有两形:一为从又持贝;一为从得声。按理形旁不同字义也会有别,但在甲、金文中偏旁增彳或省彳,一般认为“无别”。故得、(?)在古文字中被视为一字。汉、卫宏诏定《古文官书》得、(?)为同体,此后石经亦因之,传世经传亦皆用“得”而未见“(?)”,于是“得”行而“(?)”废,在实际使用中“得”、“(?)”合为一字。惟许慎《说文解字》分得、(?)为二字: 彳部“得,行有所得也。从彳(?)声。(?),古文省彳”。见部“(?),取也。从见从寸,寸度之亦取也”。  相似文献   

12.
(?)字甲骨文中屡见,前人多与(?)字一起释为“见”.实际上,甲骨文中(?)与(?)有别,(?)是“见”字,(?)则是(?)的异文,以释“望”为妥.“望”字甲骨文多从竖目作(?)(《铁》222.1)(?)(《存》7.2)(?)(《粹》》》1108)(?)(《后》1.10.3)等形,但也有从横目作(?)的(见《明藏》499、《缀》334、《京津》4386、《佚》654、《七》x28、《屯南》135、2234等).所以我认为,甲骨文“望”、“见”之别,不在目的竖(?)与横(?),而在人的立(?,  相似文献   

13.
“是”字最早见于金文,未见于甲骨。它的金文形体为“(?)”,到周的晚期简化为“(?)”,篆体亦同。隶为“是”。 一、古汉语中“是”的本意。 它出现时,本意为指示代词,贯穿在文言始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这个”、“这样”。如:  相似文献   

14.
1、(?)盂鼎(?)石鼓(?)说文(?)睡虎地简(?)居延汉简2、(?)甲骨文(?)甲骨文(?)甲骨文(?)谈文(?)说文或体3、(?)散盘(?)伯鲜鼎(?)说文(?)公贸鼎(?)说文现在市场上的一些餐食业以“犇羴鱻”三字作为店号,用小篆书写,可以说是文字学史、汉字文化史上的“鸡肋”,姑且阐释其义如下;“犇羴鱻”,如果写作规范汉字,就是“奔羶鲜”。不过,考察它们各自的来源,却不尽相同。1、“犇”与“奔”,最初只有“奔”字,据现存的古文字资料看,金文中已出现“奔”字,尔汉许慎《说文解字》;“奔,走也。从夭,贲省声。与走同意,俱从夭。”  相似文献   

15.
题中的“(?)”,壮族称石山间的小片平地。广西有不少地名用“(?)”字,如“七百(?)”、“三(?)”、“(?)雷”等。(当地人现今一般写作“弄”) 来广西东兰县支教已有一个半月了,多次的上山下乡,我们三位从珠海来的教师算是真正领略了这大山里那重重叠叠和茫茫苍苍的悲壮。东兰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南缘。由于这一带是典型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对教材中容易写错笔顺的字作了教学提示,对教师的备课很有帮助。但笔者发现有几个字的提示与《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所规定的笔顺相抵触,兹提出来商榷辨正。①第21页讲到“稻”字的笔顺时说“左边是禾木旁,右边的笔顺是“爫(?)舀”。第69页讲到“插“字的笔顺时说:“右半部容易写错,笔顺是:丿(?)千(?)臿。这里实际上是关于“臼”的笔顺问题。在《通用字表》中,“臼”的笔顺是:(亻(?)臼)。《通用字表》按每个字的笔画数目排列先后,同  相似文献   

17.
释冥(力女)     
卜辞有“(?)”字,余释为冥。有“(?)”字,余谓《说文·丸部》有(?)字,即“(?)”之讹。卜辞言冥、言(?),恒连文而不单见,其上文必言妇某。其首见于经典中者,字作黾勉。《诗·邶风·谷风》:“黾勉同心”;又“黾勉求之”;《小雅·十月》:“黾勉从事”;《云汉》:“勉黾畏去”。在《诗》三百篇中凡四见,而毛《传》郑《笺》俱匮确释。而黾勉语转字变为(?)俛:《文选·陆士衡文赋》:  相似文献   

18.
巩固儿童所学的字词,是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关键。我们提出巩固字词的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同志们共同研究。教学生字时应做好字形的区别工作。对于字形来说,儿童在记忆生字时,往往不能对生字的微小部分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只记住了字词的大概轮廓。因此书写时,形近字常常彼此混淆,写错部位。如我们在城关镇和平街小学两个一年级班级的检查中发现学生把“衔”字写成“街“或“(?)”,“梁”写成“(?)”,“粘”写成“ (?)”。这说明教学时,必须认真领导儿童分析字形和观察字的结构,但分析时必  相似文献   

19.
汉语里有这样一类词,由两个音节联(?)维成义而不能分割。叫‘联缔字”,或称‘连(?)字,现在也有人叫‘俄(?)词.由于它富有(?)乐性,适合于描绘形态声色,所以一级的诗文里都用得很多. 联绵字一般都有双声、迭韵的关系.“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慷慨”(KāongKǎ)、”崎岖”(Qqú)ú等.“迭i韵”是是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肮脏”( ōng Zōgg))、”蹁跹(PiāXiōn)等.也有一些联绵字,双声迭韵的关系很难分辨出来,这主要是由于时代或地区的不同,在读音上产生变异的缘故。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有一字作(?)等形,从自从鱼,应隶定作(?)。自即鼻的象形初文,《说文》自下说“鼻也,象鼻形。”后世作鼻,从自畀声,变象形为形声字。自字本义古书中不见用,甲骨文中有“疾自”(乙26385)的用例,疾自即患鼻疾,可证《说文》对自的说解是正确的。王宇信等同志在《试论殷墟五号墓的“妇好”》一文中,解释”已卯卜毂贞:勿(?)妇好囗御囗”这条甲骨文时说:“字旧无识。此字鼻下有鱼,当即腥字, 《一切经音义》引《通俗文》曰‘鱼臭曰腥’”。说此字为鱼臭的会意字,这是很正确的。察《通俗文》“鱼臭曰腥”之腥当为腥字的后起义,本字应作(鱼生),《说文》鲤下说“鱼臭也,从鱼生声。”甲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