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翻开中国教育史,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一事实:数千年的教育几乎是男子教育的别名。在中国,女子得到学校教育权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男女教育平等的实现不过是几十年前的事。教育从男子独享到男女平等的演进,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在倡导男女平权的今天,对女子教育发展史和女子教育理论的探究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其实,“在每一个社会中,妇女解决的程度,是一般解放的天然尺度。”妇女能否受教育以及受怎样的教育,都反映出妇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妇女能否发挥一定的社会作用。“除非男女受着同样的教育,否则就不能使妇人有同男人一样的责任。”这句古老的话在今天仍不失其光泽。新中国的广大女性之所以在各条战线上为  相似文献   

2.
旧时代的中国女子接受教育相当不易,男女地位更是不平等。蔡元培积极提倡男女平等,提倡女子接受教育,且主张男女同校。从蔡元培的言论以及实践来讨论其对于男女同校的观点,可以得知,蔡元培1901年便有“初、二两级”男女学生可以同校,再到1912年在教育法令中提出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到中学阶段的孔德学校里实现男女同校,最后到五四运动后的1920年北京大学开放女禁,实现了大学男女同校。蔡元培不仅是在言论上发表男女同校的观点,且积极的实践,他走在推动中国男女同校的时代前列。  相似文献   

3.
我国女子高等学校的现状张建奇(中山大学)1949年,我国尚有女子普通高校4所,它们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国立女子学院。建国伊始,因为女子学院的存在表示着男女“不平等”而被撤销。关于女子高等学校是否合乎教育规律,人们有...  相似文献   

4.
兴办女子教育、争取男女同学与受教育的平等,一直是近代社会进程中提出的新课题。自从古代圣哲们在阐释代表男女的“乾坤”之道,论证了“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效法之谓坤”,“坤,顺也”之后,生儿育女便成了女性的主要职责,夫唱妇随便成了女性生活的准则。于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就作为社会选择和评判女性的基本原则而延续并固定下来。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来华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但由于这是文化侵略的产物,难以对国人形成大的感召力,无法推动中国近代男女教育平等与女子教育运动的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想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中国革命的近代化历程,女子教育作为“救亡图存”和“妇女解放”的突破口,在近代思想文化领域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相夫教子”、“保种强国”、“独立自养”、“伸张女权”、“男女平等”等女子教育思想的提出,为女子教育的倡行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创设女校、创立学会、创办报刊作为开启女智的主要途径,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女子现代教育萌芽于“五四、时期。这一时期,在激进的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鼓动下,一批女子深切觉悟:欲求独立,必先在教育上力争男女教育平等。因此一场以女子教育平等为特征的女界教育革命兴起,深刻地冲击了几千年的封建女子传统教育,对传统的女子教育宗旨、方针、教育内容、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批判和改革,从而使女子教育发展进入了现代教育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良”是古代男女昵称用语,由此孳乳的“良人”亦是古代男女昵称用语。以“良”为语源繁衍出的“郎”、“娘”,它们之间有对应关系,是一对古代男女昵称用语。“郎”是古代女子对心爱男子的昵称用语,这是人所共知的。“娘”是古代男子对心爱女子的昵称用语,这一点不但人所不知,而且诸多辞书也没有提及到,然而它却客观存在着。  相似文献   

8.
世界第一部系统的女子教育专著韦石一在人们的心目中,欧美国家颇有尊重女权的传统,他们对女子教育的论述也发表较早。例如,古希腊的教育理论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二人,都主张改良女子教育。他们针对雅典女子地位低下的状况,倡议“男女六岁之前,受同一教育”。亚...  相似文献   

9.
中华职业教育社八十年(五)●吴长翼职海钩沉本栏编辑史和平女子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黄炎培主张“男女教育机会应该均等”,他认为“解放必先自立,必先能治生”。女子职业教育,培养女子“独立自治之道”,而且“由个人之能力而发展社会之能力”。职教社...  相似文献   

10.
张謇女子教育思想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超越,同时,其后期的教育思想对前期也有超越。张謇女子教育思想的主要源流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亦是其重要来源,张謇对二者兼收并蓄并进行整合,其女子教育思想呈现着既旧又新、既传统又现代的特征。张謇创办的各种女校,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体系的基础。其独特的女子教育思想,在中国女子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杨正蒙 《教师》2011,(23):127-128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陶行知深知女子教育的重要性,他着力普及女子教育,推行女子教育改革,支持男女同校,在乡村、工厂实践女子教育。他是中国平民女子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12.
简析中外近代女子义务教育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各国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实现了男女教育数量上的平等。而此时的中国女子文盲率却在90%以上。考察中西方女子义务教育起步与发展的实际,我们发现中西方女子义务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西方主要表现为三大特征,即生产性、人本性和主体性。与之相比较,中国近代女子义务教育则突出表现为政治推动力是其力量源泉;国家权力、封建传统文化等因素则一直困扰着女子义务教育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倡男女平等的思想家,这一思想渊源于法国思想家卢梭,康有为高举卢梭“天赋人权”大旗,批判汉儒的“夫为妻纲”,主张解放中国的千千万万女子。康有为遵循卢梭“不平等起源说”的思路,主张取消私有制,女子皆可为公工、公农、公商、在经济上独立自主,奠定男女平等的经济基础,康有为依据卢梭主权在民论,争取女子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允许男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各方面的完全平等权利,实现真正男女平等的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14.
男女分班条件下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及其与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大多数的中学都 是男女同校实行男女同班的 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的最 大特点是有利于“促进男女平 等”,有利于实行“适当的两性教育”而“促进两性和谐相处”,但可能由于性别差异影响着女生的成长。而实行男女分校,兴办女子中学则是另一种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最大好处是有利于女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但这可能使得学生在“单一性别环境里的女生对人际交往的态度往往两极分化,要么过分害羞,要么过分热情”。而男女学生同校又实行男女分班,学生的情况如何?笔者尝试了解在这样的条件下男女学生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蔡元培是中国女子教育现代化的先驱。他从民族发展和男女平等的角度提倡女子教育,提出男女平等的教育观和养成女性高尚品行并自立于社会的女子教育目标。他主持并颁布了有关男女同校的政策法规,全力支持和推行在大学、中学实行男女同校,从而开创了一代新风。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唤醒了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沉寂面,妇女们在批判封建旧思想、旧道德的同时,开始为自身解放呐喊。当时社会上进步的人士普遍认为“教育上的平衡为一切平衡的渊源”,把女子教育平衡作为解决妇女问题的根本方法,提出了改革女子教育宗旨,大不开女禁和男女同校等教育平等主张,为近代妇女解放打开了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妇女长期受封建制度的压制与束缚 ,直到民国初年 ,“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七岁不同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观念 ,仍然十分盛行。中国现代著名教育改革家蔡元培 ,在教育界向这种旧观念发起了第一轮攻击。1912年初 ,蔡元培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上任伊始 ,就积极倡导尊重妇女人格及平等权利 ,极力主张男女应享受同等教育 ,并决心改变我国男女不平等的落后现象。他主持修订了教育部的学制 ,第一次在政府法令条文中宣布教育权上的男女平等。不久 ,我国初级小学实行了男女同校。但是 ,守旧势力非常强大 ,致使高等学校到五四…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是我国女子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女子教育逐渐从落后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队伍、教育管理、教育制度等方面摆脱出来,积极吸收当时先进的教育成果,寻求男女教育平等,从而使当时的女子教育初步呈现出一些现代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秋瑾在短暂的一生中,十分关注女子教育问题,将争取男女教育平权,通过教育提高妇女的政治觉悟作为长期奋斗的目标和妇女解放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她痛陈妇女所遭受的种种束缚,提出了“自立”、“学艺”、“合群”的教育主张;她重视报纸和演说对妇女政治启蒙教育的效应;她积极鼓励女子留学,并把留学与反帝爱国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她还热心倡导女子体育。秋瑾是近代对女子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第一位女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妇女解放的角度切入,试图以违背“男主女从”的性别角色意识,挑战“女子幽静淑娴”的角色定位。抗争“一夫多妻”制的男女不平三个方面,再论王熙凤——这位封建末世中不自觉地流露着妇女解放思想光辉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