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学的基本要义,也是新闻报道工作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如果新闻失去了真实,等同它失去了生命,而失去了生命的新闻是不可能站住脚的。作为新闻报道人员,无论是把新闻做准、做快,还是做深、做活,其前提都必须是真实。可时下,一些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时有出现,且屡禁不止。这不仅影响了媒体的声誉,而且给新闻报道队伍丢了丑抹了黑。为防止和杜绝新闻失实问题的发生,下面我主要从发生新闻失实的原因、防止新闻失实的方法、避免新闻失实的措施3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表现形式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媒体也以真实报道新闻事实为己任。但近些年来发生的新闻侵害名誉权案,却基本上都是被以“新闻失实”为由提起诉讼的,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表现形式也大都是围绕“失实”而形成的。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三种:  相似文献   

3.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新闻报道真实,观点正确,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新闻报道虚假,就谈不上新闻的可信性、公信力,也就失去了新闻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失去了大众对媒体的信任.新闻也就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基础,也就更谈不上什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新闻报道出现的失实或虚构,夸大和片面性报道,不仅新闻工作者失去了职业生命,而且社会影响恶劣,负面作用广泛,因此,新闻工作者在加强从业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在采访中还要深入实际,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在采访和组织稿件的工作中,处理好"短、快、活、强"与"真"的关系,避免新闻报道的失实.  相似文献   

4.
新闻欺骗及其与新闻失实的关系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然而,新闻媒体报道的新闻并非都是真实的,新闻失实现象屡禁不止。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新闻失实现象具有明显的故意性,这就是新闻欺骗。即,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利用新闻媒介捏造事实或掩盖事实真相而欺骗广大受众的新闻传播行为。新闻欺骗与新闻失实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新闻欺骗行为导致的新闻报道肯定是失实新闻,也就是说新闻欺骗是新闻失实的一部分。但新闻失实与新闻欺骗不是等同的概念,新闻失实的范围更广。新闻失实包括故…  相似文献   

5.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新闻失实则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背离,是对受众的不负责任,是对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伤害。对新闻失实的分类见仁见智,就笔者理解,新闻失实包含要素部分失实、稿件整体失实和报道群体失实三个层面。要素部分失实新闻真实性的最基本要求是要素真实。新闻稿件中,五个W、一个H等新闻基本要素要准确;人物思想、观点和言语要正确;事件起因、经过和细节要经得起  相似文献   

6.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去了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就无法取信于民,也就失去了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新闻写作在过程、语言、细节、心理活动、背景材料等要求必须准确无误。但新闻有些失实是明显的,读者一看就能轻易地辨别出来。像名称(地名和人名)、法规、常识性知识等等。而有些失实则是读者不易发觉或根本看不出来的,这种失实,往往更具有破坏性和消极性。我们则称之为新闻隐性失实。  相似文献   

7.
真实是新闻媒体的存在价值,是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根本所在,但新闻媒体失实现象层出不穷,这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并带来一定的社会危害。鉴于此,通过探讨新闻失实的原因及相关对策,以期为保障新闻的真实性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新闻报道要"求真",这个"真"浅层意思就是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一旦失实,不仅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且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降低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真"的深层意思是"真理",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新闻报道追求的至高境界。从新闻真实的基本要求,到新闻报道要追求真理,都离不开深入采访。  相似文献   

9.
高阳 《今传媒》2015,(3):43-45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的真实性是在一定范围内的真实,超出一定范围的真实就失去了意义。近几年,伴随着与新闻相关的产品的产业化的发展,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显现出来,即新闻失实这一现象。各种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削弱了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程度,影响了媒介作为社会公器的公信力。新闻从业人员作为社会公器的运用者,应该加强自身的新闻自律,更加自觉地在法治范围内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力。本文将以虚假新闻和新闻失实为例探讨加强新闻自律,防止新闻侵权,保证新闻传播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实是新闻的致命要害。新闻史上无数的事例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虚假新闻仍时有发生。新闻失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作假的报道,可称为"显性失实",即  相似文献   

1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生命力首先就在于他的真实性,没有了真实性,新闻也就失去了本身应有的价值。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杜绝虚假报道是新闻工作者恪守的铁律。记得刚到报社工作时(1984年),当时的总编辑就告诫我们:新闻必须要真实,不要因为采访不细造成新闻失实,  相似文献   

12.
要防止稿件失实,首先要明确:新闻的本质是真实,失去了真实性,也就失去了新闻本身。要防止稿件失实,还要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采访要深入。一是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3.
新闻失去了真实,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新闻的失实问题,除了端正社会风气之外,从新闻单位讲,应当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即编辑部本身一定要把好这一关。尽管新闻失实的原因,多数在外部,但关键还是在编辑部本身。这是因为,编辑部掌握着来稿的“生杀大权”。来稿经过编、审这两关,作者的东西就成为社会的产品。编、审岗位的重要,决定了对失实报道所负责任的重大。失实报道的出现,不管是什么原因,编辑部都负有直接的或间接的责任。编辑部是关键这个观点,能不能在编辑部牢固地树立起来,是直接关系到编采人员能不能增强高度责任感的大问题。有些同志对失实报道的出现,往  相似文献   

14.
新闻的力量在于真实。就事实本身来讲,无所谓真实不真实。所谓新闻失实,是指报道中的事实不真实。我们知道,事实一旦被报道,就不再是客观事实本身,而是事实的再现,或多或少带上了报道者的主观色彩。于是,也就可能出现“新闻报道不真实”的问题。故意失实是作者故意捏造的事实,纯属天方夜谭。我们常见的失实,属故意失实者甚少,大量是非故意失实。新闻失实总是在事实变成新闻之后,要杜绝其发生,必须从事实变成新闻的每个环节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从去年起,一场制止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的人民战争已在全国各地打响,新闻界上下一心,同仇敌忾,重拳出击,并对其进行围追堵截,已经形成了强大的肄论声势。许多新闻媒体在强化管理、建章立制、严密防范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发生的同时,组织从业人员反复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论述。以进一步提高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认识路线的自觉性,从根本上铲除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赖以生存的土壤,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新闻的失实不仅削弱了新闻的生命力,降低了新闻的内在价值,而且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使新闻失去公信力,因此,避免新闻失实,写出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本文从新闻写作实践出发,论证了如何才能避免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张志新 《新闻三昧》2005,(12):17-19
时下,新闻界上下一心制止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已经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许多新闻媒体在强化管理,建章立制,严密防范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发生的同时,组织从业人员反复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论述,以进一步提高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认识路线的自觉性,从根本上铲除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赖于生存的土壤,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正>电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电视权威性及作为公共媒体公信力的关键因素,电视新闻报道真实性问题探讨涉及到了真实性及失实两方面的因素,是当前学术界探讨比较多的问题。根据电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失实性本文分为两部分阐述,一部分是从现实真实、媒介真实和主观真实三方面诠释了新闻真实性问题;另外,一部分则从新闻真实性的角度出发谈到了新闻失实,具体分析了电视新闻失实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础,也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准则。为切实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传播的公信力,2011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但媒体上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失实报道,而这些失实报道多数是在所谓的真实幌子掩盖下存在的,这种现象对新闻公信力的伤害较之虚假新闻同样严重。  相似文献   

20.
所谓新闻传播中的更正,就是在新闻报道发生失实以后,媒体针对失实内容所发表的更改纠正说明。“一切新闻的主要因素是真实。”(1)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首要原则,这是中外新闻工作者的共同理念。但是,新闻工作特有的运行机制使新闻的真实性有时又显得异常脆弱,采访、写作、编辑、排版、校对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侵犯新闻的真实性,从而使新闻失实的发生带有某种必然性,更正也就相应地成为新闻媒体在传播活动中无法回避的课题。中国新闻界对如何防止新闻失实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对新闻失实发生后如何更正则至今鲜有论述,这不能不说是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