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毛泽东从民主革命高度出发,史无前例地把历史教育放到关系革命能否取得胜利的重要地位。认为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深入认识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是为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信心。历史教育内容应重点学习近代史和党史,对象重点是革命干部。历史教育方法应坚持古今中外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和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与方法等。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理论创新是指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既源于马克思主义又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理论成果。毛泽东理论创新的实现得益于他突出的创新意识。毛泽东的理论创新意识主要表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紧紧围绕着实践进行思考;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关键在于调查研究;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在南巡期间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中,中国共产党人有许多已被历史所证明而勿容争辩的硬道理;中国共产党人的硬道理具有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要求全面坚持和贯彻执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是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经验的总结。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时间和空间的重要意义,阶段性和“持久性”,与时俱进,保障和促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发展等特点和意义;历史的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硬道理是符合客观实际。代表广大人民根表利益,反映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思想与理论,若把不符合社会实际的错误的思想和理论当作硬道理,后果必定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围绕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进行了大量社会调查,形成了一整套调查研究思想。从生成逻辑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论以及调查研究的具体实践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从理论逻辑看,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蕴含了科学调查及从事研究的方法论体系,蕴含了如何进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主题主线,彰显了鲜明的历史主动性、突出的革命实践性和具体方法的科学性。新时代必须赓续发展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要坚持以问题导向引领调研方向,以群众路线深化调研方式,以系统思维统筹调研谋划,以攻坚克难确保调研实效。  相似文献   

5.
时代观是马列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同时它又与现实密切相联系。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坚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实际出发,提出了关于时代理论的见解。并以此来观察国际形势和指导中国革命,从而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6.
时代观是马列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同时它又与现实密切相联系。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坚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实际出发,提出了关于时代理论的见解。并以此来观察国际形势和指导中国革命,从而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次历史性发展,都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活动,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创新的活动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就是,学习、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现实,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端正学风,学以致用;坚持民主集中制,依靠集体智慧。  相似文献   

8.
王强 《成都师专学报》2006,25(1):9-10,1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这三大理论创新具有四个特点: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从中获得创新的精神力量,保持创新的正确方向;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中吸取创新的营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同时把实践中的难题与挑战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机遇,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9.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卓越贡献。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还不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面对强大敌人的袭击,使革命遭受失败。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正确分析形势,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国情的科学认识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是毛泽东认识中国社会的基本出发点。毛泽东同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在革命的实践中,自觉地把科学的世界观转化为认识社会的方法论,提倡调查研究,深入社会实际,从抽象和具体的辩证统一中把握中国社会的本质。毛泽东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充分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有机统一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思想,是毛泽东同志在深入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规律的深刻揭示;是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它与不同的民族文化相联系、不同国家的实际相结合 ,就会产生不同的传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并指导革命和建设取得了胜利和成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传承 ,它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创新思维是毛泽东思维的一个显著特色.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构筑其历史支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构筑其实践支点,不畏权威、勤于思考的独立品格是构筑其个性支点,深厚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功力构筑其哲学支点。  相似文献   

14.
以毛泽东、邓小平为首创立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道路理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最突出的部分之一,其突出之点就在于充分体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是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在实践中探索趔的结果,正是这两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的创立,中国革命和建设才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而其中随处都体现的理论基点与思想精髓就是毛泽东,邓小平都反复强调并身体力行的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界定有一个过程,真正科学的界定只有一次,即中共"十二大",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三次科学界定"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属于劳动人民的宪法性法律文件,从其内容来看,反映了毛泽东革命早期的一些法律思想特点。这些特点集中表现为:毛泽东法律思想的政治服务性;毛泽东法律思想的人民性;毛泽东法律思想的包容性。对这些特点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从更深层次解读毛泽东早期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17.
试论毛泽东政治文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所致力的中国革命与建设凸显了民主、自由、平等与民本思想等价值特征,体现了政治文明的本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贡献和具体实践共同构建了毛泽东政治文明思想。这一思想涵盖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民本思想的本质内涵,以及党内民主与监督和反腐倡廉思想。它是当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基石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以其独创而系统的思维方式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并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维指导;但晚年其思维方式也有局限性。邓小平以其鲜明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了伟大业绩。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超 越了毛泽东晚年的思维方式,这具体体现在他的思维视点、思维视角、思维视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恽代英对毛泽东思想中农民工作方法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恽代英和毛泽东都较早地认识到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和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而恽代英更先于毛泽东提出此观点;两人都注重调查研究,提出关心农民利益、解决农民问题是发动农民起来革命的前提,而恽代英先于毛泽东提出这一思想;两人都重视并提出了宣传组织农民的方式方法,恽代英先于毛泽东提出较多细致具体的微观方法,毛泽东提出的多是带有纲领性政策性的宏观方法。  相似文献   

20.
群众路线是由伟大的民族领袖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项重要指导思想,它也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中的一项重要根本思想,群众路线思想无论是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还是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它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发展不仅具有传统的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的发展意义。本文主要是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内涵、起源、特点、及其在当今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实价值作了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