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茅盾继续从事弱小民族文学的翻译。不管是其个人所述,还是现存的研究资料,都将其翻译行为主要归结于国民政府推行的审查制度。本研究借用布迪厄的文化生产场理论,通过分析审查制度对文学场等场域和《文学》、《译文》杂志的干预情况以及茅盾的翻译习性等,试图说明茅盾的翻译选择和翻译策略等行为是审查、场域中的张力关系和译者习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文化资本和教学习性是学校场域运作逻辑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文化资本的积累催生教学习性的改变;反思能帮助教师消解旧教学习性中与场域不合拍的结构:交往能重塑与新课程文化背景吻合的教学习性,因为交往是教学习性的内核。  相似文献   

3.
文化资本和教学习性是学校场域运作逻辑中两个重要因素,文化资本的积累催生教学习性的改变;反思能帮助教师消解旧教学习性中与场域不合拍的结构;交往能重塑与新课程文化背景吻合的教学习性,因为交往是教学习性的内核。  相似文献   

4.
文化资本和教学习性是学校场域运作逻辑中两个重要因素,文化资本的积累催生教学习性的改变;反思能帮助教师消解旧教学习性中与场域不合拍的结构;交往能重塑与新课程文化背景吻合的教学习性,因为交往是教学习性的内核.  相似文献   

5.
生涯适应力是生涯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国内把它界定为个体因应生涯角色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是获得生涯成功的关键。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对生涯适应力的概念演变及界定、生涯适应力的理论建构及测量、生涯适应力的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梳理和论述,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展望,在生涯适应力未来的研究取向上,建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注重生涯适应力的文化差异性,还要关注生涯适应力在生涯咨询实践与干预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养成于课程实践中的教师课程权力习性,可以促使教师形成一种支配其课程权力运作的内在心智结构,以实现其课程权力行为的自觉主动。教师课程权力习性的养成以充分的权力资本为基础,以自主性场域为内在动力。为此,学校必须为教师课程权力的实现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教师也应积极反思和革新课程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课程权力意识和课程能力,同时要引领教师群体课程权力习性的养成,以群体促进个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青海565名藏族大中学生文化习性的问卷调查及其分析研究,得出结论认为藏族大学生比中学生有更强的文化习性认同;藏族女性存在更强烈的民族语言认同;城镇藏族青年的主流文化态度和民族语言认同明显高于牧区青年;文科生对本民族的宗教、风俗、语言等方面具有更强的认同感,而对主流文化则较理科生排斥;父亲文化程度与子女文化习性获得方面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经济生活状况有待解决的背景下,这一群体的文化生活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从布迪厄的习性、场域和资本理论出发,通过对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调查报告分析后发现:固有习性的影响、不同场域的对抗以及各类资本的相对缺失是造成这一群体文化生活现状的主要影响因素。企业、政府和社会应从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出发,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需求,共同改善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现状。  相似文献   

9.
晚清至20世纪20年代,大众传媒的发展、独立作家群的产生及现代读者群的扩大使上海等沿海城市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学场域。创造社进入由鸳鸯蝴蝶派和文学研究会所控制的这一场域,采取了颠覆策略而在文坛异军突起。创造社采取这一策略,是因为他们拥有异质的高势能的文化资本和不断扩大的社会资本等符号资本。创造社的进入策略和拥有的符号资本使其表现出区别于其他社团的指导习性、反抗习性和自由习性,这些习性使其在文坛爆发出巨大能量的同时,又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危机。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师教学习性有自动性、准备性、经济性、适应性等特点.改变体育教师教学习性应遵循尊重体育教学的规律,开发和利用体育教师的教学习性、优化体育教师的教学习性三个原则.体育教师改变教学习性主要有改变学校场域、强化心理素质、善于抓住时机、选择或发展可以更新教学习性的的行为等途径.  相似文献   

11.
林纾是一位有影响的文化人,林纾的人格魅力与文化品格包括心系民族和警醒社会的心灵世界、“畏天循分”和忠义侠胆的人格正气与魅力、博爱深广的情感世界、“木强多怒”心系国家和民族的爱国情怀等几个方面。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挖掘和总结自身固有的文化传统,并对之发扬光大。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挖掘和认识林纾的文化遗产与人格魅力、文化品格;二是如何弘扬林纾的文化品格与文化遗产,为建设当代大学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2.
作家性格单线、直线决定创作表征的认识,与"性格决定命运"之庸俗的中国"大众日常意识"共谋。中国社会语境往往铸就了国人机械、被动顺应社会的性格。粗俗的唯物主义哲学、中国文化结构特有的"身体化"特性,进一步强化了我们从生理、遗传之浅见来理解性格。事实上,中国人性格极具"面具化"特征。它们是生活环境超常挤压的创伤之果。根本还在于,作家可以虚拟创作性格,其思想、价值观念往往影响了艺术取向。另外,现代人格学说较之传统性格论有更合理的知识谱系。  相似文献   

13.
文化过程与人的发展过程存在一种“生动的循环”关系,文化对于人发展的意义在于“以文化人”,即引导主体获得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同一性,发展人的文化素养,建立主体的文化自信,实现人的文化本质。知识的文化属性和教学的文化品格决定课堂教学是文化育人的根本途径。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育人,本质上是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践过程,其基本方式是文化理解与认同、文化反思与批判、文化觉醒与自信。挖掘课程知识的文化元素,增强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促进学生与文化的相遇,引导文化回应性学习;聚焦于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课堂文化实践,是课堂教学中文化育人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医者身份和文化品格-从另一种角度走近鲁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拯救”意义而言,鲁迅终其一生是中华民族一位特殊医者,其核心医疗方针是:救人、救心、立人。“以毒攻毒”是鲁迅独特的治病思维,“烈药”、“毒药”是鲁迅常用的处方药物:由“进化论”到“阶级论”不过是治病处方的一次调整,医者鲁迅的核心思想并没有更改。鲁迅“救孩子”,“救妇女”,最伟大的贡献在于设立了“阿Q病房”;医者鲁迅有其自身的痛苦,也有其独特的超越方式。鲁迅的医者品格和文化品格是统一的,通过还原鲁迅的医者身份进而认识鲁迅的文化品格,不失为研究鲁迅的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宋祖英等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从汉字的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汉字的确具有文化的传承性,但是现代汉字的发展演变又使得汉字的理据性有所降低,如果一味强调传承而忽视了文字的发展,也会矫枉过正,我们应该要在尊重文字自身规律和国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加强汉字的文化信息分析,从而培养年轻一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16.
林纾的人格特征是儒、道、侠三者兼具,而以儒为主。林纾儒者人格的形成与其成长的地域文化氛围、家庭环境以及治学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儒者人格主要体现在人格修养的"内圣"境界、坚持义利之辨、砥砺"浩然"之气、言行举止恪守"礼"的规范、怀抱社会关怀精神等。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刘琨向来是以直节名臣加民族英雄的形象出现的,他的诗文因此笼上了一层圣洁的光圈,更由于他的现存诗文均作于永嘉元年任并州刺史后,所以人们便很少关注刘琨早年生活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事实上,作家文风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刘琨也不例外。本文试图从刘琨的家世、气质、才能以及早年政治、文学活动对其人格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探讨刘琨的人格特征(包括道德人格与心理人格)与其文风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对其文风形成原因全面、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作为黄土画派中最独特的一员,刘大为的绘画创作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通过多种艺术形象符号,成功地塑造出我们中华民族的多重文化性格。具体讲,就是他通过骆驼和沙漠艺术符号,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负重文化人格;通过骏马与草原艺术符号,表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自由文化性格;通过牧民与牧场艺术符号,显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劳动文化性格;通过历史与现实艺术符号,凸显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探索文化性格;通过英雄与回忆艺术符号,彰显出我们中华民族的革命性格。他用自己手中的画笔,重构出了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坚韧的荒原跋涉者"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9.
吕艺 《海外英语》2012,(15):180-181
The Great Gatsby written by F.Scott Fitzgerald is widely recognized as the cultural document of the Jazz Age.The novel seems to be a love story,but in fact it is about the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Gatsby’s failure in pursuing his long-cherished dream.Since its publication,the novel has been very popular among ordinary readers and literary critics as well.By applying archetypal criticism developed by Northrop Frye,this paper aims to give a detailed and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tagonist,Gatsby,and reveal the significance of his tragedy.To some extent,it is the archetypal character that enhances the profundity of the novel and arouses the readers’ response.  相似文献   

20.
试析徽州文化精神在胡适文化心理中的积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是从徽州走出来的,走向了世界,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人,胡适并未对传统文化抱有虚无主义的态度。胡适曾经坦然承认徽州故里的生活经历,浸染的徽州地域文化精神是构成他的思想进程的重要背景,在胡适的文化性格里沉淀了许多活跃的徽州因子,或隐或显于胡适的生活方式里,而且对胡适的学术研究、政治思想、文化心理等都产生了浓厚而广泛的影响。程朱“新儒学”、戴氏“汉学”与徽州商人文化就是徽州文化得以坚实、稳定的两个对立统一的层面,即形而上的精神,形而下的物质力量。本文将从胡适思想的发展历程中拣出这儿个积淀在胡适文化性格中徽州文化精神的因子,微观地分析徽州人文精神与胡适文化性格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