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可以说是决定“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许多教师却从各自角度出发,对“新课改”采取抵抗的态度。对此,应通过从文化的层面检视教师参与“新课改”的现状及影响教师阻抗新课程的诸多因素,提出“新课改”情境下消除教师阻抗的文化重建策略,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改”。  相似文献   

2.
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实施,在“新课改”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改”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可以说是决定“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遗憾的是,“新课改”绎常遭到教师的阻抗,并非所有的教师都乐意自觉参与,主动实施,致使“新课改”在有些地区、有些学校的效果不甚明显。因此,分析教师阻抗新课程的原因,消除教师对“新课改”的阻抗,建立与健全吸纳教师参与“新课改”的决策与激励机制,将有助下“新课改”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3.
关于“新课改”中教师压力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方面做适当的调整和转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普遍产生较大的压力。研究显示,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压力主要归因于四大方面:“新课改”的支持环境;教师应对“新课改”的个人能力;“新课改”对教师的客观要求以及教师在“新课改”中的顾虑。性别、学历、参与“新课改”的时间以及学校类型等四个因素对于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压力没有显著影响;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压力在教龄、教学科目、班级角色等三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引”与“放”:新课改中课堂教学话语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话语权在教师的全程“操作”中存在“引”与“放”的失当问题,原因是教师权威的历史文化影响、课堂教学观的滞后及实践智慧的缺失。重建课堂教学话语权关键在于教师做到对课堂教学话语权“引”与“放”的融通,即认清教师权威,消解话语霸权;加强平等对话,转变教学观念;倾听学生话语,增强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5.
课程改革是一个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教育改革,其决策在政府,执行在教师。没有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就没有新课改的顺利发展和有效实施。新课改需要“新教师”,教师要参与课改,必须更新观念,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那么,到底“新”在何处?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管见。  相似文献   

6.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中的焦点,任何教育改革的成功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同样,教师的参与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新课改的进程。新课改在轰轰烈烈地推行了几年之后,教师却出现了诸多困惑,部分教师表现出对课改的倦怠。正如不少教师调侃的:“新课改轰轰烈烈,小教师无所适从”。何以如此?原因多多。撇开教师主体自身的因素,又有哪些因素导致教师无法积极参与新课改?是观念的困扰?是操作的可行性?还是评价的“最终决断”?  相似文献   

7.
从去年秋学期开始,江苏省的“新课改”从理论走向实践。坦白地讲,我和绝大多数一线教师一样,对推进“新课改”的感觉是突然、茫然、惶惶然。虽说早在四年前,笔者就有幸现场聆听了朱小曼、袁振国两位大家的报告,也记住了诸如“模块”、“建构”、“生成”等一些名词术语,对理念中的“新课改”也曾激动甚至渴望过。然而,转眼四年过去了,“新课改”所需要的社会大环境和教育自身的小环境却始终没有得到改善,除了少数几位课改专家,芸芸众“师”或主动或被迫地埋头于应试教育。没有示范,没有演练,没有彩排,只有三四天匆忙的培训,“新课改”就正式开始了。所以对许多教师来说,这新课改就像“空投”下来似的,一时间真有点手足无措。于是很多人便自然联想起了近年来教育上那些有始无终的改革,“新课改”能走多远就成了他们心中的疑问。  相似文献   

8.
新课改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汉语自身特点的说明与演绎,引导学生进入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9.
教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一直享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才之兴在教育,教育之兴在教师”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我国的教育体制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应试教育模式后,现在正向素质教育模式转轨,新课改给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实现与教师素质的提高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应强化问题意识,以人为本,教师要创设“情境”,提供“交流”、“协作”的平台,真正落实新课改建构主义思想,通过鼓励提问,引导提问,探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动性,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1.
新课改能否推行取决于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能否正确的理解和能动地实施。所以,在新课改实践中,语文教师应该由原来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转换为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者。语文教师的教学创造精神也随新课程的成长而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从而在相当程度上通过对课程的塑造而升华为与学生共建课程的主体。语文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狈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了教师成为评价角色转向为课程学习的激励者。教师不能忽视语文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忽视这种文化蕴涵的价值观念,忽视语文教师为学生打好深厚文化基础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曹化清 《现代语文》2008,(10):92-92
新课改实施以来,笔者做了两次语文赛课的评委,每次都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相同情况下,多媒体使用多的教师得分普遍较高,多媒体使用少的教师得分却普遍较低。下乡调研中,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农村教师几乎说着同样的理由:“我们乡下条件差,没有多媒体,没法进行新课改。”怎么会出现“多媒体=新课改”或者“新课改=多媒体”这样的误会呢?在不断地反思中,笔者初步意识到,  相似文献   

13.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或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校、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应试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校园中形成了一种对课程、教材、上级的无条件服从与适应的教师文化。这种教师文化在一定时期内对我国教育的迅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教师文化已经与新的课程理念、校园文化不相协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教育、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新课改对教师文化的挑战,对教师文化的重新建构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校本培训成为学校师资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它满足了“新课改”教师全员参训的要求。然而在实践中,要真正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必须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即校本培训应以教师为本。那么,应如何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宁耀  黄玉鑫 《广西教育》2005,(6B):11-12
“新课改”已好几年了。毋庸置疑,社会、学校、教师、学生都十分关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如“基础与创新”的关系如何处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等。为此,本刊特约请我区在“新课改”方面的教育教学专家发表他们的看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经过近一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新课改首先要“改”的是教师自己。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在新课改后的课堂上,知识由三部分组成: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相似文献   

17.
翻开各类教育报刊杂志,有关谈“新课改”的资讯扑面而来,然而,许多教师在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同时,有意无意中全盘否定了传统教学。笔者认为只有对以往应试教育进行理智的分析,对将来教育发展进行正确的预测,才能正确把握新课改。  相似文献   

18.
故事一:在全市中小学校长电视电话工作会议上,教育局长就“新课改”做了周密的部署,最后强调:“校长是本校‘新课改’第一责任人,哪个学校的‘新课改’没搞好,我首先要追究校长的责任。”校长们一听,责任重大,就赶紧请教局长怎样搞好新课改。局长犹豫不语,最后说:“充分发挥全校教师的智慧。”校长们听了,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以来,广大中小学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改实践中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语文教学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茶、热热闹闹。许多教师对新课标的理念,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生为本”“自主、合作、探究”等已耳熟能详。但事实上,没有真正“自主”的“合作探究”的现象比比皆是。由于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把握新课改的理念,很多语文教师偏离了新课改的航向,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误区:  相似文献   

20.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价值观,新课程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使核心理念价值观得到政府、学科共同体、教师和学生的认同与转换,以实现新课程文化的发展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