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思维方式是历史的产物,又是时代的标志之一。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同时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在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具有明显的时代和民族特征。西方近代科技革命曾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当今在全球范  相似文献   

2.
郭三卿 《内江科技》2009,30(7):18-18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产生于其理论研究的日益繁荣和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之时。探讨本学科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应基于时代背景,从而可知,该学科的研究范畴在于对“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恰当界定,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特指包括汉民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继承和延续的富有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体育活动;其基本任务就是要解决社会历史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提出的要求和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需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状况不相适应的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绘画有数千年的历史,在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孕育下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成为世界画坛上一朵耀眼的奇葩,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线是中国绘画造型艺术的基础,是人们对自然形态最概括的表现形式。结合理论与实际对中国画中的线的特点进行阐述。线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表现方式,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民族绘画艺术之中,并将以一个民族的绘画艺术风貌继续傲立于世界绘画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体育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教化,继承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具有民族性。篮球观念是观赏和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制度化凝结,是篮球运动的知识、技能、习俗和制度的总称。篮球运动传入中国的一百多年,受到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发展中保持着自己的个性,篮球观念作为篮球文化的一个方面,具有我们国家篮球运动的本质性的东西,受到了体育文化民族性的影响。解决好这一课题,对于我国篮球今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五四科学精神价值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科学精神即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的现代性思维方式,其价值体现在先驱们试图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与科学方法的传播,改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使民族精神理性化,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新文化运动后,因受制于社会政治条件,五四科学精神失落,反科学、非理性思潮不时泛滥,造成了不少严重的历史失误.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继承五四科学精神,完成先驱者们改造思维方式的未竞事业,抓好文化心理结构的转换,建构理性的新世纪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拥有悠久的历史涵盖丰富的内容,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项珍贵的艺术形式。在本篇文章中我将以?二泉映月?这部名曲为例,通过赏析它来认识中国民族传统音乐,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了解。同时结合现实,谈谈如何继承发扬中国民族传统音乐。  相似文献   

7.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里,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但同时它也是不可再生资源,保护好这些古籍,对促进中华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思想的萌发,传统的民族文化正在逐渐被人们淡化,当人们在无意识地遗忘传统文化的时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挑战,但不可否认,历史在发展,生活在改变,传统不应仅仅停留在单纯的继承和延续上,而是要结合现实,生活现状,给传统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保证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让传统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弘扬,在弘扬中走向永恒。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将要探索一种新方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息繁衍中逐步形成的,它进而影响整个民族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而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就其根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即是一种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则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目标、内容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任重而道远。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如何有效继承和发扬的问题,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旦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便可以为其获得更自主和灵活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和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到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影响,客观上存在差异。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曾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受基督教文化影响曾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本文试分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对我们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情感理想、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包含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生命基因,是维护一个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王智胜 《科教文汇》2010,(33):116-118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开展广泛,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体育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不仅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中华民族健康水平,而且能够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世界体坛,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见证,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作者从居所建筑的历史演革到文化修养的精神追求,探究其中蕴含的民族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传承发扬与创新发展民族文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建筑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特征,受民族历史传统、民族心理、民俗、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制约,是社会文化总结构中的一个局部层次,具有自己的对象和内涵。徽州民居表达、折射出的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观,融合了儒家和道家哲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观,反映着历史上我国人民对建筑空间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5.
关于思维与科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认为中西方传统思维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虽有其弱点,但不能以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为标准去评判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不能完全将中西方科学上的差异的恶果归于思维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被传承和发展下来。中国传统元素是我国灿烂的瑰宝,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在设计中借鉴传统,对本土化肯定的同盹还要不拘泥于传统的樊篱艏鉴国外经典设诈多留心国际审美时尚,从形式上升华,形成同国际问的对话与平台,形成独特的现代中国民族化的视觉传达设计。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拥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历史的发展给我们的民族留下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财富,中国传统图案就是传统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体现,在现代社会中传统图案的价值越来越高。从设计角度来讲,传统图案体现出文化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在设计过程中加强对中国传统图案的应用,可以提高设计水平和内涵。本文对中国传统图案在设计中的应用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马峰军 《科教文汇》2008,(8):172-172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是该民族哲学,文化传统长期积淀而成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决定了语言表达方式的特点。因此,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语是象形文字,用偏旁部首构字,记形表义。后者是拼音文字,以词根、词缀构词构义。  相似文献   

19.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是该民族哲学,文化传统长期积淀而成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决定了语言表达方式的特点。因此,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语是象形文字,用偏旁部首构字,记形表义。后者是拼音文字,以词根、词缀构词构义。  相似文献   

20.
刘玉娟 《内江科技》2008,29(5):19-20
成语是一国语言文化的精髓与缩影,与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心理态势等密切相关。世界上凡是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大量的成语,汉语和英语就是如此。由于使用汉语与英语的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十分显著,导致各民族在成语所使用的意象、含义和用法上也有很大不同。本文试从这一问题出发,探讨英语成语的汉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