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06年《十月·长篇小说》第2、第3期格局较为类似。第二期推出了马丽华的《如意高地》和邓九刚的《驼帮》;第三期则发表了范稳的《悲悯大地》和廖华歌的《玉皇岭》——也许是巧合:两期杂志各自收入了一部“藏地题材”和一幅“村落画卷”,而作品面貌也多少有些相似。边藏作家一如既往地倾注汪洋恣肆的精神诉求,以致几乎淹没了“小说”这个文体;而另两幅“画卷”却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类似的叙述结构,清晰流畅,特点突出,只可惜各自写成一个“好看的故事”便戛然止步。总的来说,虽然四部作品各有可说,但相对于年初的重装出击,近两期《十月》长篇号势头有所回落。  相似文献   

2.
看《十月》     
《十月》2008年第1期以汪曾祺先生的一组早期作品打头,确实为杂志走入新的一年壮了声势,其中《悒郁》一篇更是经此组作品的辑校者解志熙教授考证,认定为汪曾祺先生的处女作,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汪曾祺从很早就自觉到短篇小说文体创新的问题,"我们宁可一个短篇小说像诗歌,像散文,像戏,什么也不像也行,可是不愿意它太像个小说,那只有注定它的死灭。"《短篇小说的本质》,1947年5月31日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第43期)而在文体创新当中尤其注意语言的力量,在晚年的多篇创作谈中都专门地谈及这个问题。这使得他的小说情节淡化而语言精炼,常有小品美文的情致韵味,《受戒》等即是代  相似文献   

3.
老作家聂绀弩同志,为《萧红选集》作序,题目是《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新文学史科》1981年第1期),文中记录了萧红谈话中关于对鲁迅先生小说的一些看法,她对鲁迅先生有着诚挚的敬爱之情,因为是鲁迅先生为她打开了当时中国“文坛”的窄门,是引导她从事文学创作的导师。她在谈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时说:“鲁迅是一个自觉的知识分子,从高处去悲悯他的人物。”于是联系到她自己的作品,便说:“我觉得不配去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该悲悯我咧!  相似文献   

4.
废名是一位公认的文体大家,有着自己独特而具有强烈文体革新意识的文学观,对他后期在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创作具有独特的价值。文章对废名的文章观念进行梳理,指出20世纪“六朝文派”的文章观念(通过周作人)对废名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被他转换为小说创作的文学理念和文学资源,形成了他注意表现“趣味”和“赤子之心”的“性情美学”。正是从这一美学理念出发,废名广泛吸取各家各派的文学营养,创造出谈话风、“乱写”、“写实”和用典等一系列具体操作技术,形成了一种富有弹性的小说文体,成为小说文体的一大奇观。由此生发,文章对沈从文等人对废名后期小说的批评进行辨析和批驳,重新评价了废名的后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有的研究徐志摩或沈从文的著作,把徐志摩说成是沈从文第一篇作品的编辑。这是不确的。据现在能够证实的材料,沈从文第一次在《晨报副刊》发表的作品是署名“休芸芸”的一篇短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此文刊于《晨报副刊》第306期(1924年12月22日),此后便不时有散文或诗作在《晨报副刊》发表。  相似文献   

6.
文讯     
2004年对现当代文学思潮、流派、多文体作品的宏观评述的力作颇值得一读的有如下几种:小说方面,王春林的《走向个性,走向成熟———2003年长篇小说印象》(《小说评论》第1期)对2003年长篇小说进行了盘点。贺绍俊的《从宗教情怀看当代长篇小说的精神内涵》(《文艺研究》第4期)认为近20年长篇小说越趋世俗性、情欲性、物质性走向,作家应有意识地唤醒内心深处的宗教情怀,才能更好地开掘文化传统中的精神资源。吴义勤的《新生代长篇小说论》(《文学评论》第5期)则分析了新生代长篇小说主题形态,分析了新生代书写“中国问题”和“中国镜像”的艺…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的话邵燕君新年伊始,不少著名作家推出了重头长篇,如莫言的《生死疲劳》(《十月长篇小说·立春卷》,作家出版社)、阎连科的《丁庄梦》(《十月长篇小说·立春卷》,上海文艺出版社)、刘庆邦的《红煤》(北京十月出版社)、铁凝的《笨花》(《当代》第1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张洁的《知在》(《收获》第1期)、余华的《兄弟·下》(《收获》第2期,上海文艺出版社)、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当代》第2期,作家出版社)等,为当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少令人兴奋的话题。本论坛(北京大学当代最新小说点评论坛①)自2004年成立以来,一直密切关注当下创…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抒情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和评论者的注意和重视。人们交口赞誉作品中浓郁的抒情性和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但是,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小说的思想基础和作者的创作动机,以至于认为“沈从文是个没有思想的作家”(贺玉波:《沈从文的作品评判(下)》),或把他贬成“说故事的人”(苏雪林:《沈从文论》),或对某些作品的主题感到“捉摸不定”(高云: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的话】新年伊始,不少著名作家推出了重头长篇,如莫言的《生死疲劳》(《十月长篇小说·立春卷》,作家出版社2006年1月版)、阎连科的《丁庄梦》(《十月长篇小说·立春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张洁的《知在》(《收获》第1期)、铁凝的《笨花》(《当代》第1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等,为当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少令人兴奋的话题。几位“一线作家”各自推出了引人注目的作品。陈应松的《吼秋》(《钟山》第1期,中篇)继续关注底层问题。开篇对于神农架地区自然景观的描写颇具气象,可惜落实到现实批判层面越走越窄,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如《太平狗》一样的简单化和极端化的毛病。不过,这样的毛病更体现在罗伟章的新作《狗的一九三二》(《十月》第1期,中篇)中,小说写饥馑之年一对黄狗母子的故事,无论是人吃人的悲剧,还是母狗忠心护主死于群狼之口的情节,都只能用“极尽惨烈”来形容。作者似乎非常满足于刻画狗的那种源于“物种本能”的“忠诚”,对这种毫无道理可讲的奴性的赞美推崇,在狗年骤增的以狗为题材的作品中屡见不鲜,不知反映了怎样一种时代情绪。乔叶的《打火机》(《人民文学》第1期,中篇),写得很好看,一些细节见情入微,但缺乏一点力度,想表达的主题没有真正提起来。石舒清的《黄昏》(《十月》第1期,短篇)依然保持着作者亦诗亦散文的风格, 黄昏中的寂寞和宁静被表达得颇为传神。王祥夫的《菜地》(《花城》第1期,短篇)和须一瓜《提拉米酥》(《人民文学》第2期, 短篇)是两篇味道颇足的“小品”,前者如浓汤,后者如甜品,虽然格局都有点嫌小,写作难度都不大,但火候把握得好,让人心头一喜。更让人欣喜的是几位新进作家保持了自己鲜明的个性。黄咏梅的《单双》(《钟山》第1期,中篇)继续描写边缘人的偏执心境,冷峻的笔调贯彻始终;李浩的《失败之书》(山花)第1期,中篇)以类似雕塑的笔法刻画出哥哥这个“坚硬和失败者的形象”,笔法凌厉;文珍的《色拉酱》(《山花》第1期,短篇)写了两个女孩之间新奇微妙的感情,文笔灵异;徐潞的《李莫愁们的念去去》(《布老虎青春文学》第1期,短篇)继续书写理想主义情怀,在“80后”写作中独树一帜。——邵燕君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2001年第4期刊登丁雪野先生赏析《幸福家庭公司》的文章,浏览一过,不禁瞠目,并因此而生杞忧。《幸福家庭公司》是台湾作家吴地先生写的小小说,初见于《厦门文学》1999年第8期,旋即为《新华文摘》转载。顾名思义,“公司”是做生意的地方,作品提到的这个公司很特殊,专门为单身的人提供“第一流的家庭温暖”,“供给寂寞的单身者天伦之乐”。小说所描写的正是该公司为一个单身汉提供温暖家庭服务的一幕。情节很简单。“她”带着三个孩子来到“他”的家,“她”扮演妻子,“大毛、二毛、三毛”扮演成“他”的孩  相似文献   

11.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和沈从文的《丈夫》,是三十年代异彩纷呈的小说创作中引人注目的作品。柔石和沈从文有着大不相同的生活道路和艺术追求,然而在1930年的1月与4月,却不约而同地选择“典妻”、“赁妇”的视角,来探索生存的价值。柔石在1924至1931年的七年文学生涯中,给我们留下了为数不多但弥足珍贵的作品。早期的《疯人》、《旧时代之死》、《三姊妹》等,写的是青年  相似文献   

12.
<正>《边城》的散文化倾向突出而独特,充分体现了沈从文先生在小说内容和形式上的大胆探索与创新精神。沈从文曾说:"将文学限于一种贫泛定型格式中,使一般人必如此如彼才叫作小说,叫作散文,叫作诗歌。习惯观念既束缚住了一支笔,写出来和习惯不大相合,也不成功!……两者拘束都应设法努力解放,才会有真实文学,有崭新作品……揉小说故事与散文游记而为一的混合试验外,自成一个新的型式。"①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苏雪林就说"他好像是专门拿Essay的笔法来写小说的",并称沈从文为"文体作家"②,凌宇先生认为:"他的《边城》等以湘西  相似文献   

13.
诗化小说是沈从文湘西作品常用的文体。本文的分析表明 ,湘西小说的“诗意”主要来自于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它不同于中国古代抒情传统中完满自足的“诗情画意”之抒发 ,而呈现出抒情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被称为“文体作家”,“文体”对沈从文小说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沈从文小说在文体方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冲突——超越”格局的反复再现;文本意义层次的多层设置;重复叙述中文本的自然流转。  相似文献   

15.
李长廷先生早年以诗歌创作蜚声文坛,随后,转入散文、随笔及小说创作。他以繁富而多样的文体崛起于文坛湘军之中。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苦难百姓的挚爱和对山村野夫的同情,他的述说方式与话语风格有如沈从文的《边城》,平淡亲切而深含生活的哲理。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再现了我国二、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人生面影和生活方式,在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及文体形式等诸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开拓了我国现代小说的创作领域。通过对作家的人生经历心理透视以及小说的意境、语言、文体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征。沈从文的作品研究和他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件有意义的事情。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2000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离开我们64年了。他以文学参与历史的发展,记录时代的足音。时代在他的小说中刻下了深深的印痕,他的小说也忠实地记录着时代的风貌。并在作品中形成了忧愤深广的总倾向。鲁迅小说因其表现的深刻、格式的特别、语言的圆熟精练、叙述的精粹警拔而自成大家。《药》在这两方面更值得特别研究。《药》写于1919年4月,最早发表在《新青年》第6卷第5期(1919年5月)上,这是鲁迅文学生涯的最初阶段。但《药》已显示出鲁迅后来作品的许多特点,如取材的现实性特点、写作技巧的精练圆熟、主题涵义的深广沉重等。一、题材的选择《药…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恬静的湘西生活图景,展示了人性的美好。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入手,解读作品中的主人公翠翠。其中运用的理论有梦的理论、性本能理论等。旨在阐释翠翠的悲剧性的由来。本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边城》的研究现状;第二,性本能理论与梦的理论;第三,性本能理论与梦的理论在翠翠身上的体现;第四,结论。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边城》取材于湘西农村 ,小说中的人物纯朴、自然 ,没有半点对社会人生的愤恨 ,即使有怨 ,也是怨而不怒。这就使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在同时代众多的乡土文学作品中独具一格。沈从文用一种独特的视角 ,将美融于自然之中 ,使人“见美然后悟丑”。作品在人物表现、风俗介绍、语言表达等方面 ,都体现了一种浓郁的民俗色彩  相似文献   

20.
老舍先生的《猫城记》创作于1932年,1933年完稿,是老舍先生现存文稿中最奇特的一部,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褒贬不一,引起了很大争议,也是历来老舍先生的研究者在研究时有意避开的一部小说。但是这部小说所表达的主题的现实意义和思想内容之深刻又使这部小说的价值不容忽视。文章试图从《猫城记》这部作品的寓言性文体分析这部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并解析这部作品所表现出的伟大的现实预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