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爱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和最重要的情感因素,是人类一切德行的基础。良好的道德素养首先表现在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的关怀之心。道德既包括推已及人,也包括推人及物,不仅调整人际关系,也调整生态关系。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求人们不仅有“仁爱人”、“同情弱”的恻隐之心,而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应有为民造福、为国富强而尽心尽责的能力和行为。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德教育就是从关怀开始,培养人们的“关怀”情愫。  相似文献   

2.
叶飞 《江苏高教》2012,(2):123-126
道德教育要引导学生从自我的封闭状态中解放出来,形成关心他者、关怀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但是,这种以关怀他者为基本价值取向的道德视角,往往容易被误解,从而导致道德教育的观念误区。道德教育的"他者"意识和"他性"思维应尽力避免利他主义、为我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特殊主义的理解误区,以普遍正义、人我共存的道德理念为基础,践履协商共识、宽容开放、关怀尊重等价值原则,促进学生的"他者"意识和关怀意识的提升,从而真正实现对"他者"的人格尊严以及生命存在的关怀和尊重。  相似文献   

3.
面对有主体意识的学生,以往传统的灌输、压制使他们顺从的道德教育模式显然已经失去了可能性.由于道德本身蕴涵着人性关怀,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弘扬人性.道德教育注重人性关怀,不仅是一个理念问题,而是本质问题.只有在道德教育中充分凸现人性关怀的情意,才会使道德教育呈现人性美、展示人性美、弘扬人性美,才能使道德教育从干巴巴的道德规范知识和空洞的道德劝导上升到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生命意义的探求.  相似文献   

4.
道德关怀思想的提出,拓展了理论界对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范畴.道德关怀思想的内涵包括,道德关怀思想的前提即通过彼此关怀的关系来认识自己;道德关怀思想的本质即责任;道德关怀思想的表现即情感.  相似文献   

5.
王芳 《教育科学》2021,37(4):41-47
从场域的视角审视学校道德生活,将道德置于广阔的学校生活中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学校社会组织理论,构建了学校场域道德生活的基本分析框架,分别从关系、组织、行为、课程四个方面理解"此在"与"彼在",关注作为存在者的学生"此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困境与探寻"彼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出路."此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困境表现为师生关系场域道德生活疏离、班级组织场域道德生活枯燥乏味、课堂行为场域道德生活功能失调、品德课程场域道德生活欠缺生活质感等."彼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出路有关心学校场域中学生的整全生命存在、实现班级组织的道德教育价值、建构课堂行为场域的道德教育意义、传承品德课程场域的道德内容.  相似文献   

6.
观点     
《中国德育》2013,(13):5
道德关怀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关怀"在道德教育中,道德关怀被认为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的核心要素。道德关怀里面讲的"关怀"与我们平时讲的一般意义上的"关怀"并不一样,为了更加有效地教授和传达道德关怀的精神,教师需要对道德关怀的真正涵义有清晰的认识。因此,本文深入探讨了教师在对道德关怀的理解中容易陷入的4个误区:1.将道德关怀与一般  相似文献   

7.
性别与道德教育是关怀伦理学的重要议题,关怀伦理学通过揭示性别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一方面表明一种隐含非正义性的性别德性观教育已经成为道德教育长久以来的重要特质,另一方面则努力证明性别差异对发展道德教育具有建构性意义。通过对性别与道德关系的考辨、把握和建构,关怀伦理学从对道德标准与道德发展路线的重构主张对道德教育进行变革,并试图建立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学会关怀”的道德教育范式。在性别视角的审视下,这种“学会关怀”的道德教育不仅没有触及到我们作为性别的存在,对一种关怀关系的强调也没有充分体现出对我们在道德上的现实的性别关系的价值观照。同时,这种“学会关怀”的道德教育更没有深入到对基于性别的两种隐含非正义性的道德规范的批判与重构。在这一意义上,关怀伦理学所做出的发展道德教育的努力应当被视为一次未完成的启蒙,需要结合承认伦理、连结伦理和共同体伦理的价值理念进一步发展“学会关怀”的道德教育,使其成为一种能够安置性别及其要求的“特殊的普遍主义”。  相似文献   

8.
关心是人类的生理性、社会性需要,是人性的体现,但如今很多学生都缺乏关心的能力,究其原因,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认识误区、教育体制的异化以及社会冷漠氛围等在作祟。培养道德主体的关心能力既是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迫在眉睫之事。让学生学会接受关心、培养健全的自然关心和培养责任感这三方面举措可以完成对道德主体从自然关怀到伦理关怀的转变,从而培养道德主体的关心能力。  相似文献   

9.
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着重少数人能达到的精神境界的教育、轻做人的基本道德的教育;重社会需要、轻人本身的精神需要;重道德知识的灌输、轻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重主导地位、轻主体地位;重外在管理、轻内心塑造等问题.应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以人文精神确立道德教育目标、用人文关怀营造德化环境,靠知情意行结合提升道德境界,这是夯实学校德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道德关怀思想的提出,拓展了理论界对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范畴。道德关怀思想的内涵包括,道德关怀思想的前提即通过彼此关怀的关系来认识自己;道德关怀思想的本质即责任;道德关怀思想的表现即情感。  相似文献   

11.
医学教育中的"关怀"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中,亟待进行“关怀”教育,因为“关怀”不仅体现出医学的宗旨,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实践的要求。本文分三个方面论述医学教育中的“关怀”教育:医学教育中“关怀”教育的必要性;“关怀”教育对于关怀伦理学的借鉴,以及关于“关怀”教育内容和途径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传播的本质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宗旨,新闻传播的历史同时也是一个“人文关怀”的历史。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它要求在新闻传播中增进人对自身和客观世界的认识,增进人与各种对象之间关系的和谐。“人文关怀”在当前的新闻传播活动中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
用传记学批评方法可以看出,鲁迅的<呐喊>中的14篇作品可以分为"对社会"与"对个人"两种声音.同时,对农民、旧读书人、先驱者及"我"等4种人物的描写也可以从鲁迅的生平经历中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14.
In the United States public concern about foster care drift is widespread. "Drift" means lengthy placement away from the natural family, without a clear goal to return the child or find some other permanent home. Concern is focused on the negative effect of lengthy foster care o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e child, and also on the increasing cost of such placement. Recently,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n response to extensive testimony about these issues, passed landmark legislation designed to reduce foster care drift, the Adoption Assistance and Child Welfare Funding Act of 1980. Thus the government has now become a leader in child welfare planning. The law requires a reporting and tracking system so that no child already in placement becomes "lost in the system." In addition, all proposed foster placements are now hedged with requirements that there be clear purposes and goals to be achieved by such placements. In effect placements must be defended, tracked, and reviewed periodically. The new requirements pose a rebuke to the professions serving children which have failed to stem the increase in foster care, and to control and place a time limit on such interventions in the family. Federal leadership has created a political climate in child welfare planning. The regulations issued to implement the law in the Carter presidency differ from those of the current administration. The current policy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to provide protection of the family from excessive foster care placements by child welfare agencies. This is support for greater autonomy for the family, a more conservative approach.(ABSTRACT TRUNCATED AT 250 WORDS)  相似文献   

15.
人生存的有限性决定了人总是要寻求某种终极的眷顾,哲学是人对自己的终级命运进行自觉的和理论上的关怀。马克思哲学的终极关怀观以“现实的个人”为关怀的主体,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费尔巴哈的“类”,以“人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代替了“最高的善”、“爱的宗教”,具有了真实性和可实现性。同时,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最高的价值指向,在现代社会具有更加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莫扎特效应"的"效应"局限——兼论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江梅 《教育学报》2007,3(6):40-43
"莫扎特效应"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自出现之日就引起了科学界、政界、教育界乃至商界的强烈兴趣,但也一直处于争论之中。至今,它的可靠性还没有得到确认。在科学界,认知心理学的最新实验研究和探讨表明,尚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它的可靠性。在教育界,它引发了音乐教育的价值问题,也应谨慎地对待。从音乐的本质来看,音乐是人类多样化的实践,也是人类内在的生命冲动和需求。因此,音乐教育的主要价值不在于为其他学科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而是呵护儿童的音乐灵性。  相似文献   

17.
"吃了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问候语之一,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人文关怀精神。它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由最初的语义功能转变为礼仪功能,成为代表性的问候语。本文从这一问候语形成原因入手,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剖析了这一问候语在现代社会逐渐消亡的原因,指出其存在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不但在俄国文学史上,甚至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尝试从伦理学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探索其中隐含的深沉复杂的伦理诉求和道德教诲,阐明诗人普希金超前的伦理意识,从中感悟一些人伦方面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论健康的"四大基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人类健康由四大基石构成,即合理的膳食、适宜的运动、和平积极的心态、良好的保健知识结构。四者缺一不可,人们缺少其中任何一环,对个体健康都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使得中西跨文化交际日益广泛,中国人对西方人该如何表现出友好与适度的关心才能更加符合西方人的隐私文化?而当一系列典型的"中国式关心"的问题不自然地侵犯了西方人的隐私时,由此产生的文化休克与文化冲突使得文化交际者深思该用何种语言去完成跨文化交际才不至于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无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