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无用"的阅读与编辑的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健敏 《编辑学报》2010,22(1):93-94
<编辑学报>2008年起新设了<好书推荐>和<感悟>专栏,作为杂志的忠实读者,我惊喜之余也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作为影响力在同类期刊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一种传播类核心期刊,而且是报道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为主的科技核心期刊,开设这种看似"无用"的栏目,其实是体现了主编的智慧的.这种"无用之用",反映了我们编辑同仁的精神诉求.曾有人动情地撰文说,栏目中推荐的好书,能提升我们的精神,能帮助我们确立更为理性的价值观,能使我们的伤感与快乐充满诗意[1].我想,重视与读者的情感交流,正是<编辑学报>在诸多专业期刊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们编辑同仁共同的精神家园的魅力所在吧!  相似文献   

2.
"罗怃"投稿     
洪城 《编辑学刊》2004,(2):64-65
<涛声>杂志,现在是很难见到的了.这是一份敢于"赤膊打仗,拚死拚活"的文艺性刊物,由曹聚仁主编.一九三一年八月在上海创刊,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奉令交还登记证",共出八十二期.该刊第二卷第四期上,刊有周木斋的<骂人与自骂>一文,认为日军侵占榆关以后,北平的大学生"即使不能赴难,最低最低的限度也不应逃难".周当时在上海从事编辑和写作,只有二十多岁,但颇负文名.  相似文献   

3.
<中国编辑>2007年第4期,在显要位置刊登了李景和先生的长篇论文<构建普通编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副题略).李先生在论文中一方面批评<编辑学理论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编辑活动说",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编辑行为说".文章有破有立,读后颇有启发;同时对李先牛的批评和观点,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下面提出来向李先生请教.  相似文献   

4.
从2003年启动期刊改制以来,期刊大省吉林所属的238种期刊分别在不同层面获得了发展,在42种综合性消费类期刊中,每期发行量10万册以上的期刊有15种.一批新老刊物,如<演讲与口才>、<幽默与笑话>,<意林>、<杂文选刊>,<中国医院院长>等,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迅速提升.这样一批期刊或死而复生,或逆势飞扬,被期刊业内人士称为"吉刊现象".  相似文献   

5.
前一段时间,我写了两篇文字:一篇是<评商品广告的"新闻化"现象>,另一篇是<评新闻作品的"广告化"现象>,先后刊于<中国记者>今年第二、三期上.文章一出,赞同的不少,可也颇有不同的声音,那就是"我们要吃饭".做广告的商家这么说,刊登广告的媒体也这么说.  相似文献   

6.
"与众不同,乃众所求."新闻报道,不仅要求新闻事件要新,同时要求新闻报道的形式也要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在享受同样的新闻资源时,要做到"与众不同".<牡丹晚报>常常要求记者"要做菏泽最好的新闻".如何做到"与众不同",做到"最好",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运作过程中,在"策划"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7.
刘金双 《出版广角》2015,(13):16-17
出版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时刻走在创新的道路上,边实践边思索,边思索边实践.每个少儿出版人都应该为做大做强中华民族少儿出版、为建立少儿出版生态圈贡献自己的力量.历史正在为我们呈现一个出版变革的新时代.展望"十三五",我们期待着中国少儿出版事业蒸蒸日上,期待着在出版变局中实现编辑角色的升级、转型和蜕变.  相似文献   

8.
邹韬奋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在近二十年的出版生涯中,他先后主编了<生活>、<大众生活>周刊、 <生活星期刊>、<生活日报>、<抗战>三日刊和<全民抗战>周刊等报刊,撰写评论和通讯报道文章数百万字,出版了数十本著作和译著,并成立和经营了生活书店,为我国的报刊出版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新闻出版事业的模范".韬奋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新闻出版事业,他的编辑思想更是其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研究和探讨韬奋的编辑思想特色,对今天的期刊编辑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卫华 《今传媒》2007,(3):26-27
2006年9月6日,<长江日报>推出新增栏目"长江视点".至2007年1月6日,4个月共发稿46篇.综观46篇报道,可以从中把握这一栏目的品牌意识和运作思路,及其"力求将事关国计民生的新闻做深做透,以集聚读者的注意力,增强舆论引导力"新闻理念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四年一届的世界杯足球赛事全世界体育新闻工作者的"大蛋糕",体育媒体都想从这份蛋糕中"分到最美味的一块".而实战报道的要点是赛前的报道策划、赛时的应对能力和及时到位的报道.从对2010年世界杯报道的梳理中,我们发现<足球俱乐部>借助他们丰富的经验和充足的人力资源,打造了一支支"报道铁军",媒体的运作能力一览无余.<足球俱乐部>的报道策略主要是"专业化策略+娱乐化策略",靠着这一手法,<足球俱乐部>打败了它的期刊同行们,也使它在与电视的竞争中不落下风.  相似文献   

11.
慎用"惟一"     
李频 《编辑学刊》2001,(5):46-48
报刊在自我宣传推广中标榜"惟一",由来已久.如有人翻阅"五四"以来的报刊,摘抄排列,当不难看出这一宣传方式的历史发展情况.近几年,期刊市场竞争加剧,从各省市报刊发行局印行的<简明报刊征订目录>,不难得到下列印象:"惟一"已成了各刊社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相似文献   

12.
胡适是近现代著名学者,曾任<竞业旬报>和<新青年>等报刊的编辑,并创办过<努力>周报和<独立评论>.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胡适新闻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即为"自由",而自由的前提是"容忍".本文试从形而上的角度来分析这两个概念的原理.  相似文献   

13.
偶翻<申报>的<自由谈>,想起了张资平.此公在上一世纪的三十年代,曾经以三角四角名噪一时.他办了个乐群书店,出版<资平小说集>,还主编<乐群>月刊,在刊物上登出广告,声称要"搜印全集以飨读者",俨然是文坛巨子.鲁迅先生在<张资平氏的"小说学>一文中说:将<张资平全集>和"小说学"的全部精华提炼出来,"那就是--△".真是鞭辟入里,一针见血!  相似文献   

14.
"罗怃"投稿     
<涛声>杂志,现在是很难见到的了.这是一份敢于"赤膊打仗,拚死拚活"的文艺性刊物,由曹聚仁主编.一九三一年八月在上海创刊,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奉令交还登记证",共出八十二期.该刊第二卷第四期上,刊有周木斋的<骂人与自骂>一文,认为日军侵占榆关以后,北平的大学生"即使不能赴难,最低最低的限度也不应逃难".周当时在上海从事编辑和写作,只有二十多岁,但颇负文名.  相似文献   

15.
对于<经济参考报>来说,2004年5月31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正如总编辑王海征在这期头版<致读者>一文开篇所说的:<经济参考报>创刊近23年,我们用得最多的词汇是"改革"和"市场".今天向读者特别推荐周一特刊"每周要读",也正是<经济考报>通过报道改革走向市场化发展道路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期刊编辑普遍看重"学报"2字,有一种"学报情结",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近几年来不断有非"学报"期刊更名为<××学报>.对国内外知名数据库或文摘期刊及核心期刊的收录情况,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发行量和广告刊登情况等方面的调查分析表明,"学报"类农业期刊在总体上并不比"非学报"期刊更具市场竞争优势.认为"非学报"期刊的出路不是"学报化",而是狠抓内在质量、明确报道方向,以质量和特色来扩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04年至2005年,是文摘期刊市场的大战年,各种期刊纷纷登场,各种理念纷纷迭起,市场竞争极其激烈,整个期刊市场就只有两个词形容:外"热"内"冷".办刊热的背后,是市场血拼的冷酷.冷热之间,最具注意力经济的期刊现象,莫过于<格言>这本新锐期刊的强势崛起.它不但让不少办刊人直接关注"格言人"团队和"格言现象",还让业界开始思考期刊市场化发展的内在动向.  相似文献   

18.
北京晚报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制作的<国家>特刊,创造了一个报纸新闻产品新样式:主题杂志.中宣部新闻局阅评组对<国家>特刊的总的评价是"有突破".这个"突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报纸的产品创新上:  相似文献   

19.
辽宁老期刊图录辽宁省新闻出版局、辽宁省期刊协会编撰,2008历经三年时间,《辽宁老期刊图录》终于和读者见面了。动议编辑"辽宁期刊史书系",是在2004年"期刊策划视点书系"出版座谈会上。大家认为,辽宁不但是期刊大省,也是期刊事业发端较早、经历曲折、历史话题丰富的省份。编辑一套辽宁期刊史丛书,对于梳理辽宁期刊事业发展的历史线索,探索辽宁期  相似文献   

20.
<编辑之友>杂志2009年第2期刊登了安拴虎先生撰写的<浅谈"冒号+'因此'"句式不成立--兼与<编辑学报>商榷>[1]一文(以下简称"<浅谈>"),对<编辑学报>2003年第3期<有问必答>栏目刊登的答读者问[2](以下沿用<浅谈>中的简称"<答疑>")"难以苟同",并从3个方面论述"冒号+'因此'"句式的错误.我们仔细读了,认为<浅谈>的论述多有不妥,现商榷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