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听《散步》一课,大概不下十次了。我发现学生能够处在聚精会神的最佳状态,往往是在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的时候。十三、四岁的少年喜欢听成熟的中年人朗诵,不知是否属于牛犢恋?上海特级教师陈友勤用他那略带沙哑而富有弹性的嗓音,一字一句地把课文送到了学生心中。他读得如此之  相似文献   

2.
于永正老师曾在深圳市华富小学上阅读教学公开课,内容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是一篇较长的课,于老师删繁就简,长短教。他抓住重点句“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指导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听了一位老师教学古诗《夜宿山寺》,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引起了我的深思。课上,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问:“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放声朗读。他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句读得非常响亮高昂。这位老师很不满意地说:“你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读的。”另一个学生读得低沉轻缓。  相似文献   

4.
听了张伟的课,特别是听了学生的朗读,我为上海小学生的朗读水平由衷地赞叹,由衷地高兴。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我说,课堂因为学生精彩而精彩。学生的精彩从哪来?是因为老师的精彩,有了老师的精彩,才有学生的精彩,有了学生的精彩,老师就会更精彩,所以古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而要开展好我们的朗读教学,笔者以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教师应有感情地进行范读在文学欣赏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学生朗读、理解课文的导路明灯。学生听老师的朗读示范,更能体会到有声语言的神奇功能,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辽宁省语文教育家刘映辉提出:一堂好的语文课,要让学生“学得动情”,必须“教有真情”。他的课就非常富于激情。听他课的人无不被课上浓烈的感情气氛所…  相似文献   

6.
感动     
每当学生读书的时候,我总习惯地绕到他们身后,低头倾听他们朗读。听听他们读得是否流利,读音是否准确,感情是否充分,以便对一些典型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我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这么做,似乎只是一种习惯。但有一篇日记,让我感动。那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学生,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第二节课是阅读课。我正在读书,突然感觉到老师离我近了,尽管我没有转身看,但我知道他正站在我身后听我读书呢!老师站在我身后,我感到好温暖、好高兴。同时我又有点儿紧张,万一没读好怎么办?我打起精神,坐直身子,大声朗读,我要读得最好,最有…  相似文献   

7.
再次玩味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万里长城》一课,被他灵动、睿智的课堂评价所吸引。课始,王老师充满激情地朗读了世界各国元首献给长城的题词。学生听后纷纷发言,抒发自己内心的自豪与兴奋。以此为铺垫,在文本理解至于成熟时,王老师鼓励学生为长城题词: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笔者听了一节某语文老师上的示范课,我被他耐心的等待深深感动了。这节课学的是鲁迅的文章——《风筝》。课始,老师先让全班学生默读、泛读,在此基础上再让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这时,只见一学生站起来,读得磕磕巴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有幸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王老师充满激情的话语,洋溢真情的评价;学生动情地朗读,真挚的具有个性化的体会打动了每一位听课的老师。我由衷地感叹: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10.
每天和学生在一起,我从不感到生活乏味。与他们一同经历风风雨雨,感受工作的忙碌与充实,我真正体验到教育人生的幸福与美好。朗读的魔力上语文课的时候,其他学生都在认真地读书,唯独小寅在起劲地切着橡皮,难怪他成绩总不够理想。我说:“小寅,请你来读课文。”他只读了课文第一节便错了十处,其他学生不耐烦了,“不要他读了,我们听了觉得难受,老师,换个同学读吧。”我说:“他是我们中的一员,正因为朗读对于他来说是件难事,所以他对朗读不感兴趣。让我们耐下性子,静下心来听他完整地读一读全文,好吗?你们可以拿起笔在他读错的地方做个记号,等他…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的阅卖课,课上教师对学生朗读的几次评价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如果一名学生朗读水平较高,那么他的语文素养也会相应很高。2012年9月,我迎来一批一年级新生。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拼音和识字写字的教学,引导学生把拼音学扎实、多认字、写好字,并没有在朗读方面花过多的时间,只是要求学生把课文读熟。到了二年级,一次偶然的出差学习让我改变了看法,我听了一节二年级的精读课,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令我佩服,学生的朗读水平令我惊叹。出差回来后,我定下目标,要  相似文献   

13.
前段时间,笔者与全校语文教师,到某校听了六年级一位高级教师的一节公开课。其目的原本是为了解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异同,以便抓好衔接教育,使学生完成好由小学到中学的这一过渡阶段的学习。听课下来大有意外收获。在这节课上,教师让学生在各式各样的生动的朗读声中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听者耳目一新。笔者这些年来听过不少课,但像这样注重抓朗读训练的课,还真是少见。由这节课引发了笔者对朗读教学现状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张敏 《教育文汇》2005,(7):42-43
近日.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矬井观天》一课.在引导学生探索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井进行了分角色朗读之后.一位学生突然质疑:“青蛙为什么天天坐在井里呢?”授课教师听了,先是一愣.若有所思,但没有作答。课仍顺着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下去。课后,我与这位老师进行了交流。我认为,学生质疑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可以转换为本课教学的有效资源,使其成为这一课教学令人意想不到的亮点。  相似文献   

15.
记得在一次全县优质课教学比赛中,我借班执教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25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天,我通过大屏幕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英雄人物追求理想的名言警句导入新课,让学生朗读、感悟。再通过多媒体播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配音朗读,使画面、音乐、朗读融为一体,将学生带入杜甫作品所描绘的悲苦意境之中。之后,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诗文,前面学生的朗读声情并茂。最后一段,我请一位皮肤白净、圆脸、长得可爱的男生朗读,我相信他能读好,但出乎意料,在他的朗读中,一些常见的字,他都嗑嗑巴巴读错了,甚至都读不下来。我没有中止他的朗读,而是不断地给他提示,纠正读错的字,总算读完了。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小男孩刚坐下,我还没有来得及点评,全班就响起了掌声,这来自同班同学的掌声充满了热情、鼓励和支持。  相似文献   

16.
背诗     
今天,妈妈带我去上口才课。老师今天讲的是《琵琶行》最后22 句。我们先背第43句——第66句。数我背得最流利,最有感情。我都能看见家长向我投来的钦佩的目光。有的家长还小声说话鼓励我。有的小朋友嫉妒我,让我看原文。我真对得起他,马上闭上眼睛背。他顿时火冒三丈。上课时我大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因为我知道,只有上课认真听,理解了课文内容,下节课才能背得好。我今天的收获真大呀!  相似文献   

17.
我的朗读课     
我的学生常常在作文中要对我美言几句 :“老师 ,听你声情并茂的朗读 ,简直是一种享受。”“老师 ,在你范读时 ,那抑扬顿挫的声音使我入神 ,你被作品感动得要流下泪来的时候 ,我已流得很多很多了。”这是同学们对我的一种特有的课型———朗读课———所做的评价。我的其他课 ,我不敢说是真正的语文课 ,是成功的语文课 ,而我的每一堂朗读课 ,我是自我感觉良好的 ,我自认为是较为成功的语文课 ,称得上语文课的课。只有我和我的学生知道 ,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感的熏陶、艺术的享受、美的愉悦 ,师生同入佳境的课啊———那天 ,或者是秋雨绵绵 ,抑或…  相似文献   

18.
当今在教育界开展得如火如荼的“研究性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但如何使研究性学习适用于小学语文学科,还是很值得大家探讨研究的。本案例试图从操作层面来解读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研究性学习。案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让学生建立起对课文的情感认知联系,而后出示一个填空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泪珠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往事一点一点地浮上…  相似文献   

19.
<正>在我的孩子还是个小宝宝的时候,我便开始思考,如何度过我与他每天大量的独处时光。阅读成为了我的首选。刚开始我不知道可以给他读什么,什么样的书适合他看,我试着拿着书籍为他朗读,小小的、还不会说话的他乖乖地躺在旁边,挥舞着手脚听着他根本不懂的文字,听着、听着就进入了梦乡。自此,便开启了属于我们的阅读之旅。  相似文献   

20.
再次玩味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万里长城》一课,被他灵动、睿智的课堂评价所吸引。课始,王老师充满激情地朗读了世界各国元首献给长城的题词。学生听后纷纷发言,抒发自己内心的自豪与兴奋。以此为铺垫,在文本理解至于成熟时,王老师鼓励学生为长城题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