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当努力创设和谐之美.和谐之美追求的是交相辉映之美,追求的是层次分明之美.《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篇文质兼美,语言清新,极富诗意和哲理的散文.文章的特点决定本文的教学应紧紧把握住“品和谐之美”这一主线,从“欣赏外表美、感悟内在美、升华情意美”这三个层次展开,引领学生走进一片片涌动着生命活力的叶子,让真情在反复品读、尽情倾诉的诗意课堂上生成、回荡,从而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阅读体验中,领悟叶子“美”所折射出来的哲理光辉,享受和谐所产生的意蕴美.下面,我想撷取其中的三个重点片断与大家其赏析.  相似文献   

2.
美术学科要在教学方法上加以改革,适应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感受美,创造美。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感受美、创造美。在课堂教学之初创设一种真实的问题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如教学《树叶贴画》一课时,一位教师课前采集了各种各样的叶子,课上进行展示,让学生说说这些形状不一的叶子分别像什么?有的说像小鸭的“爪子”,有的说像小鱼的“尾巴”,有的说像一把“扇子”,有的还说像“桃子”……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一片片普通的叶子,被描绘得魅力无穷。这样再指导学生进行贴画创作,他们会兴致盎然,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创设…  相似文献   

3.
语文之美在于文字所渲染出的朗读美、欣赏美、想象美。一直以来,语文始终追求着一种诗意的教学效果,希望在这诗意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领略自然,感悟人生,剖解生命。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对语文教学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叶子     
正蒋勋的文字很优美,这种优美不虚幻、不造作,这种优美里常常藏着他的思考和情感,有哲理的,有人文的,丝丝入扣、沁人肺腑。像这篇散文《叶子》,作者从几日阴雨里掉下的叶子中捡起一片放在手里,然后细细端详,一一发现叶子的种种美。文章末了,笔锋一转写道:"打开素描本,空白的纸上拓印着这一片叶子浅浅湿渍的痕迹,像一片不容易觉察的泪痕。"这是作者对大自然创造的美由盛而衰所唱的一首心灵的挽歌,读来不禁让人心生惋惜之情。  相似文献   

5.
生态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应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的自然之美、人与自然的交融之美以及对“诗意栖居地”的追求都体现了当代生态美学的主要观点。斯威夫特在描写自然景物时,竭力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他向往的并不是那种纯粹的、没有生命参与的或者二元对立的自然界,而是想构建一种自然与万物相互联系、相互尊重、一片祥和的生活方式。斯威夫特透过小说主人公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同生共荣的理想生态蓝图,为人类找到了最理想的“诗意栖居地”。  相似文献   

6.
教材: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课时一、话“美”导入1.揭题。(1)教师板书“美”。齐读“美”,你见过哪些美的事物?让学生在“美”字后面添加词语——美的××,然后补充课题“美的叶子”、“做一片美的叶子”。同学们,在大家的心中都有一份无比纯洁的美。那么  相似文献   

7.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谐的课堂是最具美感和诗意的课堂。追求和谐的课堂,就是在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新境界。只有和谐的课堂才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个人的才能、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体验成功的感觉,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要构建和谐课堂,  相似文献   

8.
蔡雪飞 《考试周刊》2009,(23):88-89
早在春秋末期,楚国的一位大夫就给美下了一个定义:“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毕无害焉,故曰美。”这句话道出了美的本质特征——美在和谐。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社会如此,课堂教学也如此。虽然“绝对完美和谐的课堂”是不存在的,但对“不和谐”的思索,对“不和谐”作出“反思回应”则让我们的课堂更加趋向“和谐”,这一追求的过程能较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陈理金 《新疆教育》2012,(16):78-78
1消除理性与人文的对立。使学生领略和谐数学之“美” 1.1以美“治”情。【案例1】为了让学生体验数字之美,我让学生赏析我国古典诗词中含有数字的佳句:①“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公认的长江漂流的名篇,以数字描述了一幅轻快飘逸的画卷。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以数字深化了时空意境。③“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用数字描写了雪花的多而美。  相似文献   

10.
<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希望通过社会交往被人尊重和接纳。面对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价值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通过怎样的途径满足学生的归属与爱的需要?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小学通过"‘银杏文化’视角下学校绿色心理课程的建构",从"翠盖莹果,惠泽千秋"的文化追求出发,践行"让每一片叶子都美丽"的心育愿景,凝聚学校气质、升华教师品格、彰显学生个性,初步实现了"美叶童心"的构想,开创了一条"让每一片叶子都翩翩起舞,让每一片叶子都尽情绽放"  相似文献   

11.
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栖居的主要场所,也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教师要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让学生能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经历温馨的心灵旅行,让他们在诗意盎然的课堂里享受学习的美丽与精彩。《月光曲》一文正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的文章,它文美、曲美、情美。课文的重点与精华是第九自然段,这是《月光曲》的内容。本课时直奔重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月光曲》如诗如画的意境。走近盲姑娘,了解盲姑娘,感受盲姑娘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12.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美的散文,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语文课堂的导语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笔者认为,导语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知识型激趣法。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例如,在教…  相似文献   

13.
设计意图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栖居的主要场所,也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教师要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让学生能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经历温馨的心灵旅行,让他们在诗意盎然的课堂里享受学习的美丽与精彩。《月光曲》一文正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的文章,它文美、曲美、情美。课文的重点与精华是第九自然段,这是《月光曲》的内容。本课时直奔重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月光曲》如诗如画的意境。走近盲姑娘,了解盲姑娘,感受盲姑娘的人格美。本课时设计努力营造诗意的语文,教师用…  相似文献   

14.
《白鹭》是一篇如诗如歌的透着和谐之美的散文,诗意盎然,美不胜收。学习中,我引导学生逐入佳境,欣赏和感受白鹭的外形美、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对白鹭、自然的深深喜爱之情,从而实现学习者与教师、伙伴、文本、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而这种发自肺腑的心灵对话,很好地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之美、学习方式的和谐之美、学习内容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5.
“快乐语文”应包含三个层面:第一,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心灵深处的愉悦;第二,让学生喜欢阅读和写作,能够感受到读写的快乐,能够欣赏语言文字中内涵的哲理美、诗意美;第三,能够积极参与创造性的语文活动,并从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相似文献   

16.
《西地平线上》一文中穿插的相关史实的联想,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韵味,更是对主旨“世间有大美”的“大美”之本质面目的注解和深化,是诗意、激情与哲理的深度交融。  相似文献   

17.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散文。作者金波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再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语言清新、自然,哲理性很强。针对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作了如下的  相似文献   

18.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的平台。古人云:合者,和睦也;谐者,协调之意。“和谐”是一种美,“和谐”能产生美。作为教师应致力于“创建和谐的课堂”,在和谐语文课堂中,与学生一同寻觅文本事实的“真”,人文情怀的“善”和语言形式的“美”,让学生生命之花异彩纷呈,灿烂夺目。  相似文献   

19.
数学也有“诗情画意”,它具有数之美、式之美、形之美、自然美、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奇异美……。数学教学中,要向学生揭示数学美,让学生经常看到、认识到、感受到数学美,诱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兴趣,促使他们去追求数学中的内在规律,去发现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20.
龙士 《教学随笔》2008,(6):39-40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诗人对理想人生的向往,是诗人自己一生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他所期望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高度和谐。教育素以关心人的终身幸福,塑造真、善、美的健全人格,唤醒人类对个体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普遍认同与敬畏为其终极目标。我们的学校如果能让全体师生“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让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能诗意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在这样的校园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