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知识转移是一种典型的国防科技场域和民用科技场域相互流通的跨场域知识转移,其效果将直接影响国防企业和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运用超循环理论,分析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的特性,建立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知识流动网络图.结合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特征,从知识转移反应循环、知识转移催化循环和知识转移超循环三个维度,构建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知识转移超循环模型,深入研究和系统分析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知识转移的协同演化机制,揭示了军民结合创新体系知识转移机理和知识转移对其成员的创造效应.  相似文献   

2.
朱明 《科技管理研究》2016,(22):116-122
立足于创新型经济场域,从分析学科人与产业者特征入手,针对两类群体显现的诸如转化机制不健全、角色信息不对称、绩效分配不合理、诉求响应不及时等导致的"不和"加以思考,进而就如何实现两者相和在实体组建、价值链管理、制度导引、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对策,以利于完善学科与产业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14,(1)
正[导读]创新体制解决协同问题,创新机制解决动力问题,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约束。甘肃一号工程:力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创新体制解决协同问题,创新机制解决动力问题,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约束。"甘肃省省长刘伟平日前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本次会议被认为是2014年的甘肃一号工程。甘肃是国家早期的重工业基地,形成了重离子物理、石油化工、冰川冻土、荒漠防治、高原气象、草业科学、真空物理、地质勘探等标  相似文献   

4.
从体制机制改革的视角探讨华侨华人与中国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问题,认为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是实现中心创新目标的基本保障和关键因素;并重点从领导体制、人事制度、人才培养、科研管理等方面探讨中心体制机制改革的路径,希望有助于提升人文社科类协同中心的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5.
开展协同创新是地方高校破解发展瓶颈的战略选择,社会资本理论为推动地方高校协同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文章从社会资本的内涵和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特点出发,阐述了社会资本的三个基本维度在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影响作用,指出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社会资本的缺失,最后把体制机制建设作为推动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落脚点,论述了建立有效联结机制、信任机制、沟通机制、激励机制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6.
高校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分析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制与机制问题,并对高校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改革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优化科技创新体制结构,全面推进科教一体化进程;二是强化政府服务调节功能,建立市场带动科教新机制;三是在科技创新工作中要正确处理两个关系,大力推进三项改革,积极实施四项建设.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论述协同创新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地方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三个基本要求,重点阐述了行业特色性省属高校面向行业产业及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1)转变思维,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适宜的协同创新体;(2)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促进协同创新要素的有效融合;(3)以项目为牵引,推进协同创新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正"十四五"是中国经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迈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关键五年,必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战略决策,其重点任务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其中,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是核心重点。"十四五"应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核心是加强科技与教育的互动协同。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点在于创新驱动。目前京津冀形成了多层次的合作机制及协同模式,但还存在原始创新不足、体制壁垒制约科技创新要素整合、顶层设计尚不完善、科技创新市场化程度不高、科技创新带动作用不足等问题。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合作方向及平台建设的基础上,从凝聚科技创新要素、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科技协作平台、共建创新驱动示范区、出台科技战略规划、探索跨区域利益共享、完善社会政策环境等方面,探讨首都科技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本文全面梳理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最新进展,深入分析京津冀协同创新过程中面临的资源对接、平台建设、产业合作、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研究提出京津冀深化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摸清目前高校科技协同创新机制运行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湖北高校为样例依托,从高校科技协同创新依托平台、筛选机制、转移机制、政策支持机制及利益整合机制五方面切入,对其进行了实证剖析。结果发现,尽管目前高校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已然形成,但存在依托平台协同层次较低、筛选机制体系粗放、宏观转移机制缺位严重、支持机制配套不足、奖励机制忽视集体激励等诸多问题,而致使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包括创新模式滞后,"小科学"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管理方式"条块化"严重和协同参与各方的短视效应。进而针对性的提出了准确定位高校角色、转变科技生产方式、构建高层次的协同创新网络、发挥要素协同创新的带动效应的具体解决措施。这为掌握我国高校科技协同创新机制运行状况,针对性地解决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升其运行效率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孟科学  候贵生  魏霄 《科研管理》2018,39(10):31-39
拓展适应性信念系统动态演进分析方法,将企业的异质信念和场域压力参数化,揭示了特定场域压力下企业市场信念类型转换,进而影响创新投入波动的内在机制,并通过仿真模拟了波动的条件和特征。发现:场域压力及企业对回应场域压力后所获得要素资源的合意性判断是影响自身生态创新投入决策的关键因素;组织场域压力越强,生态创新投入体系越易于实现持续稳定发展,且非创新投入向创新投入的切换不但初始冲击小而且会更早向均衡状态收敛。设计优良的选择性环境政策对企业生态创新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路径,从要素协同的视角剖析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整体区域特征及现存问题,总结归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经验模式。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明显不均衡,尽管已在组织与制度设计、跨境科技创新协同、要素流动与共享、创新合作平台体系搭建等方面形成了特色经验与模式,但仍然存在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产业科技创新协同程度不高、要素流动渠道不畅、主体动力不足且协同性不强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完善科技协同创新协调机制、推进形成创新资源共享和开放机制、打造创新主体协同机制及建立协同创新资金保障机制等建议,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打破“三个地区、两种制度、三种语系”的创新要素流动障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推进创新型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协同创新"作为重大战略思想被提出,并被切实应用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光谷的建设之中。基于对硅谷协同创新机制模式的比较及借鉴,充分发挥协同创新对光谷的重要意义,构建光谷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模型,深入探究光谷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模型的发展路径,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  相似文献   

15.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主要研究了服务京津冀协同河北省企业投资现状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我国正在通过实施"2011计划"构建国家层面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欧洲的EIT(欧洲创新工学院的英文缩写)是启动较早且较成功的旨在振兴欧盟创新经济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平台结构分析和协同创新路径分析两方面对EIT案例进行研究,深入挖掘其实现协同创新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基于"协同创新中心"构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传承知识、创新科技、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协同创新中具有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高校要通过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突破内部机制障碍,打破对外体制壁垒;推进校园文化创新,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担负起在协同创新中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学会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学会改革治理结构、治理方式和创新发展的实践为基础,探索建立学会协同创新体制机制运行的新模式,并对新时期构建学会新体制机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创新形式,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创新组织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实现路径等发面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形成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创新体系,是促进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高校如何推进新一轮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管理者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探索了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体制和模式的创新,提出:(1)要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协同机制;(2)要实现政行企校四方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3)要实施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育人机制,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备高技能和高素质的技能大师和大国工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