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物质生产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得以建立的一个核心范畴,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天性,但对自由概念本身来说,其内涵却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时期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历史的社会形态中,人的自由的实现与特定的物质生产形式具有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从马克思物质生产的视角切入,对人的自由的实现这一主题做一些解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物化的概念应该严格限制在物质生产领域,遗憾的是不少学术论著却把物化概念扩展到艺术生产领域,把以物质形态呈现出来的艺术构思也称之为物化,这就必然引起学理上的混乱。实际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有着严格区别.物质生产的原料是自然物质,艺术生产的原料则是精神材料;物质生产是人以自身的自然力以动的形式作用于自然物质的物化过程,艺术生产则借助于媒介对精神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和升华;物质生产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生产的产品则是赋予艺术构思以物质形态的物态化过程以满足入的审美需要。因此,将物化与物态化区别开来具有学术意义,有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人们总习惯于把教育作为一种“消费部门”来看待,有的甚至认为“工业不抓没衣穿,农业不抓碗难端,教育不抓塌不了天!”这是一种缺乏战略眼光的浅见。持这种观点的同志,把物质生产与人才生产对立起来,只看到物质生产之重要,看不到人才生产之紧迫,更看不到人才生产对于物质生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小农经济思想的反映。一九五七年后,刘少奇同志曾反复指出:没有物质生产,就不能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但只有物质生产行不行?不行,还得生产人。少奇同志在指出物质生产重要性的同时,强调指出了人才生产的迫切性,这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物质生产与人才生产的关系,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物质生产和人才生产密切相关,不可分隔。人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生产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发展,劳动价值论也需要随之进行扩展与创新.生产劳动是一个系统过程,这一点在现代生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对于现代生产中的许多劳动形式及其价值创造缺乏充分的解释力.从系统的角度来看,现代生产中各种形式的劳动都是系统劳动,依据其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和功能,可以区分为系统物质生产劳动、系统支持劳动、系统管理劳动与系统优化劳动.它们构成了现代生产系统,共同创造了财富,也共同创造了价值.  相似文献   

5.
物质与精神是人类社会的两大基石,两者的协调进步构成了社会和谐的基础。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人的主体性发展过程。正是人的主体性完善程度,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决定了物质富裕、精神富有能否协调并进。偏重于物质富裕所导致的发展困境,实质上是物质化主体性价值取向作用的结果,最终需要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主体性价值取向重构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活动从来就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有机统一,社会生产方式也是物质生产方 式与精神方式的有机统一。同理,作为反映社会生产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也是对社会物 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矛盾运动规律的概括。人类社会就是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相互 作用、相互促进中不断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及其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以产业化和市场化为导向的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有序进行.这一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机制创新,利用市场手段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如何从理论上认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产业化发展趋势?这是否意味着精神劳动、服务劳动等非物质生产劳动也创造价值?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价值的本质规定和科学内涵的分析,揭示了价值是物质产品在商品社会中的特殊历史形式.非物质生产劳动的产业化发展也不能改变这些劳动不创造价值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8.
应正确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规律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发展中存在着微观的不平衡和宏观的平衡、绝对不平衡和相对平衡的辩证统一关系。从大范围和长时间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是认为物质生产发展带来艺术生产的发展;这种宏观的大体平衡表现为微观的不平衡,相对的平衡表现为绝对的不平衡,这种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既要看到艺术生产受物质生产制约,又要反对简单平衡论;从更长时间、更大范围承认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发展大体平衡关系是唯物的,而从偶然性和绝对意义的角度承认两者的不平衡关系是辩证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涵义可以从人的生产与动物的活动相区别、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比较、社会意识生产三个层次理解。从唯物史观维度看,社会生产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生产三种形式的有机统一;从认识论角度看,精神生产是特有的或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当今认识产生的直接来源;从人的发展维度看,人的本性的实现和发展,不仅存在于现实的粗糙的物质生活中,而且还存在于人们对高尚的精神生活境界的追求、设计、创造和完善中。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人口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的关系,对于探索社会主义的人口规律,有计划地控制我国人口发展,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他们刚刚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就提出了社会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口的生产两个方面的理论和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合写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自然界内在价值的否定的认识,对人与自然“主客二分”关系的主观方面的绝对化和认为人的价值绝对高于自然界价值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自然生态价值是存在性价值的价值观,坚持发展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综合协调的发展而不是单一的经济产值增长的发展观,尤其要坚持生存意识与发展意识相统一的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合运用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协同论等系统科学的基本思想、原理,进一步揭示了人的学习、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的本质。学习,实质是学者能动而有选择地感知信息,并把感受到的信息有序地转化为学习者的思想、认识、意向、智能、道德、观念与品格,主动进行自我开发、超越的元开发性生产,即元生产。教育是师生合作,从根本上开发社会生产力的合作性元生产。现代学校教育是人类主动开发社会生产力的元产业。但是其产品不是商品,而是生产、享用商品的社会主体成员,是人才。现代素质教育是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全面系统、科学高效地开发社会生产,推动社会进步的元开发性奠基工程。人的学习和发展是教育元生产思想理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3.
科技是生产力,它改变了社会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革命方式,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由于人们对科技的滥用和误用,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生态文明的构建中重构科技发展观,使科技的发展在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内,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朱秋 《培训与研究》2010,(9):110-112
生产力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直接制约着社会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而马克思、恩格斯语境中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根本上是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无论是从生产关系的内部要素来讲,还是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以及对社会关系的制约来说,它对教育都有着根本的决定和促进作用。而教育则服务于生产力,推动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以生产劳动为基础,内含着主体的对象化和自然的非对象化。“物质变换”的过程是由能动的主体——人发动的,人是“物质变换”过程中的主导性因素。但是,人的主导性因素的发挥却是以自然的基础性条件为前提,即“物质变换”的“主体向度”始终是寓于“自然维度”之中的。并且,马克思从主体和自然的辩证统一以及主体与自然、主体与主体的当下“裂缝”中找到了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尺度。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劳动不仅是人的生存方式,而且是超越生存的生活方式。人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不仅认识到自身与其他生物在生存方式上的差异,进而确立人的基本价值取向,而且通过生产劳动的社会性逐步对他人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在社会评价体系的"扬"和"弃"中确立了人的生活方向,给人的生活方式赋予了特定意义。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集体式的生产劳动正在向着分散性和自主性的生产劳动演变,人的社会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使人们的德性养成所需的社会基础受到冲击。加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功利倾向的学校智育的推行,使生活德育不断虚化。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必须重塑生活德育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本文主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调——“现实的人”的含义入手,从人的三种发展状态引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论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根本条件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重要条件是消灭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有效途径是消灭旧式分工,现实基础是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和谐发展。同时,结合现实社会论述了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道德意志问题是困惑无数哲学家和伦理学家的一个大难题,古今中外不少学者试图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得出不同结论。唯物史现认为,道德意志是社会物质生产关系的产物,是人们的生产实践,尤其是道德实践的产物,是人的自然形成、社会形成、心理形成的产物。道德意志具有主体能动性。即目的性和创造性功能和作用,道德意志的主体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之间具有辩证关系。在实践的层面,应通过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加强自我反省、积善成德、投身实践等方法来培育道德意志。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我们从文化断裂可以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理解为人与自然界的搏弈史和人与人际间的搏弈史,前一个阶段是生产对物的文化,后一个阶段是生产对人的文化。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文化生产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及良性循环的关系,其核心价值是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的和谐、社会和谐和人自身内心的和谐。陕北地区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制约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倡导生态价值理念,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修订现行《环境保护法》,颁布《生态环境补偿实施条例》,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的地方性法规,为陕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