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格非是一个十分讲究小说的文本结构与叙事艺术的作家,在他的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里,这一点也体现得十分明显。在这部作品中,格非更加关注如何将小说的结构与所表达的思想更好地结合起来。本文通过对《欲望的旗帜》这部作品的结构与思想内涵的分析,试图揭示这部作品“及物”的结构特点与“不及物”的人物状态特点以及上述特点所勾勒的当下人们的生存体验。  相似文献   

2.
吴趼人凭借自己担任总撰述的《月月小说》为平台,开辟“短篇小说”专栏,发表了一大批作品,并以广告、征文启事的形式进行号召。他的短篇小说无论从题材内容、思想意蕴还是叙事时间、叙事角度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对传统叙事模式的突破,为中国传统小说首先在短篇小说领域的突破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唐传奇中存在大量的窥视叙事,它在作品中有一开始就有意、从无心到有意、处于无心与有意之间和偷看者受到偷看对象反制四种类型。其叙事功能主要体现在:既是小说中人物视线的聚焦之处,也是构成完整故事的核心要素,同时它还调节小说的叙事节奏、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凸显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唐传奇中的窥视叙事是对“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传统道德观的挑战,也是佛道文化的投影,亦是当时文士追求风流的集体无意识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4.
略论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学开辟了以小说为主的叙事文学研究的新天地,而罗兰.巴特又是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模式颇有成效,用它来分析我国传统小说的叙事问题,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我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特点和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当代小说开始了新的叙事革命——对传统叙事语言进行颠覆和消解。通过对余华和格非的作品文本进行解读,可以将先锋小说作家改变叙事模式的尝试概括为三大方面:将叙事的时间和感觉开放化;消解语言能指和所指的界限,实现l临界叙述;在文本中设置空缺和重复,对“存在”提出本源性的怀疑。  相似文献   

6.
空缺是格非小说叙事上的一种惯用策略。在格非的小说文本中,空缺不仅是一种现象,而且更是一种方式。其功用具体有二:一是对传统小说叙事法则的损毁;一是对当下人类生存的隐喻指涉。但总体而言,由于没有本土文化传统和个人现实经验的更为充分的支持,因此,他的空缺便在现实内涵上表现出了某种苍白,成为一种对他人技巧的聪明借用而非创造。  相似文献   

7.
小说《迷舟》展现了作家格非高超的叙述技巧,它颠覆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言说方式和书写定式,显示出迷宫般的魅力。空白的合理使用、对读者的期待与满足心理的准备把握以及对叙事视角的变异,是“格非迷宫”的形成之源。  相似文献   

8.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爵士时代”的引领者,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美国文学史上可谓独树一帜,他在多部作品中展露的叙事方式得到了诸多学者的追捧和关注。从叙事方式的结构性来看,菲茨杰拉德在其作品中嵌入了多元化叙事结构,运用了外围一结构式,平行一结构式,全元一结构式三种叙事方式。小说中三种叙事方式叠加使用,揭示了人物活动的内心世界,升华了小说主题寓意。  相似文献   

9.
作者从现代叙事本文“情境化”倾向切入,探讨了叙事本文中“情境”的构成、存在方式,其审美机制和审美特征,将其与中国传统的意境、境界等审美范畴比较、区分,确立“情境”作为审美范畴在叙事本文研究中的作用,以填补现代叙事本文研究中因传统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淡化带来的审美范畴的空缺,为现代叙事本文研究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学者安贝托·艾柯的小说作品是20世纪“学者型小说”的翘楚。艾柯辽阔而厚重的学术功底,使其作品从内容上到形式上均负载着驳杂的文化象征与丰沛的思想内涵。他常在小说中设王多重聚焦,安排“不可靠的叙述者”.通过“互文性”、“戏拟”等叙事策略的巧妙运用,模糊真实与虚构的区别、消解意识与现实的界限。其小说将丰富的知识与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巧妙结合,形成了他人难以仿效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中出现了大量景物描写的片断,体现了魏晋士人自然审美意识的觉醒,文中景物描写妙趣横生,颇为精彩,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在简洁凝练而又优美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景物描写服务于情节的发展,并常以景物描写来比喻人物,凸显人物个性,展现人物神情风采,景物描写与人的内在感情高度融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刚刚面世,即遭到好友尹洙、欧阳修的批评;明代有人指出它是模仿之作;时至今日,尚有人怀疑范仲淹的写作动机不纯.尽管怀疑之声不断,但是不影响该作品作为文义俱佳的古文经典.其华丽转身的背后有着不同寻常的写作缘由以及中国文人的忧国悯民之主旨.  相似文献   

13.
《死魂灵》是俄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里的名作。这部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语言艺术方面,都堪称文学作品中的典范。在《死魂灵》的描写中,果戈理使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达到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本文在阐述反义词的分类及其修辞功能的基础上,详细分析《死魂灵》中的反义词描写,旨在揭示《死魂灵》中反义词的修辞功能与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三环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描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精华是“三环互动”教学模式,“自学一辅导一考核”的三环之间的动力是“学生自主学习力与教师指导力之合力”。本文运用系统论阐明各环节的学习力与指导力的耦联,个体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以及课堂面授的衔接,从而揭示自主学习“三环互动”循环的动力理论机制:学习力与指导力的耦联。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虽然描写了一个黑暗龌龊的丑恶社会。但它还能在描写黑暗的同时给作品保持几星亮色。作者一是通过自己的直接插话、二是通过安排命运对邪恶人物的惩罚、三是通过具体的言行树立正面人物形象等手法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可以说《金瓶梅》既已打破了古典美学不准写丑的幻想,但还未曾靠近绝望的现代丑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老子》一书用词简约,博大的思想蕴于五千余字中。但在惜字如金的《老子》中,出现了不少描写水以及与水相关物象的内容,并包含着深刻的意蕴,体现着老子的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17.
《左传》中有不少自杀描述值得关注。其类型大致可分为:尽忠、死节、绝望三种。从美学的角度看来,《左传》中的自杀描述,大都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如果运用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学中的“内射作用”与“死亡本能”等理论,对其加以观照,可以对自杀者的自杀动机作新的诠释。从文化学等角度探讨《左传》中的自杀描述,可以更进一步揭示其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8.
张弓先生提出"寻常词语艺术化",并把它纳入到现代汉语修辞学的研究范围,是很有见地的.目前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对此人们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它,本文拟从寻常词语艺术化的界定、范围及其与语体、信息论的关系问题等几个角度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安乐死:佛老的同一种“宏大叙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以前的哲学是追求“宏大叙述”的哲学,释氏和老子亦对此聊聊不倦,并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佛老发现了人类意识的局限,由此否定了个体和意识,转而研究整体并将整体圣化,释氏崇旨而求善,老子抱一而弃智是其具体表现,佛老追求“宏大叙述”的过程,就是在理想名义下误导人类心灵死亡的过程,不但如此,这一背景已成为邪教滋生的重要手段和原因。  相似文献   

20.
罗素于20世纪初首次提出摹状词理论以来,在摹状词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既受到西方语言哲学家的支持和赞扬,也受到不少西方语言哲学家的批评和指责。通过美国哲学家斯特劳森《论指称》一文,对这两种摹状词理论进行一定的比较和分析。斯特劳森对于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批评是日常语言学派与人工语言学派相互对立的一种表现,也是人工语言逐渐向日常语言转化的一种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