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及其对当前中国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已引起了心理学界及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对此,心理学工作者对网络成瘾做了研究,分析了青少年网络成瘾对于目前中国教育的启示,认为在中国学校、家庭教育中,应加强对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增加团体活动,并建议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加入“信息素养”这一内容。  相似文献   

2.
直销网络是利益化了的社会网络.中国社会对于直销网络在心理上、文化上表现出非适应性、非协调性,使直销网络的扩张出现了异化的现象,这是导致安利多层次直销模式出局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网络成瘾是一种世界性的心理行为问题,中美比较对于揭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发展机制具有重要价值.比较研究发现,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流行率明显高于美国青少年;这一差异部分缘于中美两国研究者所采用的网络成瘾的测量工具以及诊断标准不一致,而更多的可能是中美鲜明而独特的文化差异所致,这些文化差异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影响、上网地点以及法律监管等.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控制自我效能与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选取五所大学的1183名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采用的问卷有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满足问卷、网络控制自我效能问卷.研究发现:心理需求现实满足、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与大学生网络成瘾显著相关;心理需求现实满足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而对心理需求网络满足有正向预测作用;网络控制自我效能是心理需求现实满足与网络成瘾的中介变量,而非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与网络成瘾的中介变量.研究结果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数据、统计分析及讨论、对学生网络行为以及由此引起的相关问题的分析等来透视他们的网络心理和引发的相关心理问题。分析造成网络成瘾的主、客观原因,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角度探索有效的干预对策,如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职业道德、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丰富校园活动、发挥舆论和媒体的特殊作用等,对于引导他们正确上网,拥有健康的网络心理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受众研究中,心理研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不同媒体的受众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随着网络在中国的迅猛发展,网络受众的心理越来越受到社会和网络经营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全球年轻网民使用互联网的三大趋势,即在网上找到一个有归属感的网上社区、在网上进行自我表达、通过网络实现个性化的互动交流,来分析年轻网络受众的心理。  相似文献   

7.
为了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文章首先阐述了网络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意义,然后提出了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包括合理组建工作小组、积极联动班级干部、制定心理危机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回顾了自2002年起中国心理学界对网络成瘾现象研究的现状,概述了对目前国内网络成瘾研究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的概念、研究方法以及理论模型,以期促进对这一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9.
网络成瘾严重损害了成瘾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发展,因此探究网络成瘾的心理对于对抗网络成瘾具有重要的理论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网络成瘾分析,并对网络成瘾的心理探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网络社区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社区中的交往呈现出活跃度较高、思想动态更为复杂、心理矛盾与焦虑并存等特点。梳理当前教育界的相关领域研究,对于探究网络社区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路径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炫富事件此起彼伏,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文章归纳了网络之所以成为"炫富"的平台和助推器的原因,试图寻找网络炫富背后的社会心理原因,对"炫富族"所具有的心理以及网络炫富对大众社会心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个体处在群体中时会表现出一种个体独处时不会产生的特有的社会心理现象——"去个性化"。近年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情境中的去个性化现象也逐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实情境和网络情境中"去个性化"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正确看待去个性化现象,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减少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网络对读者网络心理健康的影响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因此,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就要重视网络信息导航,积极实施对读者网络心理中健康心理的提倡,促进读者网络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整体的群体心理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和特色,同时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社会环境形成不同的群体心理,不同的群体心理的影响下,党员有不同的个体心理和行为。只有建设健康的党的群体心理,才能对党员发挥正面引导,示范等作用。  相似文献   

15.
信息网络对高职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基于“信网”下高职学生的“心网”究竟是怎样的。其形成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是什么,这是本研究的主要关注点。研究结合问卷、访谈等信息进行归因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心理干预及心理教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电脑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电脑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的工具,正在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并且对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心理健康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提供了更大范围的群体环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角色实践的场所环境;有助于胜任现实的社会角色;提供了打破传破线性思维束缚的环境,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专业心理援助,有助于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网络又容易造成大学生情感自我和角色自我的迷失,影响其心理健康,并诱发种种心理障碍。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优势,采取有效的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负面效应,为大学生创造清洁、良好的网络环境,让他们能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对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建设造成了一定影响。文章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从社会心理机制角度出发,分别从相对剥夺感、不信任感、从众、法不责众、谣言五个方面分析了它们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并为有效解决群体性事件提供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频现,并呈现出与其他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相互交织的趋势。运用社会心理学的集群行为理论,文章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对"6·9圣战"的分析,探讨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一般发生机制,并基于对发生机制的解析,提出了此类事件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辩证地对社会网络进行功能定位,以中国社会关系网运作对个体行动产生的限制为例分析社会网络结构。社会网络的结构观是一种在动态中谋求个人的理性选择与集体网的制约间建立沟通桥梁的互动过程。一方面个人在社会网中游刃有余地发挥个体能动性;另一方面个体又是嵌入社会结构中的,个人的自由余地受到人际关系网的制约,呈现一种"结构化"的过程。个体可以利用社会网络的"桥"应对网络结构对个体的限制,在多重的网络关系中展现个体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20.
以东林党争这一群体运动为例考察社会心理如何对群体运动产生影响。东林党中的东林人士有着共同目标,相互依存,彼此认同,有较强凝聚力,是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组织化群体。东林党争的形成除了制度方面的原因,也离不开社会心理的助推。一些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使得东林人士倾向于归属于群体即结党,并进而产生了党争。同时社会心理也使得党争被激化,它一方面通过社会助长和去个体化两方面的影响使得东林党争愈演愈烈,另一方面也通过使得党争各党对其个体影响越来越大而产生个体的从众表现和各党之间产生偏见和刻板印象使得东林党争中各党相互倾轧,使党争无法停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