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社会、经济以及教育发展等诸多新的形势对基础教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高质量的教师培养,探索科学的基础教师培养模式成为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基础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基于对基础教育教师培养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结合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和“新基础教育”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探讨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与途径,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具有“双师型”的创新教师。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存在过多强调培养“知识人”的倾向,对获取具体知识及在学科考试中获取高分的片面追求给基础教育学校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使基础教育迷失了应有的价值目的,失却了道德追求和审美意义。基础教育应当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着眼点,社会公众、学校、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以及教师自身都应秉承培养“素质人”的价值追求,以实现基础教育为学生夯实基础并促进其综合素质成长发展的责任与功能。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通过对南疆四地州基础教育及新疆师范大学教育实习工作的考察.认真研究了目前教师教育存在的软肋——实践环节薄弱,及制约基础教育尤其是自治区“双语”教学工程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合格“双语”教师缺乏等问题,建议在南疆四地州建立较为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探索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通过实习基地建设,达到强化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缓解南疆基层“双语”教师紧缺矛盾、置换教师就地参加“双语”培训的多重功效,探索集“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于一体、“教学实践、教育科研”相辅相承的自治区“双语”师资培养、培训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必须予以积极回应:提升培养目标,突出“现代性”、“优质性”以及“教师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优化培养模式,“综合培养”、“文理分向培养”、“特色培养”相结合,努力使学生成为复合型、适应性强、发展后劲足的新型教师,以适应教师教育由终结型向终身型的转换;调整课程结构,构建“科学与人文并重、学科与教育双轨、理论与实践互补、分科与综合结合”的课程体系,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一流职教教师培养高峰论坛”高度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与经验,深刻指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论坛提出了一流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中“分”的命题,也提供了“合”的思路。一流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要突显类型特色,应该也可以走出一条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教师培养不同的发展道路。应加强职教教师培养的培养目标之“合”、培养主体之“合”、培养模式之“合”。  相似文献   

6.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 ,实施创新教育已历史地成为基础教育的主题 ,基础教育自身应该是创新的。一、基础教育对创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反思一下我国传统基础教育 ,可以找到许多明显的有碍于创新人才成长的不足 ,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主动精神的湮灭。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习惯了教师讲 ,学生听 ,习惯于按照教科书上和教师的思路处理问题 ,习惯于“听话”、“当乖孩子”之类的教导。于是 ,…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学化学教师承担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文化技术教育的三大任务 ,进一步提出了以“三教统筹”为指导思想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学化学教师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8.
我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现有的本科专业基本上是在传统的“混合式”教师培养模式下以培养大中专院校教育学科师资为目标而设置的,主要包括教育学、公共事业(教育)管理、心理学、学前教育等专业。这种专业设置存在与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学校层次不相吻合、教学科目不相匹配的弊病,难以适应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最终会导致教育学院所培养的本科生与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所需的人才相脱节问题。在强化专业化教师的“分离式”教师培养模式下,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本科专业的设置应逐步进行调整,主要转向以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师资为目标,根据不同的教育层次和中小学教学科目设置学前(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教育技术、心理学等不同专业。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学化学教师承担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文化技术教育的三大任务 ,进一步提出了以“三教统筹”为指导思想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学化学教师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0.
作为教师培养层面的基本矛盾,“师范性”与“学术性”之矛盾是作为师范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存在的,它只可能在作用点或维度上发生转移,而不是消失。就生发逻辑来看,这一矛盾因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围绕教师求与供的互动而起,逐层向下投射到培养主体选择、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与教学设置等方面,并具体表现为培养主体的“师”“综”之争、培养模式的内在结构重组、“教师教育课程”与学科课程比例的调整、实践活动设置的改革等。随着教师培养落到“师范专业”上,培养主体的“师”“综”之争烟消云散,“师范性”与“学术性”之矛盾的作用点也将聚焦到“好老师”造就上。在“好老师”内涵不断丰富的背景下,“师范性”与“学术性”矛盾将会进一步推动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标准与制度体系的完善、“师范教育—基础教育”共同体的内涵式建设、“职前教育—在职教育”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斌贤 《教育研究》2005,26(12):19-24
近10年来,若干所高校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对教师的新的需要,自发地开展了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形成了多种教师培养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沿袭多年的单一的教师培养模式,形成了立体的、多样化的教师培养模式的新格局。从对其中“4+2”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它适应了教育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但我国在教师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还刚刚起步,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应当确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在教师教育改革中的战略地位,加强对教师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促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多元化和整体化,将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教师教育改革有机结合,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不断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 ,教育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的初中和小学设置“综合课程”。虽然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综合课程”改革在浙江、上海等省市已经进行了 1 0多年 ,但至今没有培养“综合课程”的教师 ,仍然由分科专业培养的教师担任“综合课程”的教学。为适应这一要求 ,怀化师专从 1 997年开始进行“师专综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以下简称师专“综合专业”)的教学改革 ,重新审视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取得了阶段性的教学改革成果 ,在实践中初…  相似文献   

13.
在新形势下,地方本科师范院校面临着教师教育专业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自身的学科水平和职业技能“双薄弱”等方面的挑战。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必须主动顺应时代的要求,强化教师教育意识,不断改革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对新时代教师发展进行了定位,为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培育和发展教师的基层单位,学校应主动作为,以“新时代”为教师培塑的新坐标,从意义、路径、源域三方面建构新时代教师的成长坐标系,以习近平总书记“四有”老师、“四个引路人”等讲话精神为指引,努力把教师培养成为新时代高素质、创新型的“文化摆渡人”。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在“U-G-S”教师教育模式基础上,基于“融合的教师教育”理念,构建并实施的“体验–提升–实践–反思”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该模式在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整合基础教育研究资源以及提升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并为深化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建构产学合作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机制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6.
范牡丹 《陕西教育》2010,(10):62-63
一.高师教育的生命力 (一)适应基础教育发展。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句话凸显了承担着培养中小学教师的离师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把握师范院校教改方向。探索英语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基础教育英语教师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研究”项目课题组对河南省6所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调研。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定量分析,调查基本反映了我省高师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关于“研究型教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为“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如何培养等问题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研究型教师”是什么、“研究型教师”研究什么、“研究型教师”怎么研究、“研究型教师”需要什么?文章在教师专业化背景、课程改革背景和教师发展现状的立体空间中对“研究型教师”的提出背景、发展方向和培养途径进行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综合科学课程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挑战。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高等学府 ,其综合教育更有其独特的目的与意义。为克服高师院校目前综合课程设置的“拼盘化”、“杂、散、乱”倾向 ,本文提供了高师院校综合课程设置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20.
师范类本科及专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人才,即小学和中学教师。此类院校所培养的师范类“双师型”教师,是指根据师范专科教育的特点和需要。既能胜任高等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同时又具有基础教育(含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具有双重教师资质的教师。但是,长期以来,关于师范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未能有统一的认识,主要矛盾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