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人理论 ,是西方经济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广的一种关于人的经济行为分析理论。该理论坚持人天生具有利己心和完全理性 ,反对国家干预个人的经济活动。西方经济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对该理论进行了批判与发展 ,弥补了该理论的不足 ,拓宽了人类经济行为分析的视角 ,标志着人们对人性特征认识的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2.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这么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本性具有两重性即利己性和利他性。当人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时是经济人,具有利己性;当人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时是道德人,具有利他性。经济人和道德人的活动领域不同,是各自分离的。认为经济人的利己心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对经济人的利己行为不能干预,尤其不能用遭德人的利他性来干预经济人,如果干预过多,则会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3.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证了"经济人"的利己性与利他性,并指出两者借助于一只"看不见的手"实现了统一,从而增进了社会公共利益.斯密"经济人"利己与利他人性观的辩证统一,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以理性人假设为其逻辑出发点,区别于经济人假设.理性人假设以严格的工具理性计算行为成本-收益,抛弃了经济人假设中的行为动机与道德价值考量.但是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理论中过多强调经济组织与集团成员个体的自利动机而造成理性人与经济人的混淆,由此导致学界认为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解释力薄弱,不能解释经验生活中慈善与宗教组织等大型集团的运行.研究发现,澄清奥尔森理论中的自利与理性、选择性激励和道德性激励的关系,可知利己与利他、选择性激励与道德性激励在集体行动理论中的统一,这极大丰富了奥尔森集团理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利他行为时有发生。从利他的角度,通过重新审视经济人假设中过度强调经济主体自利的一面,可以看出纯粹利他经济人假设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在这个意义上,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假设,不仅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也是对西方经济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经济人”假设的内涵及其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学的众多假设中.经济人假设是最基本也是最招争议的一种假设。非议认为经济人假设不能代表人的全部本质,也对人的道德属性造成否定和伤害;而肯定则认为,道德也是能够得到经济学的解释的,人们正是在寻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形成了道德的约束。事实上.对于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绝不能简单地用经济人的人性规定去解释。  相似文献   

7.
“斯密问题”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市场经济一方面承认利益驱动,另一方面又要求有道德和正义。它既承认具有利己心的经济人,又对经济人有必需的道德要求。解渎“斯密问题”的当代意义,就在于在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张力中找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契合点,实现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管理者的社会责任边界以及实现程度是与管理者的人性假设紧密相关的。管理者的“复杂人”假设决定管理者既具有“经济人”的利己责任取向,又具有“道德人”的利他责任取向,因此,相应的制度安排对解决管理者责任的缺失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亚当·斯密的人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所谓“亚当·斯密问题”,事实上并不存在。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认为,自利与利他都只是人性的一个侧面,人性既不是完全自利的,也不是完全利他的。在《国富论》中,斯密以人的“利己心”为出发点建构经济理论体系仅仅是由于经济科学研究的需要,并不表明斯密对人性的看法有了改变。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所谓“亚当·斯密问题”事实上并不存在。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认为,自利与利他都只是人性的一个侧面,人性既不是完全自利的,也不是完全利他的。在《国富论》中,斯密以人的“利己心”为出发点建构经济理论体系仅仅是由于经济科学研究的需要,并不表明斯密对人性的看法有了改变。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现实的人,是经济人、社会人、道德人的有机统一。其中,社会人是马克思主义人性假设的重点。新制度经济学人性假设是修改了的理性经济人。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角度对新制度经济学人性假设进行反思。通过反恩,既说明了新制度经济学人性假设的合理性、进步性,也揭示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理性与合作是否相容是行为科学的根本问题,也构成了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分野。许多研究表明,互惠与合作行为的发生不仅与行为的方式、环境有关,且具有内在的生理基础。但并不能因为不支持理性人假设的证据的出现而否定经济人假设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价值,其内在的核心命题在于理解经济人假设的本质。因此,从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修正的意义上,经济人假设比理性人假设更好地回答了人类行为的最初动机,是解释理性与合作问题的一种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然而,随着经济学的不断发展,理论界对"经济人"假设的分歧越来越大,该假设合理性的地位不断受到挑战。通过对"理性经济人"假设所包含意义的逐一分析,可以肯定该假设中"理性人"和"利己人"的基本含义确定了该假设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且"理性经济人"假设不包含"信息的完备性"。  相似文献   

14.
张艳红 《红领巾》2004,(6):68-70
通过分析非马克思主义人性假设的典型代表--经济人技术工具的特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性假设中人是社会的人、道德的人的特点,同时指出了经济人假设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困境,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性假设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理论以及指导实践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提出了利己利他四象限模型,通过基于420份调查问卷的描述性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方差分析证明了模型的合理性,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利己性、利他性和幸福感之间的路径关系.研究证明:利己利他四象限模型的提出是合理的,模型中四类人幸福感显著不同;利己性利他性显著影响幸福感,利己性越强的人幸福感越低,利他性越强的人幸福感越高;而改变消极人性观和积极培养社会责任是抑制利己性和培养利他性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经济人"与"道德人"是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础,他一方面认为"经济人"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的并积极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利己是"经济人"人的本性,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另一方面"经济人"也必须是有道德的人,如果人类没有基本接受的道德规则,社会将会崩溃。利他是"道德人"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人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体。追求幸福是每个个人和社会的最终目的,追求财富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和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人性有两个方面即利己与利他。利己的“经济人”与利他的“道德人”应该是统一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提高效率,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人的求利动机;另一方面,要加强道德建设,依德治国,约束人的损他行为,从而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完整人格。  相似文献   

18.
"理性经济人"缺陷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经济人"是当代主流经济学基本的核心假设.不可置否,"理性经济人"假设本身是有缺陷的.本文从经济学公设的悖论、利己主义的收敛、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冲突及有限理性等方面探讨"理性经济人"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对于利他行为,人们总是站在“经济人”的角度进行分析。这种源于一元动机驱策两种行为的分析,将各种因利他动机而产生的利他行为也解释为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站在二元动机驱策两种行为的基础上,在理性、利他和追求团体利益最大化的假设下,文章运用“道德人”假说来解释利他行为,并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对各种利他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利己心理的驱使下,经济行为是否只具有利己的一元性,或者是利己与利他二元属性相互博弈的结果?本文运用改进的支付矩阵模型与KMRW声誉模型来分析市场经济环境中利己心理会导致怎样的经济行为,以及经济人的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问题。模型考虑了信息的不完全性,局中人的理性程度以及博弈的次数等影响因素,得出合作共赢才是最优策略的结论,并提出相关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