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互文·变文     
教《岳阳楼记》一课(初五册),学生在预习、讨论时,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句不能理解。参看课本脚注“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仍然想不通。 也难怪,这种句子单从字面上孤立地看,就是讲不通。原来这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法,称之为“互文”。其特点是,上下文的含义互相呼应、映衬和补充,解释时需把它们揉合起来,经过疏通,方显句义通合。如上例,给“喜”补上“己”的含意,给“悲”上加“物”的含意,使喜和悲都含物、己两方面的因素,意即;不以物好、己得而喜,也不以物坏己失而悲。这就文通理达。 这种修辞手法,由于具有“言简意繁,辞约语丰”的作用,古人行文,往往采用。同一课“朝晖夕阴”也属这类。意表朝夕的阴晴变化,并非朝一定晖,夕必然阴。还有《醉翁亭记》中“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句也是。“歌于途””的不仅  相似文献   

2.
《江苏教育》今年第3期《气蒸波撼常如此,后乐先忧今有人》一文的作者认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扬了滕子京虽属迁客骚人之类的人物,却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我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椎,理由如下: 一、《岳阳楼记》的作者先是赞扬滕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政绩;继而委婉地批评滕不应象一般迁客骚人那样“以物喜”,“以己悲”;最后规劝滕应该具有“进亦忧,退亦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胸襟和抱  相似文献   

3.
自读书以来,小生似乎就从未大喜大悲过,悲也是哼一声.喜也是哈一声,哼哼哈哈头发白两根这可不是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不过年纪轻轻就被命运调戏了好几把,以至于成天木然一张脸,哭不得也笑不得。  相似文献   

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所拥有的博大胸襟。他的这种胸襟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可我们是普通人,“以物喜,以己悲”又何妨?特别是学生写作文时,恰当适时地运用环境描写.能更好地表现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5.
互文这种句式与多种修辞有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说,它属于句式选择范畴里的整句,将这种句式错落地使用在文章之中,就能使行文富于变化,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言的鲜明性和文章的感染力。 我们在理解分析互文时就要对其进行特殊处理。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许多资料对此句的注释分析不尽相同,归纳起来大体有:句中的“物”指身外物,环境遭遇,或指与“我”相对  相似文献   

6.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脍炙人口,文中的警句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襟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成了千古名言,人们代代传诵,历久不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其中的两句,按字面解释是:“不因为外物(美好)而狂喜,不因为自己(失意)而悲伤。”这样解释不仅令人费解,而且违背了作者的本意。其实,“物”与“己”,“喜”与“悲”在这里是相互渗透、相互说明、相互补充的,其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作者在写作  相似文献   

7.
北宋的文学家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说,不能因外界事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从这句话中可见其豁达胸襟和乐观心态。但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有挫折和低谷的时期。面对困境,有的人能保持坚强、自  相似文献   

8.
开窗     
青山绿水、壮丽山河使我们心旷神怡,世俗丑陋,人心奸险使我们伤感无奈。当读到范仲淹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时候,我的心羡慕不已。能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人着实不多,而那些以“物”喜以“己”悲的却不在少数,面对大千世界,我们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9.
《岳阳楼记》是如何一步步推出观点,并表明自己对朋友的规箴之意的呢?这是学生理解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启发、诱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的“明比”和“暗比”的理解来突破这个难点。首先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明比”。要使学生准确理解文中“明比”的内容和作用,应抓住文中的两个“异”。第一个“异”引出第一组“明比”,这便是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表现出他们“物悲则己悲,物喜则己喜”的情感变化,道出的是人之常情,为第二组“明比”铺陈蓄势。第二个“异”引出第二组“明比”,就是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迁客骚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二者的差异,突出古仁人的情操伟大而高尚。最后作者以古仁人自比,虚推古仁人,  相似文献   

10.
“给我一个支撑点,就能把地球撬起来”(阿基米德语)。同样的道理,在写作时,如果找到一个支撑点,就可能写出一篇佳作。文章的支撑点,也就是一篇文章最亮丽的风景线。大凡脍炙人口的传世杰作,除了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之外,都有一个支撑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如果没是有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相似文献   

11.
在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五册的教师用书中,对《岳阳楼记》的主题是这样归纳的:“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这里虽在结尾也谈到了“...  相似文献   

12.
《岳阳楼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是语文课本中"常驻"的经典范文。作者范仲淹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大胸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与一般"迁客骚人""因物而喜,因己而悲"的卑微情感如高山深谷,形成鲜明对比,鼓舞和感染着无数"仁人志士"。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可谓百花齐放,但在分析作者对滕子京的态度上大都趋向于赞扬和肯  相似文献   

13.
一、记楼不写楼,借“离题”之笔巧写人生情怀 《岳阳楼记》一文写作上最大的特点莫过于该文虽易“岳阳楼记”为题,但除第一节外,文章的主要内容却爿不是写岳阳楼,而是写岳阳楼外广阔浩渺、气象万千的洞废湖,写迁客骚人登楼看湖而产生的不同的览物之情,特别提写作者由此引发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那么,这篇文章这样写离题吗?  相似文献   

14.
《岳阳楼记》是宋朝文学家范仲淹所作,九百多年来一直被后人所传诵。这篇仅有三百多字的散文,何以被后人传诵不已?不只是因为被作者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所感动激励,还因为它有着很大的艺术魅力,特别是那言简意赅、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更为后人赞叹不已。笔者就文章的景物描写谈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5.
当我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语文告诉我“满招损,谦受益”。 当我陷入灰心沮丧时,语文告诉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相似文献   

16.
C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王老师絮语:人的心情可谓变幻无穷,有时像明媚的阳光,有时却像暴风骤雨。心情这东西真是捉摸不透,尤其青年人更是如此。作者就是其中一例。作者在心情不好时会用心理学的方式自我调节,把心情调整到适度,从而促使学业长进。“C”就是一个很好的比喻,有一个缺口就足以让思想冲出去——我莫名地不快乐。我算不上是一个纯粹的理性的人,我的进化尚未完毕,因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我,却又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面太大的湖,些许悲喜便可掀起我内心波澜无数。每当我压抑或者寂寞的时候,我就会去翻《人生的弱点》中“学会幸福”这一章。卡耐基的文…  相似文献   

17.
游记是一种以记述参观访问、旅途见闻为主要内容的文体。通常以描写为主要手段,又常与抒情、议论融合在一起,用以表达作者独特的感受。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仅描绘了巴陵胜状的岳阳楼大观,写了满目萧然的淫雨之日和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艳阳情景,而且抒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先天下之忧而忧,  相似文献   

18.
所谓互文,是互文见义的意思,辞格的一种。它的基本特点,是在连贯性的话语中,把本应放在一起使用的两个词语,分开来用,上下各出现一个,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收到文字虽省了而意念却存在的效果。互文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在上下句中,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上了船,上半句省了“在船”,下半句省了“下马”。又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是互文。上句省了“悲”,下句省了“喜”,“悲”、“喜”互省。而在今天,由于现代汉语的特点,不但出现在上下句中,还出现在上下段中。因为用了互文,  相似文献   

19.
互文作为一种特殊的句法关系和古代的一种修辞方法,在古诗文中是不乏存在的,而且还很多.诸如《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等,在教学古诗时常常会碰上.互文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两句之间的不同虚词可以互相解释。如:张相《诗词曲语词汇汇释》卷一“却”字条,把“却”解释为“于”.例如:  相似文献   

20.
没有登过岳阳楼却写“登斯楼也”。这种“忧”和“乐”在别的地方也会有。《岳阳楼记》强调先忧后乐。忧是实在、根本、主题,其它的是衬托。乐是虚无不实。忧是本,乐是末,非存在。忧是楼记的核心词。忧是朝廷之忧,皇家之忧,不是个人忧思,社会之忧、平民之忧,与存在主义哲学殊异。当代人的忧患意识就是看到环境的危机。虽为迁客、谪守,却没有览物的不同感受。阴晴悲喜,情随景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忠于王室,天下之忧乐乃为忧乐天下。朝政腐败,遭遇打击,作为“迁客”,要求改革,这可能是忧患的内容。迁客骚人,怀才不遇,却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这与现代人文精神难以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