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8 毫秒
1.
我国教师法律地位是指法律形式规定的教师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位置.明确教师的法律地位,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应注重从加强宣传,增强教师权利意识;建立健全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不断完善教师权益保障法律体系;明确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建立畅通的教师权利救济途径等方面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法律地位由教师职业的公务性,以及教师在特定法律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决定.教师法律关系涉及到教师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根据教师的任用主体和任用方式不同,把教师法律地位界定为公务员、公务雇员或者雇员,并不能体现教师在几种法律关系中的地位问题.笼统的界定教师法律地位具有以偏概全之嫌,教师的法律地位因其所处的法律关系而异.因此,应从教师职业的公务性,以及教师在不同法律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来分析教师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3.
《民办教育法》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5年了,但这些政策在实际中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多数地方民办学校  相似文献   

4.
我国教师法律地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法律地位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教师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位置。这主要涉及到教师与政府、教师与学校等的关系,以及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等。在教育的作用备受关注的今天,关于教师法律地位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明确教师的法律地位,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地位、理清现实中的各种关系,以及进一步维护和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李明富 《考试周刊》2012,(36):159-160
当前,从总体上来说,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不算高,不利于吸引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更不利于教育事业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教师的法律地位与教师的社会地位紧密相关,它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教师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位置,主要涉及教师的职业性质、权利与义务、教师与国家的关系、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权益保障等方面。但是,我国教师的法律地位非常不明确,在法律调节上处于空白地带,影响了教师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落实,也使得我国教师缺乏法律救济途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作者建议以立法形式对于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教师法律地位进行明确。  相似文献   

6.
农村中小学推行教师聘用合同制,意在改变传统的用人方式,初步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但由于相关实施细则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到位,完全意义上的教师聘用合同制并未真正形成,有些学校出现了聘用方案与法律、规章相冲突的状况,甚至存在损害教师合法权益的现象,因此必须进一步理清学校与教师在聘用中构成的法律关系,提高农村教师地位和待遇,尽可能地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努力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向教师队伍中的"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法律地位教育法学研究领域对教师的法律地位的具体定义虽因人而异,各有己见,但是概括起来,大都认为教师的法律地位的核心内涵是教师的权利与义务。而本文所讨论的教师的法律地位主要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教师的权利、义务以及其在各种教育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与教师有关的主要三种教育法律关系是指教师与政府、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1.教师与政府的关系公办中小学教师与政府之间是一种行政法律关系。这种固有的行政法律关系的内涵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政府对公办中小学教师实行的是行政管理,两类主体…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法律地位,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教师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它具体体现为教师的法:电身份,教师与政府、教师与学校的关系以及教师的权利行使和义务履行等方面。然而,现阶段在我国法制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中,教师一直处于法律调整的空白地带,并由此在实践中引发诸多问题。所以,明确教师的法律地位,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地位,理清现实中的各种关系,以及进一步维护和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法律地位,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教师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它具体体现为教师的法:电身份,教师与政府、教师与学校的关系以及教师的权利行使和义务履行等方面。然而,现阶段在我国法制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中,教师一直处于法律调整的空白地带,并由此在实践中引发诸多问题。所以,明确教师的法律地位,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地位,理清现实中的各种关系,以及进一步维护和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课程整合后的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方法有待改革。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历史发展演变的研究,探讨教师教育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历史贡献。可以看出,教师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培养了大批新教师和在职教师。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基础教育发展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持续改善基础教育质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合理确立教师的法律地位,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也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现行立法将教师作为与其他专业人员无异的一类群体,在法律地位上没有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没有呈现不同教育阶段、不同性质学校教师群体的差异性,导致教师管理实践中问题和争议频发。教师职业源于现代国家公共教育体系建立的需要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与其他类型专业人员最显著的区别即在于教师职业的公共性,而不同教育阶段、不同性质学校教师群体的公共性强度也存在显著差异。应以教师职业的公共性为分析基础,以公共性强度差异为划分维度,确立不同教师群体的法律身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师与相关主体的法律关系;以公共性保障及其与自主性的协调为目标,确立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科学设计教师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从台湾观点出发,尝试提出对教育伦理学本土化重构的可行方向,建构重心主要放在教师伦理方面,希望彰显中华文化、教育专业、教师人格三者的主体性。讨论先从基本问题的厘清着手,对教育伦理学的教育与伦理两大面向,以及西方知识与中土学问两层进路加以分判。其次即依西方进路勾勒教育伦理学的内容,从而提示朝本土化转向的话语之可能。最后则铺陈出三大主体性要求:以“中体西用”彰显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以“专业伦理”呈现教育专业的主体性、以“中隐之道”落实教师人格的主体性。传统教师原本地位崇高,一般人也懂得尊师重道;如今身处西式学校体制中,教师仅为科层组织的一员,仿佛无足轻重。本土化教育伦理希望激发教师自我觉醒,作出生涯存在抉择;以专长贯澈个人志业,同时以“中隐”对抗社会宰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纲领是法学教育为法学实践服务,恢复实践法学传统,自国家主席起,联合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公检法司等法学实践部门的法律实务工作者共同进行法学教育工作。在法学教育地位与人才整合上,中国法学教育改革应当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师吏一体,君师一体"的机制,对法学教育从课程开设、教材编排、教学互动、实效考核诸方面加以监控,彻底排除各种理论法学以及纯粹法典化思路的影响,依法开课,追求法学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教师教育的发展已从外延规模的扩大发展到内涵质量的提升,教师教育所培养的师资在数量上已达到饱和状态,生师比与全国平均水平一致。"特岗计划"的实施,充实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队伍,打破了教师教育原有的结构,给教师教育的改革带来了新的问题。通过对甘肃省教师教育规模和结构的现状、问题分析,探索甘肃省教师教育规模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原则和方向,以适应和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宁本涛 《中学教育》2011,8(2):51-54,60
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改革旨在激发教师积极投身教书育人事业,充分挖掘教师潜力,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然而,一些财政不充足县域农村教师绩效工资的实行不仅没有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反而导致了相当一部分教师消极怠工。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有效落实的关键是确保"教育公平与民主"的价值定位。教育行政部门要合理核算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加强义务教育基本经费保障、福利保障与法律保障制度建设,提高政府部门人员的法律意识力,政策的贯彻力和执行力,依法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要向农村教师倾斜,学校要积极探索教师绩效工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分配等次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人民教师观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人民教师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其光辉的著作中论述了对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注重教学改革,提倡“启发式”、“废止注入式”,提倡减轻学生负担,重视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的本质是民族人格化。师范教育应把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终身化、社会化、师范化作为目标。师范教育应保持其师范性与民族性特征,并通过"智慧教师素质"的培养与"大师范教育体系的构建"确定其自身的时代定位。  相似文献   

19.
教师职前阶段研究的薄弱和混乱,不单造成了师范生教育教学水平的下滑,也极大地制约了教师职后教育的发展。师范教育在“专业性与师范性之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理论性与实践性之争”、以及“教育学与语文教学法之争”中曲折前进。以师范专业汉语言文学方向为研究视角,使得师范教育改革有了一个“落脚之地”。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发展和教师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高校师范生作为教师的预备队,在进入教师角色之前,应当接受专业化的教师教育。但目前师范大学改制等引起师范生教育质量滑坡及“师范性”缺失的问题,势必给教师队伍建设及教育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文章通过对当前相关问题的探讨,从学校培养、完善教师资格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