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教育部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第一线教师的意见之后,2004年对《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修订。笔者有幸先睹了这个修订稿。在“内容标准”部分,修订本也作了许多有益的修改,如中国古代史部分增加了“知道光武中兴的史实”;中国近代史部分改“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为“知道太平天国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世界古代史“史前时期的人类”第(2),改“讲述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知道母系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为“讲述世界古代史中的有关神话传说,了解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  相似文献   

2.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书记载:(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最能体现( )  相似文献   

3.
姓氏漫谈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课文注释为:“楚国王族的同姓。屈、景、昭三氏都是楚国的王族同姓”。这个注释是正确的。但问题是屈原姓什么?为什么“楚之同姓”又分为屈、景、昭三氏呢?这就牵扯到古代姓和氏的来源、关系、作用、称呼等问题。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利于阅读古籍。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阶段,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每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氏族都必须有一个有别于其他氏族的称呼,这就是最早的姓。甲骨文中的“姓”字从女从生会意,表示“女所生”,同一个老祖母所生的后代,就是同姓。《说文》也说,“姓,人…  相似文献   

4.
<正> 一教师这一职业产生于何时,笔者没有探本溯源地作过研究。如若按照孔夫子“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的教诲看,这种广义上的教师也许是和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那第一个发明了石器并把这种技术传授给别人的人,大概就是人类社会最早的教师了、古籍中曾经记载,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伏羲氏教民结网捕鱼,神农氏教民制作耒耜耕作,后稷氏教民稼穑之术;而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百夷父……。这里,悉诸、大挠、神农等,无疑都是当时一代大师,只是在那时,还没有专门的学校,因此他们也不曾是专门的教师。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成为培养学生的专门人员,  相似文献   

5.
说“氏”     
《说文》:“氏,巴蜀名山岸胁之旁箸欲落(土隋)者,曰氏。氏崩,声闻数百里。象形,声。”意思是:氏字是巴蜀一带叫山岸边附箸的、样子象要堕落的岩块做氏。这样的“氏”一崩塌,响声传到数百里之外。 由“氏”的“旁附”引申“支系”,引申为“姓氏”的“氏”。当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母权向父权过渡时,女子嫁到男方,为了区别甲父系氏族和乙父系氏族,就产生了“氏”。“姓”,表示同出一始祖母;“氏”,是姓的支系。到氏族社会解体时,“氏”就演变成了古代贵族  相似文献   

6.
河洛上古历史文化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与考古的印证,我国在距今18000年前出现原始饲养业,相当古史记载的伏羲时代;在距今14000年前出现原始农业,相当神农时代;距今5000年前出现原始畜牧业,相当黄帝时代。伏羲氏、神农氏、少典氏、有娇氏、炎帝、黄帝都曾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河盆地留下遗迹。伏羲氏族主要活动于今渑池、新安、孟津、巩义至上街一带,并在此发明八卦、网、罗与动物饲养。神农氏族出于湖北厉山,其后继者迁居河洛,孟津之潜亭山即神农赫苏氏之都;有娇氏生活于平逢山即洛阳北邙山一带;少典氏世代居住在青要山及其周边地区。炎帝、黄帝俱诞生于河洛,并都曾活动于洛阳。炎帝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顶峰,黄帝推进原始畜牧业发展,并建密都于青要之山。文章主要依据为《山海经》。《山海经》的主体内容为伯益据自身实地考察,并在参阅少典氏世代相传有关山川、祭祀内容及祭典实践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古之学校的诞生 中国的教育是在原始社会诞生的,最初是渔猎和农耕等劳动技术的传授,传说中的“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伏羲氏教民结网捕鱼”“神农氏教民制耒耕作”,就是一种证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教育与生产劳动走向分离,成为一种专门的活动,需要在专门的场所进行,这就出现了学校.文字记载显示,约在公元前17世纪的夏代出现了学校,如《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也有文献说,“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这里的“校、序、庠”就是学校的名称.文物可以佐证的学校则出现在公元前12世纪的商代,甲骨文里记载了“庠、序、学、瞽宗”等这样一些学校名称,不同名称的学校,可能担负着不同的教育任务.  相似文献   

8.
按照当代历史学家的说法,姓是母系币族社会的图腾和族徽演变来的。当时,实行族外同辈婚,甲氏族的同辈众男子,嫁到乙氏族,成为乙氏族同辈众女子的共同丈夫,因而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每一母系氏族只知道自己的始祖母。人们探讨自身的来历,却又无法解释清楚,于是就把某一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人格化、神化,认为自己的祖先即始祖母是被这一神化了的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所感化而生。因此,这一神物将会永远保护自己。这一神物,就成了这一氏族共同崇拜的“图腾”,成为了甲氏族区别于乙氏族的“族徽”,成为了这一氏族的姓。也许夏氏族是以薏苡为图腾,商氏族是以燕卵为图腾,周氏族是以巨人脚迹为腾图。后人不了解这一历史真象,于是把它看成神话故事。又正因为这一现象出现在母系氏族社会,所以写成文字时,“姓”大多被后人加上“女”旁。《说文》说,神农姓“姜”,黄帝姓”姬”,黄帝之后百(鱼攸)姓“姞”,少昊氏姓“嬴”,藻朦姓“姚”,祝融之后姓“(女云)”,等等,全都从“女”。  相似文献   

9.
<正>一、探寻“氏”字起源,感受氏族文化1.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结合字源理解“氏”:从战国时期的文字看,“氏”像一根木杆,上面有样子怪诞的龙蛇状图腾,这是一个宗族的标志。“氏”字的本义是宗族的称号,这种称号在古时只有贵族才有,是宗族系统的符号,为姓的支系。古代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氏是标示家族血缘的符号。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与方法我国古代的姓氏源流问题,是历史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学科都涉及的重要内容。对此,学术界历来大都赞成“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秦代之后才有‘姓氏合一”’之说。就此观点诸如:1.(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曾概说:“三代之前,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今南方蛮此道犹存。古之诸侯诅辞多曰‘坠命亡氏,踣其国家’,以明亡氏则与夺爵失国同,可知其为贱也;……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其《氏族略序》又针对《史记》以“姬昌”称周文王,以“姬旦”称周公持异议,他认为“三代之时无此语也”,“姬”为周文王和周之姓是不对的,三代之时男子有氏而无姓。据此,郑樵上述所言的“三代之前”是指秦之前的夏、商、周三代,而“三代之后”即指秦代以后。这样可知,郑樵是持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先秦之后才有“姓氏合一”之说的。  相似文献   

11.
理解《诗经》中“二南”和“以雅以南”的关键,是明确其中“南”字(词)的确切含义。文章的结论是,“南”字本为“有南氏”族徽性质的符号,指代“有南氏”之氏族、部落或方国。“二南”,从地理上来说,乃指附属于“周公”的“南(国)”和附属于“召公”的“南(国)”;从作为《诗经》中二“国风”之名来说,则是指从附属于“周公”之“南国”和附属“召公”之“南国”采集而来的民歌(乐)。因为“南”族本是“夏”朝分封的分支,“南”地或“南国”本是“南”氏族、部落或方国的领地,作为音乐的“南”亦本是“夏”乐(“雅”乐)的一支,所以“南”(乐)就既是“夏”乐,也是“雅”乐(“南”既是“雅”乐又区别于“雅”乐)——“以雅以南”乃是既演奏夏人或周人的中央或官方的“雅”乐,也演奏同属于夏后氏姒姓的“有南氏”或“南国”的地方音乐。  相似文献   

12.
赵瑞红 《师道》2005,(8):27-28
(一)善用教科书,理清历史脉络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活用”教材,“用活”教材,而不是做教材的“奴隶”。在《原始农耕时代》一课的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在教科书中寻找半坡氏族部落和河姆渡氏族部落的生活和生产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先进的地方,学生认真阅读课、仔细分析后,结合他们的对比、想象,得出了很多实证:人类在不断进步。在《万千气象的社会生活风貌》教学中,让学生在课本里获取的“宋代人生活”的信息,结合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设计策划化一条街——“宋街”的营建,学生活学活用,教材是一种可用性很强的资源。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历史课堂教学多为“照本宣科式”或是“讲述故事型”,使课堂气氛沉闷、乏味。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还历史一个丰富多彩的本相呢?我们不妨与其他学科取长补短,采用他们灵活的教学模式来活跃历史课堂。本文试探讨之。  相似文献   

14.
古代,将居住在南方的人,泛称为“蛮族”。而南方各族中亦包括“黎族”人。据说有“九黎族”。所谓“九黎族”,就是当时有九个部落,都是“黎族”人。相传这九个比较大的部落,每一个部落里又有九个兄弟氏族,总共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组成。蚩尤就是“九黎族”的首领。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组成的“九黎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部落。他们比较早地进入中原地区,由于这个地区土地肥沃,非常适于种植和发展农业。所以,成为古代强大部落族之间互相争夺之地。古代,将居住在西方的人,泛称之为“戎族”。  相似文献   

15.
防风氏神活传说作为历史典籍记载的补充,对于夏朝前期的一段历史,其主要反映了以下几点:防风国的大致疆域;防风氏是一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防风氏是一位教民稼穑、助禹立法的文化英雄;防风氏是一位关心民瘼、普受爱戴的诸候;防风氏遭禹诛戳,反映了华夏族融合过程中争斗的激烈。  相似文献   

16.
人类最初的教育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当时的高等教育,此所谓伏羲氏“教民以猎”,①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②其实,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也是先有高职,而后有大学,福建船政学堂被认为是“我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③然而,我国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却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给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带来了结构性危机。那么,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归根到底仍是一个观念问题。 一、要走出政策性误区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已…  相似文献   

17.
论先秦时期福建地区的民族和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古属蛮、越族分布区,新石器时代就有土著越人在这里生息和劳动。夏、商、周时期闽越及徒入的氏族先民创造了较为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福建地区的诸多氏族部落又泛称“百越”,驺姓的“闽越王”仍处于部落联盟阶段,比较封闭。他们创造的先秦文化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13世纪末爆发的苏格兰独立战争结束了苏格兰与英格兰之间短暂的和平。对于边境氏族而言,战争使其生存环境和平等权益遭受破坏与侵犯,他们便以“掠夺”活动——即以抢劫、绑架和勒索为主的暴力方式相对抗。为了保障自身安全和谋取更丰厚的回报,边境氏族投身于军事统帅和地方领主麾下从事反抗英格兰的活动,通过军功换取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提升。因此,边境逐渐形成了以军事贵族为核、以边境氏族为辅的政治格局和治理体系。独立战争后,边境战乱并未平息,边境氏族依然凭借着军事贵族的庇护,通过不断发动对外“掠夺”扩张实力,“边境掠夺者”氏族由此兴起。  相似文献   

19.
什一税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会向居民征收的一种宗教捐税,税额为纳税人收获物的十分之一。什一税是西欧中世纪所有教民(当时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徒)承受的经常的、强制性的、沉重的赋税负担。欧洲教会向教民征收什一税根据是《圣经》。《旧约·利未纪》讲,犹太人的古代领袖摩西向臣民下令:“地上所有的,无论是地上的种子,是树上的果子,十分之一是耶和华的,是归给耶和华的。”由于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作用,古代在西亚、北非和欧洲的一些民族中,包括阿拉伯人,叙利亚人、犹太人、阿比西尼亚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腓尼基人、希腊人、马罗人等,都存在过按个人财产或收入的十分之一上缴国王或祭司的惯例。进入中世纪后,教会向教民十分抽一的税收制度,更是以法律的形式逐渐固定下来。例如作为科尔比寺院的经济章程《阿达拉得条例》,曾多次谈到有关什一税的征收问题。《条例》规定:“干草和苹果不是劳动的成果,而是上帝的恩惠,所以这些东西的十分之一应当无条件地交给教士”。在西欧中世纪,什一税的内容很多,贫富都交,范围很广,当时的什一税大致可分为:大什一税,包括谷物什一税和牲畜什一税(也叫“血什一税”);小什一税,包括蔬菜、水果和家禽什一税;还有现金收入也要缴纳什一税。所以,这种什一税实质上是一种教民必须向教会缴纳的土地税和所得税。  相似文献   

20.
一、历史有了人,就开始有了人类历史,人们为了维持和延续社会生活,要进行有关生产、生活经验的种种教育活动,这便需要历史教育。在原始社会里,氏族长老向成员讲述家谱、讴歌祖先英雄业绩、传授生产技术知识……其中,就包含着人类最早的历史教育。上古印度和希腊口传千年的史诗,曾在世界文明史的教育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