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一个孩子的性格都有很多面,不能只是简单的用好与坏来衡量,在“赏识教育中”,用爱与责任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我的教学理念和不懈追求。我在班级倡导语文课堂的“三一”文化,即比氛围、比学习、比进步,懂感恩。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学科,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这才是语文让孩子们受益终生的。  相似文献   

2.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它呼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一切有利于学习语文的时机,创设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来激活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快快乐乐学语文。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呢?一、将游戏活动引进课堂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如果教师将游戏活动引进课堂,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使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游戏的王国,那么我们的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来吸引孩子。如在学习生字时,我和他们玩…  相似文献   

3.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将这个基本理念融入我们的语文教学之中,其关键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而形成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和习惯,实现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念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有人曾将中国和美国的基础教育进行过比较。他们先从中国留学生的感受和对比中去了解美国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4.
正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课堂上我们经常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那么,在学生自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在此,笔者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自主性学习,是新课改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落实到语文教学与学习上,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  相似文献   

5.
郑梅仙 《小学生》2013,(3):76-76
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任务,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迎来新的春天?就是要求我们要树立新课程教学理念,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只有把握好每堂课的时间,才能使教学落到实处。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应该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积极倡导学生  相似文献   

6.
正在孩子们的心中,语文复习工作一直是单调枯燥的。如果把一学期的教学比喻成一个马拉松赛跑的话,复习阶段就是冲刺阶段,是选手最感疲惫但又不得不鼓足干劲去拼搏的过程,稍一放松就可能前功尽弃,如何让语文复习跳出单调枯燥的包围,让它重新恢复活力?在实践中,笔者尝试运用了如下方法。一、复习方法多变(一)沟通性复习复习过程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老师复习内容及方法的制定,应该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定。传统复习的老师按部就班讲解,已经不能  相似文献   

7.
丁琳 《海南教育》2008,(12):61-61
语文课所具备的学科特殊性使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学科.变得更为广延、宽泛。语文学习经验既在课堂上产生.又不囿于课堂:既由课程教材来限定、由教师教学去组织.又不止于教材和教学。由“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这一倡行理念引申开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新课程理念下创设“生活语文”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8处用上了“整体”一词,焦点集中在“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我们教师如果能将课标所倡导的“整体”理念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就会产生整体效应,对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与发展具有价值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所具备的学科特殊性使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学科.变得更为广延、宽泛。语文学习经验既在课堂上产生.又不囿于课堂:既由课程教材来限定、由教师教学去组织.又不止于教材和教学。由“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这一倡行理念引申开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新课程理念下创设“生活语文”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吴益花 《教师》2010,(2):52-52
我们现在一直提倡新课程要有新理念。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一些新的理念被不断应用于课堂教学。教学中的角色,教学中的方式,教学中的情境,也随之重新定位。特别是我们语文教学,不仅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还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1.
沙莉 《辅导员》2014,(15):54-55
<正>在孩子们的心中,语文复习工作一直是单调枯燥的。如果把一学期的教学比喻成一个马拉松赛跑的话,复习阶段就是冲刺阶段,是选手最感疲惫但又不得不鼓足干劲去拼搏的过程,稍一放松就可能前功尽弃,如何让语文复习跳出单调枯燥的包围,让它重新恢复活力?在实践中,笔者尝试运用了如下方法。一、复习方法多变(一)沟通性复习复习过程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老师复习内容及方法的制定,应该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定。传统复习的老师按部就班讲解,已经不能  相似文献   

12.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一观点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应试图构建一种能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理想课堂,  相似文献   

1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亦是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具体落实课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的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可忽视的偏差使语文教学的方向迷茫了。  相似文献   

14.
何谓"简单语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简单语文"就是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去做,也就是教学目标简约、教法简洁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和写.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崔峦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由此可见,"简单语文"从目标到环节,从方法到语言都不蔓不枝、干干净净,教学过程更有条理,以简驭繁、返璞归真.它要求我们:一要摒弃课堂上花里胡哨的东西,减省浮于表面的这模式那模式,要关注学生,实在地教学;二是操作简单,有了真实的读和写,也就有了知识积累、情感升华、人文熏陶等:三是"简单"不等同于"粗糙",更不是"简单化",它追求教学的高境界——真实、扎实、朴实.  相似文献   

15.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课改以来,广大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有的合作学习却只流于形式,把“合作”变成了“合坐”,很多任课教师是高兴而去,扫兴而归。教师满怀信心向着高效课堂进发,复习旧知识时有模有样,分层教学,注重差异,关注弱势群体,可是上着上着就背离了初衷,大部分学生都掉队了,整堂课又成了教师与优等生的阵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清楚知道,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到底需要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我想并不是说不用多媒体了,不要过多花哨的教学环节了,一支粉笔一本书就是简单。简单不等于随意和平庸,它是扎实的专业素养、厚重的知识积淀,是返璞归真,是教学机智,是大巧若拙。蜂采百花酿成蜜,厚积之后而薄发。我想这"简单"的背后应是老师的"不简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做到"不简单",我认为就是:多读书。  相似文献   

17.
<正>与传统教学相比,新课程力求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摆正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督促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沟通和交流互动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么在语文教学中践行新课程理念?怎么组织好一堂真正把学生放在眼里、装在心中的语文课?怎么才能把教师习惯性的"表演"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行  相似文献   

18.
在贯彻新课改理念的大形势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得到空前的体现。然而在令人欣喜的同时,很多教师心存困惑:是不是什么问题都要变成探究性的?一节课没有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不行?不用电脑制作课件就难以上好课吗?鉴于此,我认为贯彻新课改理念,关键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用心去体验语文,灵活运用语文,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一、使语文教学成为全人教育与和谐教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全人教育、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理念 “语文园地”是单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对所学的语文知识、技能进行系统的梳理、整合、巩固,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并向学生的生活扩展延伸。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园地”是其良好的载体。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已逐步被广大教师接受。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理念,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如何应用新的课程理念改革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我简单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