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与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研究发现: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主要有休闲娱乐类、景观建筑类、教育展示类、遗址遗迹类、古村镇类和工业遗存类6大类,其中休闲娱乐类数量最多,遗址遗迹类数量最少;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且分布不均衡;总体核密度分析呈现出以洛阳为中心的高密度区,不同类型的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密度呈现不同特征;地形、水系、历史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以及交通是影响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最后对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上海市作为研究区,选取741个民宿点,运用最邻近指数和核密度估计对上海市民宿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上海市民宿总体呈集聚态势分布,浦东新区民宿数量最多,且多呈集聚分布,尤其浦东新区中部呈现由高集聚向四周扩散分布的特征.中心城区边界交汇处、青浦区中部和崇明区西北部的民宿分布也较为集聚.上海市民宿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旅游资源分布、交通可达性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都对民宿空间布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遗址遗迹丰富,探讨省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网络关注度和旅游吸引力的动态耦合对推动名城文化赋能和旅游开发有重大意义。通过构建省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吸引力指标体系,借助加权TOPSIS法、重心耦合模型、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究2011—2020年31省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网络关注度和旅游吸引力的时空动态耦合协调关系和空间关联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省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网络关注度和旅游吸引力两大重心均位于河南省境内,二者的重心轨迹不一致,网络关注度重心的偏移速度快于旅游吸引力,“十二五”以来,二者重心渐趋集聚;2.十年间各省域耦合协调度表现为波动上升、保持稳定、缓慢下滑,高度协调及较高协调层级的省份主要分布于巴蜀文化区、齐鲁文化区、吴越文化区;3.研究期内二者耦合协调度呈显著空间邻近性,局部关联来看,沿海省份为高—高集聚区,西北内陆及西藏为低—低集聚区。  相似文献   

4.
防城港市作为广西沿海新兴的地级市,其所辖的港口、防城两区的城镇空间格局有其固有的特征,目前防城港市辖区的城镇化水平还处在城镇发展的极化阶段,其城镇空间格局呈现出较明显的东密西疏格局。且城镇发展的空间差异明显、边境城镇的实力脆弱等;影响城镇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自然资源条件、城镇发展的历史基础、人口的集聚及交通设施的牵引等;但防城港市辖区城镇发展动力较明显,主要表现为区位动力、港口动力、海洋资源动力及旅游资源动力等;在立足于防城港市辖区现有城镇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提出其未来城镇空间的发展趋势及发展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5.
基于第六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结合人口重心、不均衡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黄河流域人口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近10年来黄河流域人口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人口不均衡趋势加剧.人口分布东南高西北低,并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下游地级市形成人口密度高的高集聚区,上游位于高原和沙漠的地级市为人口密度低的低集聚区,随着时间推移,人口密度空间趋同趋势减弱.自然因素奠定人口分布基本格局,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变化具有较强的正向牵引作用,其次是居民收入水平,而产业结构对人口变化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研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32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旅游资源禀赋,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泰森多边形、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及地理联系率等方法,分析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规律,探究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乡村旅游重点村可分为产业村、景观村、文化村3个一级类型和9个二级类型;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国土空间布局上呈弱集聚态势,东南密西北疏,呈"三极多区"分布格局,其中产业村集聚程度最强,呈环形片区状分布,景观村和文化村分别呈"T"形和开口环状类"U"形格局分布;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受政策、经济、人口、居民点、地形、交通、景区、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重点村的影响因素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7.
以长江经济带130个地理单元为研究样本,综合采用空间分析、双变量关联检验模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方法,探究了2000-2018年长江经济带公路交通发达度与城市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并重点探查公路交通发达度对城市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公路交通发达度呈现"东高西低,局部集聚"和"多核心-边缘"式空间分布特征,其空间格局与地形起伏度、经济实力、人口分布等因素具有显著的空间重叠性;(2)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经济呈现"自东向西级差化递减"和"中心城市带动型"特征,其与城市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实力、交通优势度、信息化水平、人口密度等因素呈现空间耦合性;(3)城市旅游经济高值区对公路交通高发达地区具有显著的依附性,公路交通发达度对城市旅游经济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且具有较强的稳健性。旅游产业集聚、信息化水平和旅游资源禀赋对本地旅游经济的正向影响效应较大,旅游资源对周边城市旅游经济的间接效应为正,但不显著;由于空间竞争效应及地理距离衰减屏蔽效应的存在,本地旅游产业集聚将对周边地区旅游经济产生竞争效应。  相似文献   

8.
以百度指数所表征的旅游信息流为数据支撑,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长三角旅游信息流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015—020年,长三角地区间的旅游联系加强明显,位序保持稳定;(2)旅游流形成上海、杭州、合肥、南京4个稳定核心节点“,四核十一区,整体联动”的层级结构;(3)空间分布具有集聚特征,形成了沪—宁—合—苏—杭—甬子群(Ⅰ)、锡—徐—常—瓯子群(Ⅱ)、江浙联合子群(Ⅲ)、安徽子群(Ⅳ)4个凝聚子群;(4)长三角旅游信息流空间格局受旅游消费能力、出行便捷程度、信息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接待水平、地理距离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9.
《湘南学院学报》2020,(1):32-38
基于长沙市五星旅行社门店空间位置数据,通过核密度估计,Ripley’s K函数,最近邻指数,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长沙市五星旅行社的空间选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总体较为集中,主要沿交通道路向四周呈放射状扩散,并以各大商圈、交通枢纽为依托,向郊区逐渐扩散,形成多个集聚亚圈;2.波动提升期(2005—2019年)较低速发展期(1989—2004年)空间集聚程度高,集聚特征更为显著;3.长沙市五星旅行社门店空间选择偏好倾向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人口密度、三星以上酒店数量、人均消费支出、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  相似文献   

10.
三峡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显现出沿长江两岸显线状集聚化分布,沿江两岸的景点分布密度和资源禀赋特质由西向三峡地区递增,腹地旅游资源沿支流溪河集聚化分布以及区域性块状化和临城镇集聚化分布的特点。从三峡地区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的特征与自然条件的相互关系上来看,要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潜力,必须整合旅游资源生产力要素,实现资源要素配置最优化,构建“一线三点四区”的旅游生产力布局支撑框架,由点连线、由线拓面(区),由沿江向腹地拓展,从而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  相似文献   

11.
西安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文化旅游产业由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旅游产业共同构成,涵盖20余门类,在空间上形成六大集聚区。西安文化旅游产业集聚的突出特点是人文集聚和文化体验因素集聚。产业集聚的主要动因是缓慢的市场拉动力外加政府政策激励力和文化传承责任力,运营模式是文化+旅游+人居+商业,发展模式是一种文化经济模式。西安文化旅游产业集聚也存在着三大明显的缺点。因此,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必须在世界视野内准确定位,充分挖掘周秦汉唐的文化内涵,加快综合性文化旅游产业区的建设,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区域聚集,走好文化开发和旅游协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运用Excel和Arc GIS10.2空间分析工具对列入国家级和省级名录的364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究,结果发现: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结构类型上主要以技艺、舞蹈、戏剧等传统技艺为主;空间上呈现由早期的分散式团状集中向团带式非均衡扩散方向演化,其中团状主要分布在皖南的黄山地区,南北轴线式带状分布增长态势显著。影响其时空演变特征的因素既有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本底因素,也包括旅游开发程度、交通状况、历史文化等人文地理因素。  相似文献   

13.
《太原大学学报》2021,(3):55-64
通过百度地图API获取平遥古城342个餐饮类POI点的空间数据,对其分类研究发现中低档餐饮店和特色小吃店在其中占据主流地位。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总体态势、人均消费等级和经营类型三个方面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古城餐饮业呈"多核心—带状集聚""干道集聚、片区零星"的空间分布格局,各类型餐饮店的空间分布状态呈现较大差异,餐饮业分布特征主要受古城空间格局、景点区位、交通便捷性及集聚效应的影响。平遥古城餐饮业的空间集聚状态对景区一体化发展有不利影响,建议在发展规划中,通过培育具有吸引力的服务经济新增长点,形成核心集聚区向外疏散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4.
以甘肃省2018年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景区发展均衡比系数测度其发展空间差异化,并运用最近邻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估计等空间统计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和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A级旅游景区发展市州差异化明显,极具吸引力的高端景区较少,旅游景区提质增效还有巨大空间;A级旅游景区呈现出空间集聚分布,沿陇海线呈串珠式多核心分布形态,"一小时旅游经济圈"出行距离影响核心数量和核心辐射范围;旅游资源丰富的陇南市、甘南州尚未形成景区分布核心区,旅游资源优势未显现.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集聚发展是提高旅游要素效率、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基于此,选取2012—2019年中国96个大型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区位熵的研究方法系统考察文化集聚、旅游集聚与旅游经济发展的非线性关系、共轭驱动及空间外溢现象。结果表明:(1)文化集聚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具有明显的倒U型关系,旅游集聚可以调节这种倒U型。(2)就全样本城市而言,文化集聚和旅游集聚整体背离共轭状态;异质性分析表明省会城市文化集聚与旅游集聚保持着协同发展的共轭状态;非省会城市文化集聚和旅游集聚尚未对城市旅游经济增长形成协同发展的正向互动关系。(3)空间外溢中本地旅游经济受到文化集聚的长期影响,对邻近地区仅存在短期负向影响,而旅游集聚在长短期内均能发挥其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选取1999年-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收入的数据,通过Arcgis、Geoda计算莫兰指数,分析Lisa图、选择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溢出效应及其特点,进而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1999年-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2)对粤港澳大湾区2000年、2006年、2012年、2018年的数据进行局部空间分析,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溢出效应经历"显著集聚-不显著集聚"的演化; 3)选取宾馆住宿设施、科技创新、开放程度、文化资源、基础设施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宾馆住宿设施和开放程度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正向促进作用较大; 2006年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会对周围其他城市的旅游收入增长起到抑制作用; 2012年,城市宾馆住宿设施、基础设施的完善,会显著地带动其他城市旅游收入的增长;而城市开放程度、科技创新的提升,对其他城市旅游收入的增长起抑制作用; 2018年,城市开放程度的提升会对其他城市旅游收入的增长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和历年统计年鉴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等方法,揭示了2000—2018年期间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并对其驱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人口老龄化存在空间异质性,随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西低东高的格局逐渐变得不明显,空间集聚上,老龄化的高高值集聚有所增强,低低值集聚有所减弱;形成机制上,人口老龄化格局受人口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的作用,其中人口因素为主导因素,自然环境差异和社会环境发展不均衡等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与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对国内居民收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在区域间,国内旅游消费水平也呈现不同特点。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基本研究单元,利用2002年——2012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和旅游消费数据,采用面板数据研究方法和线性分析等方法,测算了居民收入的响应系数并进行空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规模不断上升,但是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差异显著,空间格局变化明显;同时,从整体来看,我国国内旅游消费发展的城镇居民收入响应强度与农村居民收入响应强度趋势相近;而且,居民收入响应强度水平空间分布呈随机状态,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观念、政府政策等因素是影响居民收入响应强度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带来的消费和投资效应能够有效扩大旅游消费需求,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基于2010-2019湖南省14个市州的城镇化率、旅游收入、旅游资源等相关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定量研究了城镇化水平对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如下:(1)湖南省旅游经济和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和集聚效应.如果忽视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将会高估其对本区域旅游经济的影响.(2)城镇化水平对旅游经济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如果城镇化水平每提升1%,将会直接带动本地区旅游经济提升1.631%,间接促进临近市州旅游经济增长0.548%.(3)在城镇化过程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服务设施、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对本地区旅游经济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同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可达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为理解湖南省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效应,深入挖掘其对旅游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桂滇黔地区是我国"十四五"乡村振兴主战场和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资源富集区。文章选取桂滇黔国家级与省(区)级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采用空间分析方法,揭示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以"文化空间"视角,探讨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文化空间演化。结果显示: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类型多样,以织染工艺类、传统饮食加工技艺类为主;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分布;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交界处、柳州市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交界处以及百色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主要集聚区,其他地区分布较为分散。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空间演化经历了初期介入、探索起步、自主成长、稳定发展等四个阶段,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空间在形态上表现为文化节点—文化丛—文化场—文化域面等基本空间形态的形成与演化;在主体意识上,表现为由文化迷茫—文化自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转变。最后,基于空间分布和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空间演化特征,提出文化资源空间分布差异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空间融合共生、文化空间保护主体多元协同系统性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