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我的新闻职业生涯中,先后有两次赴安吉县当驻站记者的经历,至今当驻站记者已有6年多了。我认为驻站记者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关健是如何扬长避短。优势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贴近基层;劣势是远离报社总部,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往往站得不高,视野不够开阔。如何把驻地新闻转化为全局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闻,需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和全局意识。要善于跳出驻地看全局我认为,要做一名合格的驻站记者,必  相似文献   

2.
沈春良 《视听界》2010,(1):101-102
驻地记者站是编辑部的前沿阵地;驻站记者是驻守在前沿阵地的“突击队员”。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驻站记者如何提升业务能力,保证广播“先声夺人”?笔者认为,应当先人一步、深入一层、厚积薄发,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开掘、延伸新闻资源。  相似文献   

3.
陈俊 《新闻窗》2007,(4):112-113
驻站记者在远离“大本营”的情况下,到站属所在地采访报道,一方面,他没有“大本营”记者的“超脱”,必须正确把握好一个“度”,处理好与驻地的关系;另一方面,他又不能等同于驻地媒体记者。完全依附于当地。同时,驻站记者又不能像“大本营”记者一样“归口”分工,不能根据自身特长、兴趣专门从事某一领域的采访报道,得做1个“多面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顾名思义,驻站记者就是上级新闻单位派驻各地的新闻采集者。对于其供职的传媒,他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对于其驻地而言,他是代表报社的“形象大使”,是地方宣传自己、树立形象的“第一责任人”。驻站记者担当着特殊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驻站记者长期驻扎在外,单兵作战,远离核心约束,远离集团关注。如此,很容易因“山高皇帝远”而流于泛泛,满足于“低标准”,报道满足于报社有限的“规定动作”,局限于当地党委政府要求的“被动采访”,其它工作更是得过且过,不推不动,甚至推都推不动。长此以往,就会消磨意志、失去斗志,成为可有…  相似文献   

5.
如何把驻地新闻转化为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闻,需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和全局意识,也考验着驻站记者的沟通协调能力。一名优秀的驻站记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扬长避短,避免出现"灯下黑"、业务水平下降、失去相对独立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驻站记者应该在培养新闻报道的宏观意洪和主动意识上多下工夫,只有“胸怀全局”,才能更好地“深人地方”。具体来说,党报是联系党委政府和厂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因此,党报记者应该在胸怀全局上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而驻站记者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更需要及时把握中央、省委的精神,才能对驻地党委政府的一举一动有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驻地方记者站及其记者,是新闻单位派驻在一个地方的代表,也是新闻业务上的野战军和突击队.怎样当好驻地记者,是每一个驻站记者必须用思想和行动来填写的答卷.笔者以为,变旁观者为参与者,既当记者又做工作,是当好驻地记者的必由之路.因为“既当记者又做工作”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而对于驻地方记者来说,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张培铁 《新闻前哨》2004,(10):38-38
驻地记者站,是编辑部的前沿阵地;驻站记者,是战斗在前沿阵地的士兵。 驻记者站是每个记者的“必修课”。我经过半年的驻站实践,初步领悟了“必修课”的含义,收获了在“前  相似文献   

9.
孔奇志 《新闻前哨》2007,(7):112-112
驻站记者,长期远离编辑部,在没有新闻配套服务和支持的境况中,独立完成新闻采写任务。这就要求驻站记者能在各方面锻炼自己,与时俱进,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对社会丑恶现象和党内腐败现象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其担负的舆论监督职责更重。 党报派驻各地的记者,与编辑部记者一样承担着舆论监督重任。驻站记者除了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外,还应拿起新闻批评的武器,对所驻地域那些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与现象,进行批评和揭露,以明辨是非、扶正祛邪。 与编辑部记者相比,驻站记者开展舆论监督遇到的阻力更大,更容易受到驻地的制约。驻地党政领导对待舆论监督的态度,直接影响着驻站记者开展舆论监督的行为以及舆论监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陈富强 《新闻窗》2005,(2):42-43
驻站记者,是指媒体常驻某地的新闻专业人员,其能力素质与媒体的政治、业务、纪律、作风建设紧密相联。驻站记者具有“双重角色”。一方面,编制在报社,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另一方面,长年驻外,许多工作的开展要依靠所驻地区,必须尊重当地党委和政府。因此,驻站记者在工作环境、采写方式、通联协调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驻站记者怎样才能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2.
县市报道一般由驻站记者完成,驻站记者在新闻战地的第一线,及时向编辑部传回各市县的报道. 驻站记者各据一方,他们对各县市有关情况了如指掌,但在长期的采访中,容易形成某种心理定势,只注意采访某一方面的新闻.  相似文献   

13.
都市报驻站记者孤身在驻地,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没有总部记者便捷,缺乏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是都市报驻站记者面临的一大困境。在一次驻站记者业务培训会议上,《大河报》副总编辑刘书志的话很精彩,他说,每天的报纸就是一桌大餐,记者提供什么样的"菜料",编辑部就能根据这些"萝卜、粉条或大肉"烹饪出什么样的菜肴,而这个"菜料"的挖掘,是每个驻站记者每天要面对的问题。培养优秀通讯员,建立起新闻线索库在都市报新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发  相似文献   

14.
驻站记者,是指媒体常驻某地的新闻专业人员,驻站记者具有“双重角色”:一方面,编制在报社,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另一方面,长  相似文献   

15.
所谓的驻地记者,是指媒体常驻某地的新闻专业人员。驻站记者具有"双重身份":人员由报社派出,由报社管理,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又常年派驻在基层,许多采访都要依靠当地的党委和政府支持和帮助,在工作环境、采写方式、通联协调等方面都与总部记者有较大不同。驻地记者应该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将新闻做"软"做"活",进而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实践证明,一名优秀的驻站记者,要具有"单兵作战"能力,能独立完成新闻采写任务,及时提供大量鲜活新闻。同时,还要快人一步、深入采访,利用平时积累的资料、掌握的情况,积极开掘、延伸新闻源,探求背后更多的新闻价值,达到报道效果的最大化。这也要求,驻站记者不仅要具备积极开拓创新型的思维方式,构建完善的信息源,还要具备较强的新闻实战能力。  相似文献   

16.
欧世金 《军事记者》2003,(12):56-57
四、驻站记者的采访采访是记者的首要职责,而且是重要的职责。驻站记者亦然,但驻站记者的采访与在报社大本营的记者(编辑)的采访有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点是驻报社大本营的记者一般采访都是“指令性”的,他们注重抓好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提问与观察、采访后的笔记整理等环节就行了,这是许多新闻教科书上讲过的内容。驻站记者的采访,“指令性”内容较少,大都靠自己“找饭吃”,因此,他们遇到的难处是“采访什么”。也就是说,驻站记者的采访,首先要找准采访的题目或线索。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向编辑部“要”。驻站记者写稿有…  相似文献   

17.
驻站记者也需要践行“三贴近”:深入实际,能开阔视野;深入生活,可置身于新闻“富矿”;深入群众,有利于抢占新闻的“制高点”。与群众交朋友,能“交”出新闻热点;听群众“倒苦水”,能“倒”出新闻焦点;请群众“出题目”,能“出”出新闻亮点。驻站记者只要坚持不懈地践行“三贴近”,准确地抓住新情况、新问题,手头就会握有写不尽的新闻热点、焦点和亮点,报道也就有了深度,有了厚度,有了分量。  相似文献   

18.
驻站记者身处新闻采访的最前线,担负着将驻地新闻及时采写出来的重要任务,是传媒单位的尖兵和前哨。作为一名前沿战士,要出色地完成报道任务,必须站在全局高度,写出符合报社要求的新闻,这就要  相似文献   

19.
杨杰 《新闻窗》2011,(5):34-35
作为一名驻站记者,工作性质有别于一般记者,常常需要独自一人(或少数几个人)应对复杂的局面、多种多样的采访任务,怎么样快速地融入驻地,与驻地形成和谐的互动关系?这就需要有更加强烈的角色意识,笔者作为贵州都市报黔南记者站一名记者,对怎样做好驻站记者,怎么样树立驻站记者的角色意识,浅显的谈一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不少媒体的驻站记者,都具有“守土意识”和“本站意识”,能够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是,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特别是在人手紧张的军队媒体的驻站记者,还必须具备跨区报道的本领。练就这种本领,需要驻站记者具有全局的眼光与思维、需要建立联系广泛的报道骨干网络,需要具有在陌生环境中捕捉新闻素材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