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交互艺术是现今艺术形态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为“交互体验”。数字媒体技术正在从创作思维、创作手段、用户体验等方面改变着艺术的表达形式。数字交互艺术将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相结合、基于观赏者角度创造出具有科技感和新奇体验的作品,提升了大众的审美主动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2.
高婧 《新闻传播》2023,(3):74-76
数字媒体艺术是信息技术发展下的必然产物,该艺术的出现为媒体行业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影视创作与媒体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影视创作带来了变革,且两者的融合应用也成为人们考量的重点内容。本文重点对数字媒体艺术与影视创作的融合进行分析探讨,以期能够提升影视创作的整体水平,推动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不断提高,同时也为更优秀的文化作品创作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公共艺术为人们提供多种业余生活方式,也同时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本文围绕数字媒体技术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目的是能够使人们增加多种交流和沟通方式,同时也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动态广告设计中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卉 《传媒》2015,(3):55-56
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是依赖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艺术,是一种可逆性的创作过程,且创作而成的作品均可复制.另外,它也可以和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有效融合,是一种融合度较高的艺术,被广泛应用于音乐、舞蹈、电脑动画及其他艺术形式中,为动态广告设计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动力,广受大众追捧.因此,在动态广告设计中,合理应用数字媒体艺术,能够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应.  相似文献   

5.
朱琳琳 《新闻战线》2022,(10):92-94
纪录片作为县级媒体提升“四力”的有力抓手之一,应继续秉持自有的艺术准则和文化价值,将创作的普遍规律与主旋律创作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坚持优质内容专业化生产,以互联网思维重建创作与传播体系,持续助力推动县媒纪录片高质量发展,为纪录片发展新格局的构建提供基层智慧。  相似文献   

6.
袁辉  张志平 《视听》2022,(2):3-5
全媒体传播环境正在深刻改变着艺术传播方式和观众的审美体验,这对广电媒体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广电媒体是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传播管理在保障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等方面意义重大.借鉴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管理经验,广电媒体的艺术传播管理要强化以"融合—用户—审美"为特...  相似文献   

7.
江津 《东南传播》2020,(1):100-101
我们生活在一个愈发依赖媒介的世界中。古老的直接经历和与环境的物理性耳动正逐渐被间接的经历和网络环境所取代。自媒体加速了中间世界的发展。自媒体的创作主体是自媒体创作中的灵魂与主导。主体文化身份和创作中主体性的探讨是触及自媒体主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创作主体在创作中所秉持的独立精神,成为自媒体间区别于彼此的重要体认,在其成长和演化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迷思。随着自媒体创作者在网络活动中的种种反思,他们不断提炼并越来越重视审美对象的选择、创作以及审美的感受、评价等。  相似文献   

8.
数字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传统文化视听创意节目取得了明显的突破,这类节目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提供的支持,在题材挖掘、创作观念、艺术表达、影像奇观制造、互联网传播及其衍生IP开发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探索,让古老的传统文化遗产在技术创新驱动下重新激活生命力,并以一种寓教于乐和赏心悦目的形式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9.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规划提出要“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这番建言对宣传文化界、对各类媒体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也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该如何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  相似文献   

10.
马晓璐 《传媒》2022,(23):101-102
<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当代文艺的发展过程中,这股新力量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文艺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迭代速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文艺作品的制作方面,以新媒体为代表的各类技术手段,也体现出其科技含量高、成本低、创作门槛低等各种优势,逐渐发挥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虚拟4D/5D视觉技术、自媒体创作技术、物联网下的音乐作品搭建和共享等,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文艺作品的发展,给这个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新艺术、新创作、新审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字技术和媒介环境日益丰富的时代,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国产手游开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江南百景图》运用数字复制技术对传统艺术的再现,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有效且良好的媒体运营模式借鉴。本文从《江南百景图》的艺术再现、叙事建构和二次创作三个方面来分析国产手游的民族性探索。  相似文献   

12.
正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作为专门档案,是文化艺术活动的真实记录,它反映了各个时期文化艺术工作的真实面貌并以其特有的属性和功能为文化艺术管理、创作、演出、交流、宣传、研究、教学等工作提供最直接的服务。它的历史性、见证性、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它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的作用,它是文化艺术研究与各项活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及重要依据。随着艺术档案工作的深入开展,艺术档案的参考凭证作用已被人们日渐认识。  相似文献   

13.
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和发展是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离不开的,是一种建立在数字科技与现代传媒相互结合的基础上的新兴的艺术形式,在发展伊始就表现出非凡的文化吸引力和艺术张力。本文首先了分析了数字媒体艺术及其文化内涵,其次对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构建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阐述,对如何实现文化价值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和发展是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离不开的,是一种建立在数字科技与现代传媒相互结合的基础上的新兴的艺术形式,在发展伊始就表现出非凡的文化吸引力和艺术张力.本文首先了分析了数字媒体艺术及其文化内涵,其次对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构建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阐述,对如何实现文化价值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5.
论数字媒体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数字媒体技术认识的偏差 数字媒体技术的到来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即数字媒体艺术,也叫新媒体艺术或多媒体艺术.它是艺术科学化和科学艺术化,是两者的互动和融合.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科学与艺术是分离的,传统文化重在务虚,钟情于宇宙本体之道.  相似文献   

16.
李红坦  周柯  窦芳 《出版广角》2018,(15):61-63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个年轻多元的艺术领域,为影视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艺术可能.在国产电视剧视觉艺术效果创意中,制作人员愈发重视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数字媒体艺术为电视剧视觉艺术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创作途径,视频包装的手法越来越丰富,创意也越来越新奇,在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视觉特效的同时,也为观众与电视剧的双向互动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交互艺术得到长足发展。以交互设计为创作主体的交互艺术,在外部交互设备不断更新的情况下其艺术形式、创作方式等都在不断改变。而穿戴式传感器的使用突破了交互艺术原本表演与装置感应空间之间的限制以取得更好的艺术表现。本文以穿戴式感应设备Myo腕带为案例,根据现场交互艺术的交互系统模式与交互行为特征,从交互信号规则与交互行为模式两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严娜  陈满儒 《今传媒》2014,(1):96-97
网络影评作为融媒体时代的新型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独特的文本制作团队、独特的文本传播媒介等特点,使网络影评从过去的单一创作媒介、单一制作团队以及单一的传播渠道脱离出来,创作出一系列文本形式丰富多彩的网络影评文本。本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介绍网络影评的概念;第二章介绍网络影评的三大特点,即便捷性、开放性与互动性;第三章分析中国网络影评的发展预期。  相似文献   

19.
中国戏曲艺术借助自媒体网络的传播优势,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近期出炉的《2022抖音直播数据报告》,真实反映出自媒体网络在促进戏曲艺术振兴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和无可替代的价值。戏曲艺术工作者在自媒体空间中,凭借个性鲜明的形象塑造和对戏曲文化丰富的解构视角,使公众感受到戏曲艺术博大精深的深厚底蕴。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媒体资源制作和直播互动等方式,可以使戏曲艺术工作者树立文化自信,在实践中探索戏曲艺术的传承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网络影评作为融媒体时代的新型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独特的文本制作团队、独特的文本传播媒介等特点,使网络影评从过去的单一创作媒介、单一制作团队以及单一的传播渠道脱离出来,创作出一系列文本形式丰富多彩的网络影评文本。本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介绍网络影评的概念;第二章介绍网络影评的三大特点,即便捷性、开放性与互动性;第三章分析中国网络影评的发展预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