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观”的源初观念是“见”和“示”,而“象”是它的结果和表达。老子的“玄览”观念消解了人的主观性,而庄子的“物化”观念使主体自我退隐,并达到“道通为一”的境界,从而使“以物观物”成为可能。“以物观物”是物的自我涌现,是一种无我的境域。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道家哲学博大精深,包涵着诸多哲学命题,如宇宙万物生成的天道观,认知自然、社会的知行观,看待生命、死亡的生死观等等。其中"齐物观"最能反映庄子对世界的认知态度,是庄子哲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哲学命题。本文深入细致地探讨了庄子"齐物观"的精神实质,认为庄子的"齐物观"在本质论上应划归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在矛盾论上抹杀了客观事物的矛盾存在,属于虚无主义的范畴;在认识论上只强调矛盾现象中相对的一面,否认绝对的一面,属于相对主义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一、"托物寓意"类作文的命题形式"托物寓意"类作文就其写作样式来说,要求能运用多种手法,准确、生动地说明、描写事物,并能从具体事物的某种自然属性或特点上生发想象和联想,力求表达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托物寓意"类作文试题的命制方式和其他类型的作文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一般也都是命题、半命题或话题作文。从题目本身来说,一般有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4.
“心外无物”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重要命题。在阳明那里,“心”即“良知”,一种绝对的生成的道德自觉准则。与此“心”相应,“意”非意识,而是“良知”之“致”,进而“物”则为“良知”所直贯而来的具体的道德性行为。所以,“心外无物”展示的是:具体的道德性行为离不开主体的“良知”。阳明、儒家通过具体的道德性行为把“他者”纳入到主体的“良知”中来。这是一种道德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的对立面是“以物为本”。“物”是一个哲学范畴,“物质”的概念不能取代它。物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这是产生物本主义的客观根据。近代物本主义有经济物本主义和技术物本主义两种基本形态,都会导致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日两国古典艺术理论的优秀结晶,"物感"与"物哀"本身各有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分别以中国的南北朝和日本的平安时期为重要转折点,"物感"和"物哀"理论在走向成熟的同时,其本身所包含的主客体关系也经历了一个变化。巧合的是,"物感"与"物哀"所蕴含着的这种主客体关系,也因各自的这次转折而彰显出其隐含的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7.
勿”、“物”二字的本义,众说纷纭。窃以为“勿”的本义即“以犁起土”。由此引申出“土色、相土色,色、杂色,杂色帛,旗帜”等意义。“勿”为“犁田”.“物”即“犁田的牛”;之后“物”才产生了“杂色牛”这一意义。“勿”与“物”之间有假借或混用现象。  相似文献   

8.
若p、q表示命题,把“p或q”、“p且q”、“非p”形式的命题分别简称为“或”命题、“且”命题、“非”命题.要正确理解“或”、“且”、“非”的含义,只有掌握这三种复合命题的判定与构造.下面就此谈谈看法,仅供参考.1含有“或”、“且”、“非”命题的判定 含有“或”、“且”、“非”词语的命题并非都是复合命题.如: (1)实数的平方是正数或零. (2)若X>1或X<-1,则X>0. (3)X2-X-6的解是X>-2且X<3.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等四边形. (5)非本实数的零次幂等于1. (…  相似文献   

9.
朱熹的“感物道情”是对传统美学理论的两大源头——“交感”理论和“言志”理论的继承与整合,而这一整合已逻辑地走向了“兴”,因此,朱熹的“感物道情”可以归结为一个“兴”字或一个“感”字。如果说“感物道情”与“交感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考察“感物”方面的话,那么“感物道情”与“诗言志”之关系则突出了朱熹对“情”之合理性的关切。“感物道情”与“诗言志”之关系反映了“感物道情”对“诗言志”理论的改造与深化。  相似文献   

10.
正抒情散文大体上有两种形式。一是以物写人,借物言志。例如高尔基的《海燕》、郭沫若的《石榴》。这类作品往往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看似状物,实则写人,化抽象为具体,变直白为委婉,以含蓄代明说,使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更加耐人寻味。近几年适合写借物抒情文章的中考命题渐见其多,例如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西游记》的结构模式,这主要表现为“天人同构”观念支配下“尚三”思想所导致的三复情节、三极建构和圆形框架。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天人合一天人知识”学说——数学哲学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研究、挖掘国学精萃“天人合一”学说的内涵,运用“类比一相等性原理”导出“天人知识”学说(N+H=K),提出与N+H=K公式密切相关的“知识—非知识”和“科学—非科学”的新划界标准。从本体论角度、以具体的新事例证明“天人合一天人知识”认知理论体系与现代数学基础理论之间必然的密切关系。得出“天人合一天人知识”学说是人类所有知识与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数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13.
文化源于人类对严酷生存环境的挑战的回应,文化是人类面临生存威胁和压迫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文化生成和演进的过程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哲学问题,即如何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协调,反对天人关系割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最根本的观念,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4.
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模式形成深厚的文化意蕴,产生整体观、天人合一、天人和谐、对异文化的兼容并蓄等价值观,形成对当代世界带有普遍意义的统一多元、和谐共处、仁爱宽容与平等互利等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5.
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政治现实,当时的思想家开始重新反思“天人合一”的政治合法性问题。老子在反思的基础上,以自然之“道”取代传统之“天”,提出了“天人合道”的政治思维方式,并由此推出“道法自然”的政治合法性的形上依据,以及无为而治的人类社会的政治模式。老子由此开创了以“道”论治的先河。相对于儒家的以“仁”论治,法家的以“法”论治,老子的以“道”论治具有更大的原创性、批判性、包容性、适应性和智慧性,对中国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的《怀念狼》第一次真正把对商州的文化反思上升对整个人类生存命运的忧患和预警,其中发散的环境伦理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想,赋予小说极高的思想价值。小说在显在的“寻找”主题层面上,“怀念狼”就是“怀念英雄”和“怀念勃发的生命”,在潜在的生态主题层面上,“怀念狼”就是“怀念世界的平衡”和呼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想。  相似文献   

17.
身经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迷惘岁月的戈尔丁,在其寓言式的经典巨著《蝇王》中,描述了一群受过文明教育的儿童,一旦摆脱了道德、法律的束缚,便肆无忌惮,相互倾轧、残杀,演出了一幕幕嗜血大战。戈尔丁在书中表达了“人性本恶”的基本观点,作者对人类的看法虽然不符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但其把批判社会的矛头指向人类自身,促使人类自省,则显得更理性、更冷静也更有力。  相似文献   

18.
环境哲学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它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基础上,以全新的眼光来解释世界,把“自然-人-社会”看作是一个辨证发展的整体,提出了关于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新认知,“自然权利”本质上是人的环境权利,人具有积极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责任。环境哲学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它要求人们从机械世界观转变为生态世界观,从人类个体主义转变为生态整体主义,从片面发展走向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变形记》和《促织》,两部作品中都蕴含着作者设计的怪诞而荒谬的故事情节———"人变虫"。卡夫卡和蒲松林,两个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伟大作家,在构思上竟会有如此相类似的契合点,作者在表现对社会和现实强烈的控诉之外,还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着的深刻的社会现实:人的异化。而同时,异化后的"人"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人之间的冷漠,值得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中,人与外在世界的对抗常常表现为强与弱两种方式.海明威与卡夫卡在文学中作出的选择,恰好以某种极端的方式,成为这两极方式的象征性代表:海明威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形象,面对世界表现了一种打不败的优雅姿态;卡夫卡描写了一系列弱者境况,面对世界呈现出无奈的态度.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表达了现代人类涉足其中的那个世界的不可理喻和荒诞性,并分别在文化的断裂地带完成了一次自我追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