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范围内"慕课"来袭,中小学应该从中学习什么,怎么学?本文立足于本土文化,以批判借鉴和创新的视角,重点阐述慕课的多维教育价值和功能,为推动我国中小学形成正确的慕课学习观、掌握合理的学习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慕课热"是近两年教育领域出现的新现象。缘何出现"慕课热"、如何认识"慕课热"、何以应对"慕课热"?"慕课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理性看待,跟踪研究,加强教育信息技术基础建设,并应充分利用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满足社会教育需求。  相似文献   

3.
进入2013年,"慕课热"已经显示出降温的迹象。人们对慕课的抗拒和怀疑恰恰体现了慕课对人际关系、大学教育和社会的革命性影响。虽然如此,慕课只是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自然延伸而已,即对于教育工具化、知识商品化、大学的角色和功能及其开放性的新认识。慕课不大可能彻底取代传统大学,反而会与大学合作,但在此过程中也将改造大学。  相似文献   

4.
慕课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网络大型公开课程,在开发方面不断推新,丰富内容。自2013年开始,中国慕课大学生参与人数呈喷井式上升。但实际上,现阶段慕课的通过率与使用率都极低,慕课已经失去了部分教育的功能。在对大学生及其使用频率较高的慕课网站进行整体测评后,本文发现大学生存在自主学习能力低的问题,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落脚于大学生自主能力的构建以及慕课平台构建两方面,分别提出学生独立的课前引入、平台个性化服务的方法。吸引、牵制学生参加慕课,刚柔并济,双方向地引导大学生慕课的自主学习,进而给予慕课教学成果以坚实基础,提升大学生慕课的实际效率与收益。  相似文献   

5.
慕课的兴起使无数在线学习者受益。通过在线开放课程的深度学习体验,慕课学习者究竟学到了什么。慕课建设者是否非常清楚“什么值得教”,以及“如何教才能让学习者获益最大”。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通过对中国大学MOOC平台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心理学与生活”中500多条学习者评论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教师优质讲授、课程内容吸引力、学习方式便捷、学习成果认证保证等方面促进了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提升;学习者在增长心理学知识、增强生活体验、提高反思能力、学习知识发生迁移和解决新问题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6.
微话教育     
<正>@中国教育报:"慕课"(MOOCs)来袭,你准备好了吗?一组图片帮你看懂"慕课"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慕课"到底是什么东东,有哪些优势和特点,未来它将对教育产生哪些革命性的影响呢?一起来看图吧!  相似文献   

7.
慕课风暴席卷全球,如地震海啸般从高等教育狂飙到基础教育。慕课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冲击,引发了各种讨论,有支持的,有反对的,也有观望的,甚至诟病的。慕课能否助推素质教育、教育均衡、教育公平?慕课能否深化课程改革?慕课能否翻转中学课堂?慕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实现个性化教学?慕课是否颠覆了现有的教育教学方式?慕课是帮助了学生学习还是加重了课业负担?……慕课风靡,势不可挡。慕课这一发展中的新生事物,我们不能期望它解决基础教育的所有问题,而应以平常心看待,理性应对。慕课来袭,你准备好了吗?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慕课学习资源的研究是当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领域,虚拟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代表了慕课视域下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新趋势。但是,当前慕课研究取得很大突破的主要是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而课程资源专家和教学专家对于慕课的研究还不到位,甚至是缺位。如果单从技术层面去思考慕课,可以拓宽课堂的广度,但却不能轻松地拓展学科有效教学的深度。因而,慕课视域下学习资源的有效构建、促进有效教学的路径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一、慕课视域下学习资源环境的特征慕课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  相似文献   

9.
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又称为慕课,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它的出现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极大挑战。那么,什么是慕课?慕课和微课有什么样的联系?慕课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机遇及挑战?本文对以上问题逐一探究。  相似文献   

10.
"慕课"来了,但是很多问题的答案还不清晰。究竟什么是"慕课",为什么要做"慕课","慕课"有没有成功的示范田,如何评价"翻转课堂",传统的课堂怎么办,这些问题都必须认真思考和科学分析,这样才能保证把"慕课"做得明明白白,做得顺顺当当。  相似文献   

11.
慕课正在成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综合分析一百多种现有的关于慕课和开放远程学习的近期文献,得出关于慕课的五个基本结论。第一,关于慕课的观点冲突分化了教育机构;第二,很多教育工作者不赞同慕课的价值;第三,慕课的破坏性及其对高等教育模式存在潜在威胁;第四,关于慕课学习体验的报导是积极的;第五,慕课正在成熟——集中于其商业和资格认证问题。慕课并不会立刻威胁到传统大学的生存,但是慕课通过引入一套新的设计,正在改变着教育景观。  相似文献   

12.
从2012年开始,慕课给教育带来了海啸一般的冲击。本文首先阐述了国际慕课发展的四大新趋势,然后简述了中国慕课发展的现实与走势,最后论述了慕课带给中国高等教育的模式转变必然是:以混合式学习模式为依托开展有效教学;高校部分课程实现慕课学分转换;慕课职业教育与培训让更多的中国人受益。  相似文献   

13.
田娜  孙静 《教育技术导刊》2019,18(4):196-201
随着慕课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完善,慕课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众多高校以慕课形式开展教学并把学习成绩记为学分。为了更加深入、具体探究以慕课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中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以慕课成绩为依据将学习者进行分组,再采用IBM SPSS21.0和ROST Content Mining System分析不同组学习者行为日志数据与讨论文本。结果显示,登陆学习界面次数和交互话题数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0.7450,视频观看时长、作业成绩和任务完成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14、0.428和0.139。由此可见,在以慕课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提高对学习者登陆次数、交互和作业成绩等方面的关注,更注重学习者过程性评价,以提高慕课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4.
论“慕课”本质、内涵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开放运动的流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开始兴起,并逐渐引起教育界学者从不同角度去探索和思考。为了更明确理解"慕课"是什么、能做什么、改变了什么、产生了哪些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从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中追问"慕课"的存在,从其发展过程中探寻"慕课"的本质,重点探讨了"慕课"的本质就是在线教育,其核心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四要素。在此基础上,从"四因说"视角阐述"慕课"形成的原因以及从技术负荷教育的预测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调节机制的"四机制"系统论述"慕课"的价值问题,从而深入地探讨了"慕课"对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面对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需要,慕课成为众多学习者选择的自主学习平台。通过对全民终身学习与慕课的相关性分析,可发现慕课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体现为服务目标的适切性、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和服务资源的丰富性。不过,慕课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学习成效的提升、可持续商业模式的选择、跨文化问题的解决,以及数字鸿沟的消弭。为了更好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针对慕课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完善慕课学习管理机制;提升慕课的公共服务属性;推进慕课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并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6.
根据慕课(MOOC)的定义,进而探明其含义。随后,文章探析慕课热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最后,鉴于慕课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领域引发的轩然大波,文章结合语言教学的特点和慕课的本质引导人们回归理性,在"嫁接"与"替代"之间做出抉择,并提出"传统教学为主,慕课教学为辅"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慕课开展从热追到质疑,暴露出当前在线教育生态系统不成熟、慕课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很多高校教师开展慕课的行动意向也值得重新审视。本文以高校教师开展慕课的行动意向为切入点,对TAM3模型进行适用性改进,从工作绩效、在线教学经验、外部支持、外部影响和信息技术水平五个因素出发对高校教师的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必用性感知进行分析,并针对三种感知的强化提出了激励慕课团队、开展慕课技术培训与完善慕课信息化建设三种组合策略作为激发并强化高校教师慕课开展行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一场来自国外的“慕课”席卷全球,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新浪潮。然而,在慕课平台使用过程中,也渐渐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对慕课使用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就现有慕课中存在的语言不通、视频下载和存储受制约以及完成率低的问题探究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促进慕课更好、更快、更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慕课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教学的必然趋势。通过《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的慕课学习,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的成绩显著提升。主要研究了该课程的慕课制作内容,慕课发布的软件以及慕课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20.
田丰 《考试周刊》2015,(12):168
"慕课"平台的出现,使得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那么,对高中生来说,"慕课"平台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呢?在高中教学中,老师如何利用"慕课"与现实课堂相结合,发挥"慕课"的优势,弥补现实课堂的不足呢?本文就"慕课"对高中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