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中国小说理论史上,叶昼一直被看作是小说评点的启蒙李贽与小说评点的集大成金叹之间的必不可少的过渡,理论界并因此把他的理论进行深化梳理,以佐证他的地位,但事实上,叶昼的批评理论与李贽、金圣叹在本质上存在区别,从叶昼现存在主要批评材料《水浒传》评点来看,他对中国古典小说的道德批语缺乏明确的道德体系的支撑,显得含混矛盾,审美批评也带有很强的市俗市、民间化色彩,从而体现出鲜明的通俗品格。  相似文献   

2.
李贽是明清时代小说理论的开创者,金圣叹则是明清时代小说理论的集成者。20世纪以来,学者们关于李贽小说理论的研究,集中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水浒》李贽评本的真伪问题;二是李贽的发愤著书说;三是李贽的小说本体观、功用观;四是李贽的小说创作观、批评观。纵观20世纪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大致可分为初步成熟期(即世纪初到七十年代为前期)、辉煌成就期(即七十年代到世纪末为后期),并在20世纪初、中、末形成三次讨论高潮。描述李贽、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情况,会给今天的小说创作、小说理论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脂批的分析发现,脂砚斋对小说创作“真实性“的认识,既没有完全接受了叶昼、金圣叹等人的学说,也没有完全摈弃毛宗岗的观点,而是建立在对以上各种理论选择与扬弃的基础之上,从中既可以窥到叶昼、金圣叹、张竹坡的迹象,又不难发现毛氏父子的踪影.可以说脂砚斋是明清两代小说“真实性“理论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4.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真伪及评点的进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论者认为李贽评点《三国演义》乃叶昼之伪托。此说不可靠。综观评点全书的基本思想、对人物的评价及语言特色等,均与李贽的一贯思想、见解、文风相一致。评点中,深刻反映了李贽的平等思想、民本思想和对封建假道学的严厉批判。  相似文献   

5.
陶陶 《培训与研究》2007,24(3):1-6,17
小说典型理论在明清时代经过了从朦胧走向明晰而至成熟的一个发展轨迹。从李贽提出了典型的共性与个性的“同而不同处有辨”的思想,到叶昼提出典型的多层心理分析,到金圣叹揭示的典型之“同中之异”,到毛宗岗的典型和类型的区分,到张竹坡典型的“犯而不犯”、“尚有典型”的理论思维,终至成熟。而后,脂砚斋对典型的二重性作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因此,中国的典型理论形成了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美学思想和学理渊源。  相似文献   

6.
在李贽的文艺思想中,“童心”说是基础和核心。他所谓的“童心”其实就是人的自然本性,童心说的理论基础乃是人的自然本性论。在李贽的文艺思想中,其美学内涵主要表现在尚真实、反虚假,重情性、轻礼义,倡变化、反复古,贵天成、贱人为等几个方面。而这些表现又都是人之童心即自然本性的表现。因此李贽文艺思想的基本美学内涵,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肯定。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是在我国伟大的农民战争中诞生的一部文学作品。自元末明初《水浒传》问世,如何评价这部作品,在地主阶级内部就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个学派的观点。李贽和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上的对立,反映了晚明文艺批评战线的儒法斗争。李贽站在进步的法家立场上,坚持革新的文学路线,热情地赞颂农民起义,肯定这个文学上的新生事物;金圣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金圣叹小说“文法”论的文学意义:集中在金圣叹小说“文法”论中的矛盾,是古代文学传统同近代文学精神之间冲突与交融的反映.这正是金圣叹小说“文法”论的文学意义所在;金圣叹所总结的具体的“文法”的文学意义.就在于他开创了一个明清小说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批评的新阶段;金圣叹小说“文法”论中的小说语言艺术批评代表了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形成了颇有见地的小说语言艺术论;因此,其深刻的文学意义不应低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李贽、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出发,综观李贽、金圣叹的妇女观,既积淀着封建伦理道德的糟粕,也有资产阶级人性自由、平等、解放思想的萌芽,贯穿着情与理的矛盾与抗争,也正因此构成了其妇女观的二重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本期,我们刊登了五篇李贽文章注释。这是从《李贽文选注》(初稿)中选出来的。《李贽文选注》是由中文系和八个单位的工农兵代表共同承担的任务。目前已注出初稿,本刊在下期将继续选登他们的注释稿。李贽是明代尊法反儒的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在他战斗的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战斗性著作。这里所刊登的五篇,都是李贽的名篇。《答耿中丞》、《赞刘谐》和《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是李贽的讨孔檄文;《李中丞奏议序》则是李贽颂扬法家代表人物的赞美诗;至于《夫妇论》,应该说是李贽的一篇重要的哲学论文。在这篇论文中,李贽以朴素唯物论的观点,对反动儒学代表人物二程、朱熹等提出的“理能生气”,“理在气先”,精神产生物质的反动观点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为了把《李贽文选注》搞得更好,希望读者对这里刊登的注释稿,提出批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今所存见的明刊本"李贽批评本"《西游记》,为无锡文人叶昼托名作伪的产物。卷首所附《西游记题辞》的作者"幔亭过客",为吴县人袁于令,生于公元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卒于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词曲家与小说家。叶昼托李贽之名所批评的《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前后,其所用底本,为唐光禄刻印于金陵世德堂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其批评主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西游记》宗旨的揭示,二即借批评以抒发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三为对《西游记》艺术的称道,四是对佛道思想的宣扬。其中,又以一、二为其批评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2.
李治幼年在元氏县学读书,经历了金末元初改朝换代的社会动荡,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晚年隐居元氏封龙山,聚徒讲学,重建了封龙山书院,继承和保护了中原文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李贽的<童心说>是一篇不指名的"明真揭假"而带有论战性的理论文章,是为回答耿定向"以妄乱真"的指责而写的.其写作时间,据耿定向<与周柳塘>第十八书"顷有诗讽耳顺"一语以及杨起元<柳师中秋寿诞>诗中"重来花甲倍寻常"一句,可以推定为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5年)丙戌八月中秋之前.  相似文献   

14.
金末元初著名学者李治一生著述颇丰,在文学上有巨大成就,但流传下来的甚少。从有限的资料中初步探讨了他在诗词创作、散文、文学批评等方面的成就,作为进一步研究李治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抗战期间,周作人附逆之后对上海沦陷时期的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周作人一向的上海厌恶症与他在此时上海文学界中所获得的尊崇地位形成奇妙反差。周作人与《古今》、《风雨谈》等期刊之间的互动表明了他的潜在心理:在畏惧民族道德审判的精神状态中用高雅装点自己,寻找同路人以排遣罪恶感与寂寞感。就文学创作实绩而言,周作人与周黎庵、文载道等上海青年文人的文学交谊不仅让《古今》变成了周氏散文大本营,还促成了上海沦陷时期的散文热。  相似文献   

16.
李治李冶辨     
元代著名学者李治的名字是“治”还是“冶”,历来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原名为“治”,后因种种原因,又名为“冶”。  相似文献   

17.
“郑伯克段于鄢”地理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伯克段于鄢”究竟是怎样的一桩历史公案?受公羊传统的影响,郑庄公处心积虑谋杀弟弟,几乎成了普遍接受的看法。然而,历史事实究竟如何呢?从地理的角度考察当时的政治形势,或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庄公即位后,母亲武姜要他把制封给弟弟共叔段。制与虎牢,统言可视为一地,分言则为相邻两城,据险共同构成郑国与周王室的交通要塞。考虑制的重要战略地位,郑庄公拒绝了,但把京封给了共叔段。京虽大城,却非险要,且受制于包括制和国都在内的三座重要城市。共叔段倚仗武姜的支持和京的强大,先收边邑,后北据廪延,南控鄢地,意图夹击郑都。经过二十多年的扩张,控制了便于与卫国联络的黄河渡口延津,以及南部重镇鄢地,几乎占有郑国一半的领土,与庄公势成水火,给郑国公室造成严重威胁。庄公凭借地理优势和民的支持,打败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往卫国,途经庄公控制区域,未遇阻拦。这说明,庄公无意杀弟,所谓杀弟之说实为臆断。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的《别智玄法师》是其晚年一首重要作品,但此诗写作的具体时间一直没有确定,对此诗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存在不少误解。根据佛教典籍及相关史料考证,智玄就是唐代法师知玄,李商隐与知玄有过密切的交往,此诗是李临终前夕写给知玄的诀别诗,也是他的绝部分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