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看了《〈枫桥夜泊〉诗句新解》,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新解说:早年间,古运河支流由西北至东南,流经寒山寺前。河上有两座拱桥,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叫枫桥。寺西面300米处,还有座“乌啼桥”。据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月落乌啼”说的是月亮向乌啼桥那个方向落下去了。“愁眠”也另有解释。运河两岸,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有两座山,一座叫狮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渔船停泊在枫、江两桥下过夜,正好遥望愁眠山。“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有着落了。这个新解虽然也能解释得通,但却不能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以下简称《质疑》),即对《枫桥夜泊》一诗所谓的新解,提出疑问,列举理由,逐一反驳,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篇典型的驳论。下面我们就这篇章的写作特色、驳论技巧以及由这篇章引发的关于学鉴赏教材如何解读等方面的思考,做了一番对话。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的] 1.了解文章依次质疑了哪些有关《枫桥夜泊》的“新解”。 2体会反驳“新解”的方法及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认识敢于质疑、探究学习的可贵意义。  相似文献   

4.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来自一线的老师读出了自己的“新解”和“质疑”,体现了课文阅读的差异性和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化。它或许向我们提示了一个信息:师生正在从教材的忠实传承者走向教材的叩问者和再创者。这,将是语文学习的深层突破和崭新境界。期望广大师生积极展开与教材的“对话”,本栏目就是为你创设一个“对话”的平台。来吧,朋友,在这里,你和你的锵锵之音是独一的,但不是孤独的。特约王持人:黄伟  相似文献   

5.
《枫桥夜泊》中“寒山寺”一词,笔者见到的解释有如下几种:一是“距苏州城西十里的一座寺院,离枫桥约一里,因唐初一个叫寒山的和尚在这里住过而得名”(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马茂元等编写的《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王启兴等编写的《千家诗新注》(湖北人民出版社)都持这种观点。二是“在吴县西十里旧枫桥妙利普明塔院”(宋代《吴郡志》)。还有一种解释是“姑苏城外,临近松江的一座‘荒寒之山寺’,一座‘寒山’上之寺,盖虚指而非实指”(曹震《〈枫桥夜泊〉新考》,1997年623号《文汇读者周报》)。  相似文献   

6.
(一)《枫桥夜泊》传古今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脍炙人口:“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深秋冷落的自然景色和寂寞萧条的地理环境相互映衬,渲染了作者旅途的孤苦愁情,读之令人荡气回肠,掩卷长叹,发思古之幽情。千余年来,《枫桥夜泊》诗伴随着寒山寺里的夜半钟声一直引起人们的深切怀念。宋人孙觌有“倚枕犹闻半夜钟”句,南宋岳飞过苏州寒  相似文献   

7.
一、提出疑问读了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诗句时,我们不由得产生一个疑问:诗人说“霜满天”,那么霜是从天而降的吗?  相似文献   

8.
寒山寺,是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古老的寺院。苏州,过去称姑苏。唐朝诗人张继,当年在姑苏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枫桥夜泊》。诗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乌,据许慎《说文解字》日:是乌鸦。此处应泛指鸟)正是由于这首情景隽永的诗篇广为流传,把不起眼儿的桥、不起眼儿的寺、不起眼儿的船、不起眼儿的水提携的名声大振,举国皆知。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戏说乾隆》里的“乾隆皇帝”还站在枫桥上对这首七言绝句  相似文献   

9.
一、“对号入座”古诗因受平仄格律的限制,诗中字的位置常有颠倒,这对小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来说是个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给字编号的“对号入座法”来解诗句,学生弄清了诗句中字词的顺序就较容易理解诗句的意思。如《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编号为“月落①乌啼②霜⑤满④天③”。这样,学  相似文献   

10.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文的第4段,因为用词的问题,某些字句容易引起误解。还发现该段“第三”处若从远近大小的角度来质疑效果会更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并大胆地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可喜的是被激励起来的学生又对我的观点进行了质疑,进而修改、完善。这让我认识到:学生的创新潜力是超出我们的想像的。  相似文献   

11.
张平 《学语文》2005,(6):40-40
最近在浙江省某中学主办的刊物上看到一篇关于《枫桥夜泊》的赏析文章,作者把“月落乌啼”中的“乌”解释成为方言中所俗称的“水老乌”(即鸬鹊).而且还举了杜甫羹州所作的“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戏作徘谐体谴闷二首》之一)为证。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12.
“质疑”的“质”,意思是询问,质问,“质疑”就是提出疑问。这里所谓“质疑”,是表示怀疑,其实是反驳的一种委婉说法。读这篇文章,除正确理解《枫桥夜泊》的诗情诗意之外,要着重学习怎样反驳,要揣摩怎样才能驳得人家哑口无言,怎样才能赢得读者的认同。关于“新解”的好几个说法,作者一一加以批驳。文章的开头结尾也写得很妙。一是欲抑先扬的开头。说“初听觉得很新鲜”,甚至“对自己过去望文生义的理解感到惭愧”,“然而”一转,提出了一连串疑问。疑问有三个方面,一  相似文献   

13.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代表作品,这首诗已经被选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仅如此,根据《枫桥夜泊》这首诗创作的歌曲《涛声依旧》更是红遍大江南北。"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这句词,仿佛能让人沿着历史的脉络,感受到诗人千年以前羁旅在外的惆怅。因此,文章从《枫桥夜泊》中的"霜"这一意象入手,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意境和感情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4.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绝诗。这首诗不仅以它的词句清秀隽永,意境深幽,成为千古流传的不朽佳作,而且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看到“月落”是以地球或大地、高山、地面上的建筑物等作为参照物:“乌啼”是由于乌鸦的声带振动产生的;看到的“霜”是由于空气中的水气凝华形成的。诗人能观察到“江枫”与“渔火”,这既是由于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2002,(Z6)
欧阳修是宋代名人,学问广博,诗词也写得好。他做学问、创作一向严谨,但百密一疏,偶而也有失误。他的《六一诗话》在评唐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时,就因缺少调查研究导致失误。张继的《枫桥夜泊》是首七绝,早已脍炙人口。“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短短28个字,就写了月、乌、霜、天、  相似文献   

16.
当我看到新教材中刘金的驳论文《<枫桥夜泊>新解质疑》,张晓风的小说《不朽的失眠》时,我的阅读兴致一下子被点燃了。这两篇课文都与《枫桥夜泊》有关,而且都写得极具个性。看过之后,想马上把这两篇文章教给我的学生,让他们去比较,去体验。所以当我教《新解质疑》这篇驳论  相似文献   

17.
《枫桥夜泊》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写的是诗人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全诗围绕着“愁”字,展开了景物描写和气氛渲染,通过月落、乌啼、寒霜、江枫、渔火、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愁绪。这首诗使张继名垂青史,寒山寺也因为这首诗而名扬天下,  相似文献   

18.
正学习古诗词的最高境界是内化语言,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实现语言内化,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一、重视朗读,品味诗句美1.配乐读,提高读的趣味。在教学《枫桥夜泊》时,我用忧伤的二胡曲子《二泉映月》做引子,然后深情范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  相似文献   

19.
笔者近来在听几位教师执教的《枫桥夜泊》一课时,一些教学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摘录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镜头一:尊重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当学生已经读熟《枫桥夜泊》并了解大意时)师:我们再读读《枫桥夜泊》,并观察插图,把你由此想到的告诉同学们好吗?(学生读古诗,看插图,联想。)枫桥夜泊  相似文献   

20.
张继《枫桥夜泊》一词表现了羁泊者的孤寂之情.其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不仅点明羁泊者的具体位置在“枫桥”,而且面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五种景物,而“江枫”一词的意象与“愁”密切相关.不同意“江枫渔火”为“江村渔火”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