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挑山工》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的训练重点是“怎样读懂一篇课文”。教学中须注重读书指导,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凭借教材,引导发现学习目标1.揭示课题,揣摩学习目标。由题激疑:由课题《挑山工》你知道课文...  相似文献   

2.
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谈第九册第二单元重点课文的教学安徽张敬玉张德华第九册第二单元的重点课文《挑山工》和《可爱的草塘》是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前者借事喻理,蕴含深刻;后者借景抒情,文质兼美。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读懂一篇课文”。这是进入高年级的第一个侧重...  相似文献   

3.
一个“懂”字,从学前儿童的点头到百岁老人的微笑,深度是无限的。一篇文章要读懂那程度也是开放的。所以“读懂一篇课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不同年级不同教材是要有目标来控制的。《挑山工》一文被编排在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中,其读懂的总目标就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整—分—整”的阅读原则,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去读懂课文。一、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完成初读所谓“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就是指学生经过低中年级的训练所获得的阅读知识和方法。如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字词的含义读懂每一句话,…  相似文献   

4.
[教材简析及教法提示]: 《挑山工》主要讲“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时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不比游人慢,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干什么事,只要目标专一,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 怎样读懂一篇课文是本组教材训练的重点,用“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挑山工的速度果真不比游人慢是本课教学重点,理解挑山工那段富有哲理性的话,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和启发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5.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世人常用这句来形容眼睛之于人美的非凡意义。在语文教学中,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窗口,我们往往能够透过这双"眼睛"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内容。抓住题目,读懂题目,是阅读一篇文章的前提。在课文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引导学生先读题,从课题入手,发挥这双"眼睛"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6.
《挑山工》是“九义”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可按“巧设悬念,感知文本→以疑促读,深入文本→入情入境,活化文本”三个步骤展开。一、巧设悬念,感知文本挑山工肩担重物走折尺形路线上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为  相似文献   

7.
《挑山工》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教材具有立意深刻、构思新颖的特色。下面就这篇教材的主题、结构及教学作些肤浅的分析。 先谈主题。作者通过泰山挑山工走的路程约比游人多一倍,而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事实的记叙,赞扬了挑山工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可贵精神,并说明这一精神给人以鼓舞、鞭策的作用。这一主题在课文两个地方表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第20课。【教学过程】一、巧设悬念,揭示课题1.算式质疑。师:0>60,看到这个特殊的算式,你有什么疑问?2.揭示课题。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只要你把课文读懂,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板书课题:《妈妈的账单》)【设计意图:设置矛盾冲突信号来揭示课题,为学生学习全文,理解小彼得开出账单以及对比账单、理解母爱的无价和无私埋下伏笔。】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明确要求。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谁  相似文献   

9.
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构成这篇课文的字、词、句、段是有机组成部分。要读懂一篇课文,就必须抓住课文的整体结构,强化部分教学。我认为: 一、抓审题,着眼于整体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  相似文献   

10.
语文八册12课《挑山工》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写作者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从中悟出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挑山工》第一个写作特色是段落分明,层次清楚,紧密地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一层一层地叙述。全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第1、2自然段)写挑山工登  相似文献   

11.
挑山工》的教学难点之一是理解挑山工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体会挑山工的精神。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 ,帮助学生读懂挑山工的话。以下是我执教《挑山工》的一个教学片段。师 :挑山工登山走折尺形线路 ,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花的时间却并不比游人多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挑山工的话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幻灯出示 :生读这段话。师 :读后 ,你有什么疑问吗?生 :挑山工和游人登山究竟不一样在哪里?师 :(组织讨论)游人怎样登山 ,你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挑山工又怎样登山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请先默读课文 ,划出有关句子 ,再分组讨论。生 :(…  相似文献   

12.
正【第一板块】自主探究,把握文体特点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生齐读课题)师:这篇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晰,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根据课后练习3给课文分分段。(板书:发现→端详→放回)(生在书上标注分段)师:课题为变色龙,那么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集中地、直接地描写了变色龙呢?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挑山工》是九年义务教育第九册第二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记叙的是平常的小事,但看似平淡的语句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情感,读来引人深思,耐人寻味。课文先从泰山上的挑山工说起,提出疑问;接着通过叙述“我”的经历解决疑问;最后讲“我”从挑山工身上受到启发。挑山工的话不仅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有一定含义的句子,结合课文的主要意思,联系上下文,多揣摩,多感悟,“体会句  相似文献   

14.
指导学习方法培养“两个”能力——第十册第一单元教学谈□广东黎俊生这一组教材由看图学文《燕子》、《小站》,讲读课文《挑山工》,阅读课文《大理石》4篇课文组成。根据单元要求与课文特点,本单元教学应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理解能力。一、指导...  相似文献   

15.
教学设想: <我与地坛(节选)>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中的一篇散文.教学这篇课文,意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渗透在文字内的深厚情感和对生命存在的深刻思考.这篇课文第一部分紧紧围绕"缘分"二字,不断重复叙述着"我"与"地坛"之间那种特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凤霞 《河北教育》2004,(10):34-35
要想让学生能自主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会问,会说。即学习一篇课文,针对课文题目能提出问题,读完课文,围绕中心段(或句)能提出问题。初读课文后。能简要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能准确说出自己读懂了什么.,从哪儿读懂的;自己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等。如学习《可爱的草塘》一课时,读完课题就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师)读了课文题目后,你想知道些什么?有学生提出,课  相似文献   

17.
质疑问难 ,是指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疑点 ,解答问题 ,它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从课文疑点入手 ,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课文的疑点 ,往往是学生质疑问难的突破口 ,是将教学向纵深推进的突破口。例如教学《挑山工》一文时 ,学生提出疑问 :挑山工比游人走得慢 ,而课文却说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这是为什么 ?于是 ,教师适时引导自学下面课文。学生由此认识到 :挑山工具有坚持不懈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可贵精神。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 ,当教师教完全文时 ,学生提出疑问 :如果我是邱少云 ,我有既不被火活…  相似文献   

18.
《挑山工》这篇课文的教学已经接近尾声,我让同学们把自己最想对挑山工说的话写在课文的插图旁边。由于前面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同学们思绪飞扬,妙语连珠: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什么",而且是"学会怎样学习"。一篇篇小语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把一篇篇课文读懂不是最终目的,学会怎样学懂一篇篇课文才是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关于牵牛花的评论》是冀教版课程标准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哲理”主题下的一篇文章,此单元共有五篇课文。该课属略读课文,简洁而意味悠长,在展示多彩世界不同价值观的同时,整篇文章充盈着善待万物的爱的温馨。设计策略:这篇课文的内容是对母女俩关于牵牛花的谈话过程的描述,是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牵牛花)的不同评价,有很强的“口语交际”的味道。而且,本文属略读课文,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论为主要学习方式。但在教学过程中又不能上成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的单纯的口语交际课。设计该课教学时,有以下考虑:⑴从阅读角度来说,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