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生活》2013,(1):60-61
对有些人来说,外国电影电视剧里的一堆人物,老是叫不出名字,更分不清谁是谁。.而有些人似乎更加“不幸”:不要说“老外”了,连周围的人脸都会认不清楚。每次遇到有人大力握手、热情招呼的时候,就只好一边打打马虎眼,说“今天天气好”,一边拼命试图从脑海里寻找这个人的姓名。对于需要频繁社交的人来说,这真的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2.
世界万物皆是一个平衡、协调的自然产物 ,而人本身就是一个自然、协调、平衡的有机体。人的生理肌能之循环运动系统无疑亦是在这种放松、自然的平衡状态下协调完成。协调即意味着放松、自然、平衡、对称等。小提琴的音响效果来源于人的“脑”与“手”的协调配合。这里所讲的“脑”是指人对情感和理智的高度集中和反映 ;“脑”是通过“手”表现音乐内容 ,表达演奏者内心感受 ,离开“手”这个特殊主体 ,就无从实现情感所要表达的具体而深刻的内涵。“手”是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唯一“手感”者 ,就此 ,分以下三方面阐述。1 左手的协调在小提琴技…  相似文献   

3.
伊德的身体理论是理解其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思想的重要视角。他在“身体一”(感知的身体,体验的身体)和“身体二”(文化建构的身体)的基础上,提出了身体的第三个维度,即“技术的身体”。“技术的身体”是对“身体一”和“身体二”的综合,主要特征是工具的涉身性,而这正是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界面。伊德的身体理论对涉身、知觉和行动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挖掘,对“情境化知识”、人与技术的关系进行了全新解读,对我们建立批判的知识论和技术现象学有诸多启发,其中有两个向度不可忽视,一是关注行动,二是重视现象学一解释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金秋科苑》2013,(23):70-71
民间常传言,某某人遇到什么恐怖的事情,被吓破了胆。“吓破胆”就是“胆被吓破了”?不少乡亲们对此坚信不疑。“吓破胆死人”并非空穴来风,历史上就有不少吓破胆的事。譬如,《南史》记载,南齐魏准就是“惊而死”,死后“举体皆青,人皆以为胆碎”。譬如乡亲们熟悉的三国故事,就有张飞长板桥大喝一声,吓死了曹操手下将领。  相似文献   

5.
《青海科技》2004,11(3):64-64
明代养生学家吕坤在《呻吟语》中告诫人们:“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并说“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提出了从容养生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清明,本是季春时节的一个节令,传统的24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所谓“清明”,意思即指此时自然万物皆呈“清新明洁”之貌。这时节,气候温暖,雨水充沛,万物复苏发育,大自然一派  相似文献   

7.
大灾之后,必有凶年”,这是人们的经验之谈。古往今来,国內海外大抵皆是如此。这里所说的“大灾”,指的是较大范围与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风灾、地震、海啸等。“凶年”,最早仅仅指荒年,即饥荒之年。但随着人们的遭遇与感受,凶年的含义也扩大了,更多  相似文献   

8.
七窍,是指头面部的七个孔穴:一双眼睛,两个鼻孔,一张嘴巴和一对耳朵。提起“七窍流血”,人们往往会联想起横遭谋害或中毒身亡的惨状。然而,许多“致命伤”或“索命毒”并非都会发生“七窍流血”。相反,有时只是“一窍流血”,甚至七窍皆无流血之病症,却有夺命之灾。因此,就有必要识别“七窍流血”的惊与险。  相似文献   

9.
赵黎君 《科教文汇》2008,(10):165-166
秦始皇“事皆决于法”的本质是“人治”,“人治”影响之深远,以至于现在,我国要实行真正的“法治”仍然有点难度。  相似文献   

10.
古人养生,或言“形”,或言“神”,皆持“形神合一”理念。明代张介宾在其《类经》中指出:“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主。”这里的“形”指形体,即人的遗传素质本体;这里的“神”,指精神,即人的意识思维。张氏言简意赅,既阐明了形的第一性和神的第二性;又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的相互依赖,及其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何等精辟!既然“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存神在,形亡神消,神在形存,神消形亡,一体而两面;因此,讲究养生,就必须“修形”与“保神“并进,任何的偏废,都不是延年的养生,都不能被允许。  相似文献   

11.
面面俱到有错吗? 阿音是同学眼中的“完美女生”。她漂亮大方,待人亲切,很能体恤别人的感受。有一次,系里老师组织专题讨论,有10名同学参加。但到了第三次,竟有4名同学因有课等原因而退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学报的产生、发展与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报的产生何谓学报?学报是反映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理论期刊的总称。按字义讲,这里的“学”字是指道术,亦指学术。《辞海》称:“近世凡研究一种事物,自成统系,具有条贯者,皆谓之学。”此处的“报”为论述之意。《汉  相似文献   

13.
李定国 《百科知识》2007,(2S):34-35
七窍,是指头面部的七个孔穴:一双眼睛,两个鼻孔,一张嘴巴和一对耳朵。提起“七窍流血”,人们往往会联想起横遭谋害或中毒身亡的惨状。然而,许多“致命伤”或“索命毒”并非都会发生“七窍流血”。相反,有时只是“一窍流血”,甚至七窍皆无流血之病症,却有夺命之灾。因此,就有必要识别“七窍流血”的惊与险。  相似文献   

14.
在对人的复杂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行动中应建立一些合理的机制来保证人本管理的有效实施,从而真正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人本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哲学,在中西方的思想史上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人们最为推崇的一种管理理念。目前,全国上下都在谈及要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那么,何者为“人”,何者为“本”呢?哲学上将“人”的概念分为3种基本形态:第一种形态的人指的是作为类存在的人类;第二种形态的人是指作为社会存在的不同群体;第三种形态则是指作为个性存在的个人。而具体到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人”,应指两部分作为社会存在的群体:一部分是指作为服务主体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另一部分是指作为服务客体的读者和用户。哲学上对“本”也存在两种解释:一种是指世界的“本原”;另一种是指事物的“根本”,而这里我们谈及的人本中的“本”是指“根本”的“本”。  相似文献   

15.
河北沧州是全国知名的武术之乡。沧州武术传承久远,汉时渤海郡(沧州前身)守龚遂曾告示乡民“卖剑买牛,卖刀买犊”;内涵丰富,国家审定的129个拳种中,在沧州形成并广为流传的就占52个;国手辈出,明清两朝沧州曾有2000多名武术精英藉武科步入仕途,为世皆知的“大刀王五”、“燕子李三”、“神力千斤王”王子平等武术精英皆出沧域;影响广巨,沧州武术古有国内播火之名,近有国外传承之实。武术宗师武术宗师,是指传承门类武术进入沧州的第一人。宗师传承武术进入沧州多以故事的形式被历代传人口耳相诵,也有的是以文字的形式记述于拳谱中。在这些故事…  相似文献   

16.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上“缺陷”之事处处有,不可能事事皆为十全十美。可如果遇到“缺陷”之事后,能不甘于受其致弊,逆用出新,升华出“饱满”来,那就堪称是一种智慧出击了……  相似文献   

17.
李莉 《百科知识》2011,(3):45-46
“高足”最初的意思是指良马、骏马。汉代的驿站里各有三等马,分别为高足、中足、下足,高足为上等快马。后来,“高足”由良马、骏马之意逐渐演变为指人的才能高。《世说新语·文学》记有郑玄与马融之事: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其实在创业之路上,我们也可以说:处处留心皆财富。 对于大多数想创业的人来说,有激情,有干劲,却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创业项目,如何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其实只多留心,多观察,带着一副与众不同的“市场眼镜”,就会发现身边处处皆财富。  相似文献   

19.
点点滴滴     
鸩鸟之謎在我国的古书上,常常提到一种名叫“鸩”(音镇 Zhn)的毒鸟。据说它喜吃蛇,用它的羽毛泡在酒里,可以毒死人。例如,明代学者李时珍的科学巨著《本草纲目》里,就有这样的记载:“……鸩食蛇及橡实。蛇入口即烂,其屎溺著石,石皆黄烂。饮水处百虫吸之皆死……巢下数十步,皆草不生也。人误食其肉立死……”“昔人用鸩毛为毒酒,故名鸩酒……”。然而,古人对鸩的形态有不同的说法。唐代学者弘景认为,“鸩鸟状如孔雀”。晋代学者郭璞认为,“鸩大如鵰……一名同力鸟,更无如孔雀者”(见  相似文献   

20.
人在进入睡眠状态后何以会失去知觉,没有了感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甚至连“我”——自我意识似乎也杳然若逝了,以至于有人把睡眠说成是“小死”,而一旦觉醒后,便在转瞬之间都又如常。“我”似乎从另一世界重新回到这个世界上。这一切究竟奥妙何在?对此人人皆有最切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