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N,N'-(2-胺基苯基)-2,6-二甲酰亚胺吡啶和乙酰丙酮进行缩合得到席夫碱N,N'-(2-胺基苯基)-2,6-二甲酰亚胺吡啶缩双乙酰丙酮配体(L),进一步将Schiff碱配体(L)与金属铜(Ⅱ)、镍(Ⅱ)进行配位反应.采用UV-Vis光谱技术,分别测定了铜(Ⅱ)、镍(Ⅱ)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相似文献   

2.
以乙酰丙酮、2,6-二异丙基苯胺(或2,6-二甲基苯胺)和对甲苯磺酸为原料通过两步反应高产率的合成了N,N'-二(2,6-二异丙基苯基)-2,4-戊二亚胺(1)和N,N'-二(2,6-二甲基苯基)-2,4-戊二亚胺(2),产率分别为78%和72%,并用元素分析和1HNMR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3.
首次合成了一种链式苯并酰胺配体N , N’ —双(2 - 羧基苯基) 草酸二酰胺. 其熔点为281 ℃, 对该配体进行了红外光谱测定, 用连续变化光度法在非水溶剂DMF 溶液中测定该配体和三种过渡金属离子Cu2 + 、Zn2 + 、Co2 + 所形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实验表明, 配位情况类似低肽的配合物, 配位比为1∶1 , 稳定性顺序Cu2 + > Zn2 + > Co2 + 与Irving - Williams 顺序一致.  相似文献   

4.
在二甲苯介质中用邻氨基苯甲酸和丙二酸二乙酯合成了N , Np- 双(2 -羧基苯基) - 丙二酰胺, 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进行表征、确认, 产率78130 % , 熔点25912 °  相似文献   

5.
在水溶液中,通过N-[2-(2'-氨基-乙氨基)乙基]草酰胺和硫酸铜反应,然后再与硫酸镉反应合成了具有草酰胺桥联的新型异核配合物[(phen)Cd3(CuL):(H2O)3](SO4)4,其中L配体为N-[2-(2'-氨基-乙氨基)乙基)草酰胺负离子,phen为1,10-邻菲咯啉,测定了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并对其IR的主要吸收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6.
以Zn(NO3)2·6H2O、对苯二甲酸(H2BDC)和1,3-双(咪唑基-1-甲基)苯(mbix)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二维网状配位聚合物[Zn(BDC)(mbix)]n(1),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9.6216(18),b=9.7009(18),c=11.855(2),α=108.286(3),β=103.830(3),γ=91.922(3)°,V=1013.1(3)3,Z=2,Dc=1.533g/cm3,μ=1.250mm-1,F(000)=480,R1=0.0294,wR2=0.0704.  相似文献   

7.
以均苯三酰胺甘氨酸为配体,合成了[Zn3L2·15H2O]n(1)和[Cd3L2·DMF·7H2O]n(2)(L=均苯三酰胺甘氨酸,DMF=N,N-二甲基甲酰胺).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荧光光谱测定,与配体相比,[Zn3L2·15H2O]n(1)和[Cd3L2·DMF·7H2O]n(2)的荧光光谱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红移和蓝移,其最大发射峰分别在467nm和428nm.  相似文献   

8.
西弗碱结构是重要的功能性片段,含有这类结构片段的化合物显示出有价值的实际应用.以便宜易得的4-溴-1,8-萘酐为起始原料,与水合肼反应生成萘酰亚胺,再与水杨醛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2-(2-羟基苯亚胺基)-6-哌嗪基-1H-苯并异喹啉-1,3-二酮.其结构经核磁氢谱证实.  相似文献   

9.
乙酸(1-二茂铁基乙基)酯1与二甲胺反应制备出N,N-二甲基-1-二茂铁乙胺2,收率74%.在正丁基锂/乙醚的反应体系中,化合物2进一步与二苯基氯化磷反应,制备出N,N-二甲基-1-(2-二苯膦基)二茂铁乙胺3,收率18%.化合物3的结构经1H NMR和31P NMR进行了表征,并进一步研究了其合成机理.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次报道了一种含咪唑环多胺类化合物N1,N5-二(1-甲基咪唑-2-酰基)二乙基三胺的合成方法,以此化合物为基础,可以合成对称平行的发卡式多酰胺分子,以期对DNA序列进行新的特异性识别,从而开发研制新型有效的工具酶或抗癌药物。合成方法简便易行、耗时短、不需要过柱分离,每一步合成都有较高的产率。  相似文献   

11.
由双-(3, 4-苯二甲酸酐)二甲基硅烷、均苯四甲酸酐和4, 4'-二氨基二苯醚制备了含硅聚酰胺酸. 通过溶液浇铸方法制得聚酰胺酸薄膜, 经热处理将其转化为聚酰亚胺薄膜. X-衍射测量表明, 该类型聚酰亚胺具有非晶态结构, 且规整性随双-(3, 4-苯二甲酸酐)二甲基硅烷含量的增加而减少. 含硅共聚酰亚胺与传统均苯四甲酸酐/4, 4'-二氨基二苯醚聚酰亚胺相比, 呈现较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分解温度, 但共聚酰亚胺中双-(3, 4-苯二甲酸酐)二甲基硅烷含量增加将导致薄膜的透光率增加.  相似文献   

12.
采用AM1方法,对3-(6-溴吡啶-2)-2-(2,6-二氟苯)-噻唑酮-4(BPDFTZO)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给出了分子的几何构型、前沿分子轨道组成与能级、前沿轨道电子密度、原子的净电荷、键级等参数.结果表明:BPDFTZO分子的稳定构型呈蝴蝶状,噻唑酮环上的3位N、5位C和吡啶环的4位C等原子很可能是其与RT酶作用的活性位点.  相似文献   

13.
均苯三酰胺甘氨酸(L)与Cd(NO3)2·6H2O加入到20mlH2O/DMF(2:1)溶液中,高压釜下加热到200℃,并保持12小时,生成一种新的化合物[Cd3(L)2(DMF)(H2O)5]n,并用荧光光谱、红外光谱,XRD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4.
采用AM1方法,对1-(2-羟基-3,5-二碘苯亚甲基)-4-羟基氨基脲(HDIBLHSC)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给出了分子的几何构型、原子的净电荷、前沿分子轨道能级与构成、前沿轨道电子密度等参数.结果表明HDIBLHSC分子的稳定构型呈平面状,具Cs对称性,N1、N3、012和013等原子很可能是其与RR酶发生作用时的活性位点。  相似文献   

15.
将氰基乙酸乙酯、二硫化碳、硫酸二甲酯在乙醇钠作用下反应制备中间体2-氰基-3,3-二甲硫基丙烯酸乙酯(1),中间体1经过β-苯乙胺胺化反应得到2-氰基-3-甲硫基-3-(β-苯乙胺基)丙烯酸乙酯(2),最后,中间体2与乙醇胺、正丁胺和环己胺等进行反应,合成了2-氰基-3-取代氨基-3-(β-苯乙胺基)丙烯酸乙酯类化合物(3),化合物结构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氢谱、碳谱等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参考献合成了N,N'-二(a-羟基苯亚甲基)肼(简记为H2Sala2)及其Co(Ⅱ)的配合物(简记为[Co(Sala2)]·2H2O),其化学组成及结构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所证实,配合物的载氧实验表明,在常温常压下,l mol的[Co(Sala2)],2H2O可吸收约1.33mol的氧气,吸氧量随吸氧次数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7.
以1,2-二胺氧乙烷和4-羟基水杨醛为原料,在无水乙醇溶剂中合成了Salen双肟类配体5,5′-二羟基-2,2′-[乙二氧双(氮次甲基)]二酚(H4L)。以丙酮为溶剂,将H4L与一水合乙酸铜在室温下反应,制备了一种新的Salen双肟类乙酸铜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差热-热重等表征方法得知配合物的可能结构式为[Cu(C16H14N2O6)].2H2O。  相似文献   

18.
以二苯甲酰甲烷、9,10-蒽-3,3'-双(1,3-戊二烯-2,4-二醇)、高氯酸锌为原料合成了新型固态三元配合物[Zn2(C24H20O4)(C15H11O2)2].4H2O,并用元素分析、电导率、红外光谱、电子光谱和电喷雾质谱对其进行了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研究了配合物在氮气气氛中的热分解行为,测得其荧光光谱的最大发射波长为430 nm.  相似文献   

19.
稀土元素铕与双Schiff碱N,N’-二(亚水杨基)-1,4-二氨基丁烷(L1)、N,N-二(亚水杨基)-1,5-二氨基戊烷(L3)和双Schiff碱还原产物N,N'-二(水杨基)-1,4-二氨基丁烷(L2)形成配合物的荧光是以配体发光为主.当双Schiff碱和TTA共存于同一配合物时,配体的协同发光效应使得络合物的发光表现为强的Eu^3 特征光谱,其最大荧光量子产率为0.21.络合物的能量传递过程主要是由配体的n→π^*跃迁吸收辐射能并直接向中心离子转递能量,中心离子被激发至激发态^5LJ(J=10,8,7,5),然后无辐射弛豫至^5D0,发生^5D0→^7FJ(J=0,1,2,3,4)的跃迁,发射出Eu^3 特征光谱.络合物Eu(Lx)(TTA)(NO3)3(x=1,3)分子发光器件是由络合物中配体的苯环和噻吩环——天线的底座,S、O和N原子——接受光信号的原子天线和中心Eu^3 离子——原子信号发射器所组成.  相似文献   

20.
以三角柔性1,3,5-三(4-羧酸苯氧基)苯(H3TCPB)为配体,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一个结构新颖的二维镁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g1.5(TCPB)(DMF)(H2O)]·DMF (1),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为三核镁簇和3-连接TCPB3–配体所构建的二维层状结构.此外,在室温条件下研究了固态配合物1的荧光性质.研究表明:配合物1所产生的的蓝紫色荧光来源于配体内部π←π*电子跃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