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预约成功     
一位成绩差的学生,也想在老师同学面前“表现表现”。每次上物理课,他都和其他同学一起举手要发言,而教师真的点名叫他时,他偏偏“卡壳”了。物理老师每次都要帮他寻找合适的理由,让他体面坐下。几次下来,物理老师和学生有一次秘密谈话。  相似文献   

2.
何碧 《课外阅读》2011,(3):91-91
许多老师经历过或看见过课堂内外的一些场景,老师提出问题后——有的学生回答时刚说出一两句话,老师一听发现是错的,就打断其思路要他坐下而不必说完;有的学生回答时未按老师的思路、意图说到位,或全说错了,老师或严肃地叫其坐下,或生气地将其训斥一顿,这样学生再举手发言时老师可能就不给他机会了;还有学生做作业或考试错了几道题,老师叫他错一罚三、错一罚十等。  相似文献   

3.
趣味名字     
史用  王骏 《教师博览》2005,(5):37-37
音乐老师叫管风琴,健美老师叫陈亚铃,锅炉热处理专业老师叫吴嫣梅……我们中学校医室有个校医名叫“段珍”,我们都不敢去她那儿打针。我们高中有个老师叫殷根发,我们都叫他发根烟。上大二时,期末考试,《马克思哲学原理》全系只有一个没通过,他的名字叫———马哲。某网站有一版主叫“胡云”,另一版主名叫“胡月(曰)”,他们版上的新闻能有人相信吗?一老表,哥哥叫“陈剑桥”,弟弟叫“陈复旦”,但是两人高中都没有念上。有个孩子叫子腾,本来挺雅的名字,偏偏老爹姓杜。有个老同学叫“田经理”,可惜偏偏是个下岗的。一李姓朋友,三代单传,喜得一子…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师爱用“不”这个字眼.像“×字不是×旁而是×旁”、“×字的×地方不要加一点”等等,随口而出。教师之所以这样做,其目的是想“防患于未然”,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你不叫他加的一点,他偏偏要加上一点;你不要他写这个偏旁,他偏偏要写这个偏旁。于是许多教师大为恼火,认为这是学生不听话,故意和老师捣乱。其实并非如此。其一,教师在教学生字词时,  相似文献   

5.
早自习     
习作要求:从最近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视作品中,选择一个写梗概。写好之后读给同学听,然后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使之更加清楚、明白。田老师年年教毕业班,而且教得很好。今年,又教毕业班的田老师一开始就规定了:早晨七点开始进行早自习,而且谁也不许迟到。隔日一早,田老师胡乱地安置了上幼儿园的女儿甜甜,就去上早自习了。偏偏班里有个叫谢大年的学生迟到了,结果放学后他被老师留下来补课。正在这时,田老师的丈夫打电话说女儿生病了。当田老师为谢大年补完课才匆匆赶回家时,谢大年有了一些悔意。第二天早上,谢大年知道了田老师为了班级顾…  相似文献   

6.
前一段时间,我听了一节林老师执教的《乌鸦喝水》公开课。课堂上,在林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在孩子中很快形成了“乌鸦很聪明,他通过往瓶子里投小石子,终于喝到了水”的共识。当林老师正在对这一结论进行总结时,突然一只小手高高举起,老师可能认为他有什么要补充的,就叫起了他。  相似文献   

7.
“女”老师     
上初二时,我们的数学老师姓吕,同学们都叫他“吕老师”,有时故意加点鼻音,听起来就成了“女”老师。头一次听同学们这样叫时,吕老师脸一沉,胸一挺,一派严肃地说:“什么‘女老师’?我是男的,是man。属鸡,是公鸡!”看吕老师细长的脖子上顶着一颗又大又方、发卷如鬃的脑袋,我们禁不住直点头:“对,是公鸡!”  相似文献   

8.
小明是个非常听话的孩子。在家里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可在生活中,爸爸妈妈说他是死脑筋,脑子不会转弯;在学习上,老师说他的脑筋太死了,一点也不灵活,不会变通地思考问题。比如,妈妈炒菜时,酱油用完了,叫小明赶紧到楼下买瓶“京狮”酱油,碰巧商店里“京狮”酱油卖完了,只有广州产的“生抽”,商店阿姨说这种酱油比“京狮”牌还好吃呢,可小明什么都没买就回家了,因为他想:“妈妈叫买的是‘京狮’呀。”妈妈说;“你这孩  相似文献   

9.
就和从前的年代流行笔名一样,这年头时兴网名。这不,他明明姓何,学生却不叫他“何老师”,当面叫他“绵羊老师”,背地里就叫他“绵羊”,心烦时干脆骂他“那只老绵羊”。其实他还不算老,今年不到五十,只不过头发差不多全白了。昨晚下网太迟,早上醒来就6点50。他一边穿衣服,一边喊太太:“快给我找领带,那条大红的!”也真是的,这年头,学生都不用穿校服了,老师却在星期一和重大节日要穿。穿就穿吧,偏偏还要规定,深灰色西裤,长袖衬衫,尤其是白色衬衫套大红的领带,也太滑稽!好在办公室和教室都有空调,不然非得把人憋死……绵羊在嘀咕的同时,迅速系好了领带——每星期一都“操练”,他系领带的技术已经和他的教学一样炉火纯青。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三年前,我刚接手三年级的一个班时,有个叫王XX的孩子,他经常逃学,是一个纪律非常差的顽皮生。老师上体育课,他在学校操场边,边玩边捣乱。他以为自己不上学了,老师管不着他了,老师喊口号,他在旁边叫:"老师是他们的爹呀,说啥听啥呀!"老师撵他走,他也不  相似文献   

11.
冤家路窄     
"天哪,我的命好苦呀!"我惨兮兮地叫着,"真是冤家路窄."提起祝明勇,我就一肚子火气,谁知今天,王老师偏偏安排他与我同桌. 还记得有一次下课时,我不小心把他的文具盒碰翻了,当时他气得牙齿咬得"咯咯"响,完全不听我解释,就打了我一拳,而我只能是哑巴吞黄连,敢怒不敢言.回到家我就发誓再也不理这头"野牛"了.  相似文献   

12.
<正>有一则经典的教育案例,讲的是小学生黄杨成绩不太理想。课堂提问时,其他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回答,他却不敢举手。有一次,他明知自己不会答,却违心地举起了手,偏偏老师叫到了他。他一下子懵了,低着头从座位上站起来,一句话也说不上来,脸红脖子粗,遭到同学们耻笑,他因此很伤心。好在老师很细心,课后找到他,耐心地问清了情况,并与他约定  相似文献   

13.
幽默细菌     
《同学》2002,(10)
搞笑名字大集合音乐老师叫管风琴,健美老师叫陈亚玲,锅炉热处理专业老师叫吴嫣梅(无烟煤)。我中学校医室有个校医叫“段珍”,我们都不敢去她那打针。我初中的教导主任叫“焦厚根”,用苏州话念就是——“脚后跟”。吴安全——是个司机。有个孩子叫子腾,听上去很气势磅礴,可惜的是——他偏偏姓“杜”。恐怖食堂学校有两个食堂,大食堂为学生食堂,小食堂为教师食堂。由于小食堂供应小炒,所以,一到周末就有大批的学生涌向小食堂,常常弄得老师也吃不上饭。为此,小食堂门口贴出一告示,内容如下:经研究决定,本食堂专卖老师,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兼卖学生。但先卖老师,卖完老师,再卖学生,卖完为止。  相似文献   

14.
冼洁丽 《中学文科》2009,(2):131-132
一、什么是逆反心理 平时我们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你叫他往东他就偏偏往西.”“有时候你刚要说话他就非常烦躁,不愿意听你说下去.”曾听过一位家长伤心地说:“我的儿子学习很不用功,我痛骂了他一顿,他当时并没有过激的言行,谁知道他为此出走了一个星期,把我们家长急坏了,现在都不敢说他啦,我真想不通现在的孩子怎么啦?”在教学管理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个别“不听话的”学生,常与老师“顶牛”、“对着干”.有的学生明知自己做错了事,面对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劝告,不但听不进,反而反感、抵触甚至采取过激的言行.这些就是平时我们说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5.
金丽芳 《班主任》2002,(6):20-20
前不久听一位同事讲了一件事。她班上有位男生叫小成,胆子很小,总是不声不响。老师也不太注意他的一切。有一天,他妈妈却特意来向老师致谢,说小成昨天在班上第一次受到了教师表扬,高兴得不得了。回家后,他的话也特别多了。她作为家长特别感谢老师对她孩子的鼓励。同事说,听他妈妈这么说都不好意思了。  相似文献   

16.
我班有个调皮学生,叫陈彪。由于“四人帮”的毒害,他不守纪律,不爱学习,经常在外东游西荡。抽烟啦,讲下流话啦,打架斗殴啦,爱怎么搞就怎么搞,谁也管不得。女同学管了他,便几耳光;男同学管了他,就几小刀;老师管了他,他就顶牛。有一次,他上课看小人书,劝告不听,老师走过去将书收了,他便一拳把老师打得跌坐在椅子上。我刚到这个班当班主任,头一次上课,他就给我来了点厉害:当我转身扳书时,他用圆规从桌缝里插过去,刺得一个同学“哎哟”直叫。安静的课堂,顿时象一锅煮开了  相似文献   

17.
还人情     
<正>自然课上,老师讲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大家都听得很认真。老师提问时,学生们都非常踊跃地举手, 争先恐后。老师还在犹豫叫谁,只听  相似文献   

18.
这天晚上,吴老师正在灯下备课,忽然有人敲门。他起身开门,只见月色下站着一个手足无措的小伙子。小伙子见到他,忙叫了一声:“吴老师……”声音听上去还有点儿发颤。他叫樟地,家在偏远的山区。吴老师把他让到屋里,让座倒茶。这一来,樟地似乎平静了许多,他小心翼翼地把一个油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2010,(8):20-22
和孙卫卫老师的结识很特别.是“只听电话,未见真人”的相识。有一次.好友安武林来太原.要旧书,当我把书找到、送到宾馆、叫他下来取时。电话里传来孙卫卫老师温和的声音:“他在睡觉。”好友安武林一定是午饭时喝了酒。于是我继续问:“喝多了吗?”孙卫卫老师依然温和的声音:“没有,是在睡觉。”所以我把书放在了总台。  相似文献   

20.
有两位四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三味书屋》一文时,遇到了同样的情况,教者简介课文内容后,一个学生问:鲁迅先生读书的地方为什么叫“书屋”不叫“学校”?“三味”是哪三味? 一位老师听了学生的这个提问,答道:“这有什么好研究的!就跟你们的名字一样,爸妈给取的呗!”听了老师的回答,有的同学若有所知,更多的同学则觉得老师的回答里似乎缺少点什么。另一位老师听了学生的这个提问,略思片刻后微笑着说道:“哎呀,你真聪明,问题问得多好啊,谁能给他解释吗?”学生受了老师的鼓励,立刻有人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