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传媒的新闻采访主要有两类:一是应邀采访,二是无人邀请的主动采访。目前,在许多新闻单位,应邀采访通常要占较大比例。譬如党政机关需要向社会发布的有关重要会议精神、政策变化及经济建设成就、重大科研成果等重要新闻。而新闻发布者需提前向相关传媒和记者先电话通知或发来请柬,甚至还派车接记者。这种邀请,事实上是向新闻单位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新闻采访线索和新闻源,是新闻单位和记者比较欢迎的。当然除了党政部门外,还有一些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记者事先印好新闻稿,并设酒宴招待或赠礼等.有细心者再向新闻发布者们提问几句,回…  相似文献   

2.
刘良龙 《新闻知识》2001,(Z1):46-47
我采写的消息《四名暂住人员当选市人大代表》,最近获得了广东新闻奖三等奖和深圳新闻奖二等奖及深圳市人大好新闻三等奖。不少朋友问我:你是跑共青团、妇联线的记者,何以能抓到这条新闻呢? 其实,这条新闻恰恰来源于团组织的一次会议,来源于会上领导讲话时脱稿而出的一句插话。 去年4月29日,应深圳市宝安区团委邀请,我去该区采访宝安区青年工作会议。会议8时30分开始,同行中的不少文字记者拿到会议材料后,在9时前就已陆续离去。我呢,想趁此机会了解一下该区团组织“五四”期间有哪些活动,也想了解一下有没有其它新闻。故…  相似文献   

3.
有些报纸的会议消息,为什么至今少不下来,短不下来?其原因之一是:“盛情难却”。记者案头的“请柬”(及类似请柬的电话、口信)总是接连不断,热情邀请,情真意切。记者觉得"盛情难却",去了。主人见记者光览,总是倍加关照,设"宴",赠纪念  相似文献   

4.
何学元 《新闻界》2003,(1):63-63
会议报道历来是令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读者怕看会议报道,报纸怕用会议报道,记者通讯员怕写会议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多人想到要求记者、通讯员少参加会议,少写会议报道,主张多下基层。然而实践证明这是很困难的。道理很简单,作为党委机关报,党委开会记者不参加不行,记者、通讯员参加了会议,不写报道也不行。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从会议报道写作的程式化开刀,既深入会议,又跳出会议,寻找新的视角,新的亮点,用“神来之笔”写出有精气神的会议报道,从不同角度满足报纸、编辑、读者的需要。抓住一个精彩场面。记者、…  相似文献   

5.
会议报道多而枯燥,是许多报纸都想改而成效却不显著的老大难问题。原因何在呢?一是不少会议报道是“遵命新闻”。领导机关召开了一个会议不管会议有无新闻价值,都要求报道,领导在会上的讲话也要全文发表;有些业务部门召开的会议,不管有无普遍指导意义,也以主管领导重视为理由,要求报道,甚至互相攀此,把报道的篇幅长短或报道与不报道视为待遇的厚薄、规格的高低。二是新闻机构自陷困境。碍于情面,凡有会议邀请,均派记者;记者则顾及任务,到会必报。更有一些  相似文献   

6.
商恺同志今年76岁了。他是《人民日报》资深的老记者。中等身材,微胖,对人说话轻声慢语,十分慈祥。商悄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位绝对纯真的新闻老人。我和商消是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结识的。1994年5月全国地市报研究会在河南《平顶山日报》举行年会,我被邀请出席。会议开  相似文献   

7.
今天,陕西日报社在这里召开记者工作会议,并邀请省广播电视厅和陕西电视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出版局的领导参加,中央新闻单位驻陕西记者站的负责同志也出席了这次会议。借这个机会我就全省新闻工作谈点看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8.
每当公共或正式场合,我和我的同行们掏出“记者”名片交换的时候,我郑重或自得的神色背后都藏着虚弱或羞赧。我常常反问,我,还有我的这帮同事,是真正的,完全的记者吗?我们的工作方式是真正意义的记者吗? 冷静思忖,我觉得,我们的“记者”,充其量不过是1/3。抛开“自由职业”的概念不说。我们遇到的第一大问题,是不得写我认为很有意义,对社会也有意义的东西。我曾捧着“请参加工作”的会议通知来到神圣的会场,但会议规定记者只许开会而不得发出新闻(新闻是由一家单位以通稿发出的)。当一个记者参加会议,有所思、有所得而不能写的时候,无疑是痛苦的。还有,我曾被客气地邀请参加某机关新任主要负责人同记者的见面会。这场合对于记者了解该负责人  相似文献   

9.
2000年11月4日《中国青年报》一版发表的新闻《袁隆平趣谈“灵感”》是一则会议新闻,却让人咀嚼再三,备受启发。这是两位新华社记者在一次普通会议上抓取的一条活鱼。从文中可以看出,记者于11月3日赴西南农业大学参加该校50周年校庆大会。校庆大会,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会议。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次会议上,新华社记者瞪大了新闻眼,打开灵感的窗口,捕捉了一条新闻:袁隆平趣谈“灵感”。校庆活动,千篇一律,很难发现新闻,写出来也鲜有读者。如果不是有名人参加或领导出席,原本发稿都难。可以猜想,两位被邀请到会的新华社记者心里也很清楚这一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为难之余,二  相似文献   

10.
1993年11月18日,深秋的西雅图,苍松翠柏,枫叶如丹。为世人所瞩目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即将在这里举行。江泽民主席应美国总统克林顿的邀请参加会议。新华社派我和黄泳、郭占英、李国明等组成记者组,与其它新闻单位的派出记者随  相似文献   

11.
3月6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新闻发言人姜恩柱邀请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就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这是李肇星部长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与姜恩柱交流意见。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前,盛装的少数民族代表步入人民大会堂。3月3日,“两会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 (记者和丽琨)<云南档案>宣传工作会议于1999年8月9-10日在昆明召开.<云南档案>各通联组组长、部分省直机关档案工作协作组组长、订阅先进单位及特邀请代表5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邵薇 《军事记者》2002,(2):16-18
2001年12月9日,由南京政治学院主办的高艾苏军事新闻研讨会召开。会议邀请了解放军报社、军区军兵种报社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新闻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收到论文50余篇。这是继去年江永红军事新闻作品研讨会之后军事新闻学界又一次以知名军事记者为个案的研讨,也是军地联手又一次旨在推进军事新闻发展而进行的理论整合。  相似文献   

14.
知识林     
大型会议报道的采访阳建中知识林 一、必须熟悉一段时期内党的方针政策,预先了解会议的精神,尤其是对于一些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措施,必须吃透其中的要点和内容。记者应该尽可能搜集有关文件、材料,尽可能做到理解会议精神先走一步。 二、充分、细致掌握整个会议的情况,包括会议日程安排、代表团驻地分布、代表住宿安排、新闻人物的活动、记者招待会安排情况等等,记者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到时忙而不乱。 三、记者要预先定下采访计划,特别是重点采访计划,并要有灵活应变的能力,争取做到既抱了西瓜也捡了芝麻。 四、记者要能沉得住…  相似文献   

15.
4月12日,周口地委书记朱法勤邀请河南日报、河南广播电视新闻中心、中国农金报等新闻单位驻地记者,就如何为驻地新闻记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加强舆论监督等问题进行了座谈。朱法勤说,各新闻单位驻周口地区记者站,既是有关单位的派出机构,也是地委、行署的一个不能外待的部门。地委、行署要确定专人负责与各记者站联系,驻地记者在工作、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要随时帮助解决。今后,地委、行署召开的会议,事前地委、行署办公室要把会议内容通报记者站,由记者根据工作需要决定是否参加,但不允许不通知。一些研究重大案件的会议也  相似文献   

16.
在记者云集的采访活动中,照样能抓出“大鱼”来,但关键一点是看你怎么个抓法。大前年7月7日至11日,国家地质矿产部科技司与甘肃省科委在兰州联合召开“洒勒山及巴谢河流域滑坡科研成果鉴定会”,邀请了一些新闻单位的记者参加,我作为甘肃地质报的记者,也参加了会议。在这记者云集的科研成果鉴定会上,要抓出一条“大鱼”来,还真有点棘手呢。是报道鉴定会情况,向读者交待滑坡成因?是  相似文献   

17.
一到年底,各种会议请贴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向新闻记者手中。对于记者而言,哪些会议值得去报道,哪些会议不需要去,对会议的哪些内容值得大书特书,哪些内容需要舍弃,这就需要记者对报道的选题、角度和切入点进行选择。而选择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就要求到会的记者在整体的会议里,擅长截取其中的新信息点进行报道。而这个点必须是贴近实际。与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新闻教科书的记载里,跑会记者的泡会新闻带着明显的贬义倾向,而拿样稿,加个名,内容苍白无力、读来索然无味也成为会议新闻的代名词,活脱脱一篇“会议广告”。会议是这个时代最典型而普遍的公开活动,工作部署、专题座谈、情况介绍、学术研讨、总结表彰、开工剪彩、竣工庆典等一系列活动都在以会议的形式运作。会议是中国记者最宝贵最集中最全面的新闻资源。“会议广告”的出现仅仅是一小部分记者浮光掠影不加思考的“结晶”,对他们而言,真正的会议资源在白白浪费流失。资源在人物介绍上会议是一个群体性活动,很多会议是知名人…  相似文献   

19.
中国记者编辑部于1992年4月26日邀请来京参加半月谈通联站站长会议的同志们座谈。新华社副社长、本刊编委会主任委员郭超人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他对《半月谈》通讯员几年来给予《中国记者》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他说,《中国记者》要进一步发扬全党办报、全党办刊的光荣传统,依靠全国新闻界和各地宣传、邮电部门的同志共同把刊物办好。  相似文献   

20.
“两会”上的香港记者周燕群,翟跃文采访今年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的记者里,有183名港澳台记者,约占记者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强。其中来自31家新闻机构的香港记者139名,他们是“两会”搭起的新闻大舞台上一支活跃的力量。我们在采访的空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