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董必武为新中国法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促进了以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民主法制体系的确立;明确提出司法工作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要处理好群众运动与法制建设及党与国家政权关系;重视法律体系中程序法的健全完善;大力倡导法制宣传普及和法学研究。董必武的法制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董必武的法律思想有着重要意义。在理论意义方面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学说,而且也体现了第一代领导人的法律思想。在实践意义方面不仅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渊源,而且也推动了社会主义法学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为新中国的法治历程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为后来“依法治国”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在法律人才培养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一方面,他重视从思想上、政策上对旧司法人员的改造,同时,也注重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另一方面,他也强调对新司法人员的培养工作.董必武对逐步完善新的法学教育框架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同志,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法学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奠基人之一。董必武把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领导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对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作了创造性的贡献。董必武的法制思想极为丰富,本文只谈他的社会主义法制思想的一些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董必武法学教育思想缘起于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客观现实需要。他认为法学教育是实现法制的关键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司法工作人员,增强人们的守法意识。在法学教育的模式选择上,他提出法学教育要走向正规化、现代化,法律职业教育应同法理教育共存,法学教育必须为法制建设服务等思想,这些观点至今对我国的法学教育仍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董必武同志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家。他认为,法制是人类文明中重要的一项,国家没有法制,就不能成为一个国家。他从理论等多方面精辟地论述了国家、法制等问题。在党的八大上,他提出了"依法办事"的思想,他的"依法办事"思想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依法办事是加强法制的中心环节;第二,依法办事的核心是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依法办事。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发展了董必武的"依法办事"思想,并用以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已经形成了有效的法学教育管理体制和人才评估机制,成立了国家教育部高等院校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确立了法学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并正在建立法学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而统一司法考试制度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推进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学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重要制度。由于世界上不少国家都通过实行司法考试与法律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和选拔法律职业家,  相似文献   

8.
从董必武出生到新中国建立前后这段50余年的时间,恰是我国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也正是董必武民主法制思想从萌芽到初步形成的时期,董必武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活动是阐明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和国家观.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中包含着董必武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就,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法学的奠基者,他在清末法律变革过程中,对中国古代法学和西方新兴法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整理和总结,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法律思想。沈家本在总结中国古代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接受了近代西方主权理论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的影响,深切认识到法权统一对于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统治的重要性。因而,他在法律规定方面、执法方面和司法主权等方面都提出了必须统一的新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批判封建主义等级特权观念,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为清末的法制改革和促进传统律学向近代法学的最终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对我们今天的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法学家,他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受西方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对封建末期极端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和法学观点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中国近代法学和法律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姚合是中晚唐之交颇具影响力的诗人,以“武功体”闻名。目前学者多注意其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及闲适尖作品的成就,对姚其他类型的作品则缺乏深入的探讨。姚合的反映幕府戎旅生活的作品,在姚合的诗歌中独具特色,此类作品多为胸襟抱负的直接抒写,感情浓郁而强烈,反映出姚合的爱国之情、忧国之思与济世之怀。研究姚合这类作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姚合诗歌风格发展演变的轨迹以及全面地把握姚诗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12.
何叔衡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司法战线的先驱和卓越领导人,中共党史上反腐第一人,为中央苏区的法制建设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主政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期间,注重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严厉打击贪污腐化分子;担任内务部代部长期间,积极开展行政立法,开创性地以顺口溜的形式对法律进行传播,为法律社会学及法律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范本;担任临时最高法庭主席时,践行治国安民"法为上"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比例原则是行政法的核心原则之一,它产生于19世纪初的德国警察法并在实践中得以发展和完善,因其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运用。其含义包括三项子原则: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狭义比例原则。文章在论证比例原则的涵义、功能和科学性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行政法实践,论证了比例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中适用的必要性及我国行政法中引入比例原则的可行性.并阐述了我国行政法中引入比例原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清初西方科学技术随着众多传教士的涌入而大量引进。朝廷及社会中的有识之士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并试图与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相融合。何国宗生于天文世家,能够在精通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同时,较早的接触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这一时期何国宗参与了历书的编写和地图测绘工作,与传教士开展了长期深入的合作。还参与制定了许多可行的水利工程治理方案,减轻了水灾对百姓的造成的损失。作为中国传统的科学家,他在书法上也有极高的造诣。在生活中,他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广为称赞。通过对何国宗全方位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中国科学家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相似文献   

15.
列宁是社会主义法制实践的开创者,其法制思想丰富而系统。他明确提出了国家政权必须通过法律来掌握、巩固和治理的思想;重视立法,主张党对立法的指导,坚持立法的民主、统一和随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立、改、废原则、;强调严格执法和守法,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独立和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注重法律监督,督促司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依法办事,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在执行、监督法律中的作用,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保证法律全面准确的实施,从而更有效地治理国家。列宁的法制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6.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为了节制人的情欲,使社会安定详和,他提出“隆礼至法”的思想。而在“隆礼至法”的过程中,他非常强调人的作用,认为如果失去君子人格,礼法虽然具备,国家也会危乱。为了造就 君子人格,人需要刻苦学习礼法,严格按照礼法进行修养;国家需要尚贤使能,奖罚分明。这些思想对当前我国的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路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他对人生价值的深入体察,体现在其作品中则是理性的智慧和严肃的思考.本文将针对路遥存在于作品创作中的两大思想构架——现实主义特色与理性思辨色彩,以及他的艺术来源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著名作家白桦一生命途多舛,然而,不管经历怎样的艰难坎坷,他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不改,对真理、对正义的孜孜追求始终不改,对至真、至善、至美的深切呼唤始终不改,对一切假、丑、恶的犀利剖析和尖锐抨击始终不改。这是白桦文学一以贯之的生命底色和最为宝贵的精神品质。他的作品扎根于现实土壤,饱含苦难与忧患,又涌动着青春的激情和浪漫,既是思想者的孤独道白,也是大爱者的深情倾诉。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法律篇》的法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篇》是柏拉图的最重要的著作,也是西方法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法律篇》的核心是依法治国,怎样依法治国,柏拉图以陌生的雅典人的身份与克里特人和斯巴达人进行了讨论,并就法律的起源、立法的目的、法律的作用、法律的本质和地位、为什么要依法治国以及依法治国的具体规定等法理问题谈了系统的看法。《法律篇》一般被视为法理学或法哲学著作,实际上它也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一部法典,它的影响涉及应用法学和理论法学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康德权利法哲学集古典自然法之大成,开古典哲理法先河。他认为,人生而为人就有选择的自由,根据一条普遍的权利法则,每个人的自由都能和谐并存。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有了这个自由,才有其他权利的获得,其中获得外物的所有权是首当其冲的。私权利是无需经由法律规定的,但也极易丧失,在没有法律的保护下更是如此。所以,为了保护私权,人类经由原始契约进入文明共同体,也就是有法律保护的国家状态。国家状态下,有需要向外公布的法律,是为公权。公权依照一个从小到大的逻辑次序,先有国内公权,它包括国家对内拥有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利,更有进行维持国家运转的职能部门的权利,人民拥有平等、独立、自由权利。国与国之间应有国际法权利,以避免彼此陷入战争。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状态,有违人类的实践理性,所以,人类最后将走向普遍联合,永久和平终将实现。康德认为,这是理性的要求,也是自然的有目的的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