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传媒》2019,(4):6-7
彭兰:Web2.0之后媒体变革的起点是移动互联网,但它更大的趋向是媒体智能化,或智媒化。智媒化的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万物皆媒,过去的媒体是以人为主导的媒体,而未来机器及各种智能物体都有媒体化可能;二是人机合一,智能化机器、智能物体将与人的智能融合,共同作用,构建新的媒体业务模式;三是自我进化,人机合一的媒介具有自我进化的能力,机器洞察人心的能力、人对机器的驾驭能力互为推进。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城市智能化发展趋势下,智慧城市正成为典型的城市形态。文章以人机传播为智慧城市传播研究视角,将智慧城市中智能机器系统视作与人类共享本体论地位的机器主体,而非再现和表征城市的工具,突破了传统城市传播人类中心主义的传播观。智能机器承担了数字对话者与治理合作者角色,构建了智慧城市人机之间新的社会关系。并且,在对话与合作中人机传播重塑了城市样态,使智慧城市处于不间断的动态自我更迭之中,生成人—机器—城市复合体。为提升智慧城市人机传播系统的动能,文章提出应从发展智能机器系统的社会性与提升公众参与性出发,塑造更具人机可沟通性的智慧城市。  相似文献   

3.
智能革命浪潮下,智能媒体场域中的人机关系发生了由工具性寄生关系到竞争性共生关系的根本转变,人与智能机器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人机关系新样态为新闻传媒业带来新的伦理挑战,新兴的技术逻辑冲击传统的新闻专业价值规范,数据霸权、算法独裁、虚实模糊等新问题逐渐凸显。要避免技术权力与技术逻辑对新闻从业者主体地位与专业价值的异化,实现人机和谐共生,可借鉴价值共创理论指引的主体间有机整合与良性互动思路,以人为中心规范技术应用边界,发挥新闻从业者主体作用,构建长效人机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4.
智能时代推动了图书馆的深层次变革,精准服务已成为图书馆的普遍诉求与实践难题,而人类与机器的智能协同为图书馆精准服务提供了可能路径。本文通过对精准服务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梳理,总结了图书馆精准服务所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人机智能协同的图书馆精准服务模型,提出了图书馆精准服务的实现路向。人机智能协同的图书馆精准服务模型在采集用户多模态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机器与专家的协同决策形成问题确定、服务映射、服务实施、效果检验等4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闭环,指向图书馆精准服务的实现。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用户模型、问题根源、服务机制、研究设计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图书馆精准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Web3.0为底层技术逻辑的智媒体时代,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的结合,打破传统新闻生产的藩篱,重塑整个新闻业态。机器辅助新闻生产中,媒体人的价值发生位移。一方面,机器在智能采集、自动写作、智能核查和精准推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新闻人在深度采访、风格创作、专业把关以及社会化分发的作用仍不可取代。未来,人机协同的新闻生产机制将成为常态。  相似文献   

6.
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生存、交往的条件,同时也给人们的生存境况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与未知性,当下人工智能的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催生了人与机器之间的新型亲密关系发展的可能,研究人机关系正当其时。在雪莉·特克尔的《群体性孤独》中,人类与机器产生亲密的联结,与机器进行情感交流,对机器产生依赖,将机器人视为"家人""朋友"等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他者,产生了人机拟情关系。人机拟情关系具有"真实性""安全性""稳定性"。藉由人机关系的发展变化关照人类自身的生存境况及人际关系变化,人机之间的拟情关系折射出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孤独生存境遇和极度萎缩的人际关系。我们一要重新审视包括人机关系在内的新型拟情关系,二则要反思现实中萎缩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7.
智能传播技术再造了新闻生产的模式,也对客观性等新闻理念及新闻教育带来了挑战。本文从人机耦合的视角,结合当下全球范围内的人工智能新闻实践,对智能传播时代新闻教育如何将人的智能与机器的智能相结合,进而培养卓越的新闻人才进行了讨论。总的来说,“人—机”主体作为智能传播时代新闻生产的主体类型,为新闻客观性等理念的实践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面向人机耦合的新闻教育,一方面要将智能技术纳入专业技能范畴,另一方面要以批判的视角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随着ChatGPT的普适性渗透,人与智能机器(技术)的关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以新一代人工智能ChatGPT为叙述焦点,探讨人机关系的变革逻辑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方法】文章通过案例分析、现象诠释等方法,深度解析ChatGPT的主要特征及其触发的变革逻辑问题。【结果】作为人工智能的“类人化”升级版,ChatGPT引发了人机关系变革,主要经由协作逻辑、互动逻辑、会话逻辑、融合逻辑的嬗变过程进行体现,其中,协作逻辑经历了从“智能辅助”到“全能代理”的变化、互动逻辑从“单项控制”走向“平等对话”、会话逻辑从“机器语言”转向“情感话语”、共生逻辑从“人机融合”迈向“互为延伸”。【结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力渗透下,人与智能机器的关系已超越了单纯的“使用关系”框架,而是在高度嵌入与深度黏合中被重构,以此形塑出人类的媒介化交往想象。  相似文献   

9.
彭兰 《编辑之友》2016,(3):5-10
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一个万物皆媒的泛媒时代,正在到来.泛媒化趋势首先表现为物体的媒介化,目前在这个方向下,有三个动向尤其值得关注:其一是传感器对信息生产深层变革的触发,其二是智能家居等技术将在家庭中带来的全新媒介,其三是车联网技术带来的流动化、场景化的新媒介.泛媒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基于可穿戴设备及其他传感器应用的人体终端化,它意味着人体、人的行为甚至思维将被常态性数据化.在人体上的智能设备,既可能增强人们的某些能力又可能削弱人们的另一些能力,隐私保护问题也变得更为突出.在泛媒化时代,人与物的关系,将成为共生、协作的关系,甚至会进一步出现人机合一、人与机器共同进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欧林宁 《视听》2023,(4):13-17
《银翼杀手》独特的视听语言诠释了未来人类与机器之间关于“主体性”的挣扎与思考,以人类“他者化”倾向为基础,以机器“主体化”趋势为载体,透过拥有“记忆”的复制人与人类之间的互动,让观众感知到人机之间的微妙关系。思考未来人机关系,通过后人类视域去理解未来“人类”的主体性缺失,将为我们重新思考未来人机关系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同时提示着我们需要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并以此探讨人与造物主、人与动物、人与机器关系的深刻话题。  相似文献   

11.
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人机关系的重新讨论。本文不同于传统人机关系的研究进路,而是立足于视觉图像语境下,以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角度,对视觉传播视域下的人机关系进行深度探讨。机器暗含权力装置艺术,通过媒介传播视觉图像,在时间上对人的自由时间进行秘密窃取,在空间上对人进行不可见地主体性解构,进而说明机器生产的视觉化图像在某种程度上对人进行着隐性控制。这对反思当下人们接受视觉图像时的无意识心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昌凤 《新闻界》2024,(2):15-24+48
大语言模型驱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其技术工具的属性,迭代成为新型平台。智能平台基于广阔的数据基础建立多样化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从人类已有的数据中寻求解决方案、创造虚实交互的世界。智能平台时代智能体涌现,催生多智能体系统,构建现实与虚拟的层叠交互结构,变革现实的结构与形态,驱动关系重构(人机共生)、结构重组(虚实交互),导致经济与社会领域的功能性变革,势必驱动社会由外而内的适应性变迁,推动整个文明的进化。同时,智能体依赖、人机信任、价值体系的协同以及文化的滞后,将是智能平台背景下人类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3.
熊茵  张晓霞 《编辑之友》2023,(10):59-65
智能媒体已成为新的信息生产力,同时也成为信息变异的重要推手。失实的智能新闻、被计算的舆论、形式化知识以及工具性娱乐成为智媒时代信息变异的主要形态。从生成机制上看,人机合谋是信息变异生成的深层机制,在人机逻辑互为嵌套、人机运行互为掩映、人机效能互为增益的协同机制中,智媒时代信息变异呈现出生成无终态、循环放大以及隐蔽无感知等新特征,给社会治理带来全新挑战。  相似文献   

14.
智能传播时代的人机关系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工具与使用者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技术与人类不仅在物理功能上相互强化,还在认知层面互相提供辅助,感官体验上互相拓展,形成机器日益类人化、人类活动日趋机器化的双向趋势。人工智能和人类通过技术与数据相互观察,借助智能设备和传感器构建起一个隐形的相互监控网络,并基于海量数据分析建立起预测性监控机制。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智能工具的角色从服务者向竞争者、从协作者向决策者转变,而人类则从使用者转变为合作者,其职业角色也由传统型向智能导向型转变。这种人机关系的复杂性和多维度特征日益凸显。为应对这一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建议加强人工智能的伦理监管,确保技术发展与社会责任相平衡;改革教育体系,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的未来人才;同时加大对人工智能研究的投入,深化人机协作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5.
全燕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10):39-51+127
随着人机传播现象日趋活跃,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在同步开展中。但其中并未提及人机传播作为独立科学研究体的合法性来源问题,而这恰是人机传播研究的“元问题”。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学理上厘清人机关系。立足这一认知,从辨析人-机本体论差异入手,借助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机器与技术物作为行动者的实践本体特征,将人与机器定位于广阔的行动者关系网络,探讨如何在行动者的传播实践中重组人机关系,并在行动者协商与互塑中发展人机传播,籍此确立人机传播的科学研究体身份。  相似文献   

16.
姜智彬  戚君秋 《新闻大学》2020,(2):1-16,119
人工智能技术颠覆了传统广告运作中的创作逻辑。研究者以动觉智能图式理论为研究框架,以中国广告市场上的智能创作项目为个案研究对象,分析了文字、图像、视频三类广告的智能创作系统,提炼出广告智能创作的学习、生成与反馈模型,以及贯穿其中的机器创作逻辑。未来广告智能创作有三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一是创作内容从传统基础性表达转向人机协同的智能创作;二是创作策略从短期产品创作型转向长期品牌创作型;三是广告公司跨越智能化鸿沟向垂直化或行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出版推向"人机协作共同体"的智能出版时代,打破了原有的知识生产、把关和传播格局.本文聚焦出版人工智能理念下如何建构人机共生的出版生态这一重要命题.研究认为,出版人工智能将搭建多元生产主体协作网络,重构生产过程,带来人机协同下的数据组织、知识提炼及价值判断,创新知识产品体系,从而实现内容生态重塑.同时,出...  相似文献   

18.
许志强 《传媒》2021,(23):82-84
以"云大物移智区加"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技术集群应用的深化,不仅升级着媒介生产与运营模式,助推着媒介形态演化,扩展着传播生态边界,而且使人类迈入了"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的智媒时代.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传媒高等教育改革应结合智媒技术特质及其对传媒业造成的影响,全面认知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变革要素,重新确认智能社会对应用型传媒人才的要求及其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刻影响当下的新闻生产模式和媒介可信度。首先梳理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闻生产的演进历程;其次分析人机协同下的新闻实践,实现了从替代模式到共生模式的主体协同、从PGC到AIGC的文本协同、从单向线性趋向多元网状的流程协同;最后探讨人机协同下的新闻规制,以构筑信任机制为核心,将技术信任、人机信任和制度信任三维协同,以责任链调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规制。为我国新闻生产实践打开人机协同的可能性,同时为建构可持续的人机共生生态提供规制进路。  相似文献   

20.
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延续了马克思时代的技术悖反,技术在给人们带来希望之际,也招致了更深的奴役,“过劳人”与“无用人”并存是智能资本社会所特有的生活景观,“无用阶级”不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未来忧虑,而是一种不加控制就必然发生的未来现实。在这种语境下,运用马克思的原则与方法揭示人机矛盾的实质,分析智能化生活危机发生的劳动控制机制,进而探索另一种生活,就日益上升为一个理论必须走在现实前面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