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叶澜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她的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她的教学论思想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基础,教育理论基础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教育实践基础在于“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叶澜先生的课堂教学论思想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性质在于其教学目标任务的特殊性;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课堂教学的过程观重在对课堂教学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其关系的理解与把握;课堂教学的评价观将评价改革贯穿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全过程;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必须置于教学活动过程中,把握其内在不可分割性、相互规定性和交互生成性。这些观点初步勾勒了“生命实践”教育学在教学论领域内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
《中学教育》2009,(2):F0004-F0004
“新基础教育”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责任岗位:叶澜教授)探索和总结“新基础教育”在当代学校转型性变革研究,尤其是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新文化创建方面的独特经验和创新理论;探索中国教育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机制,研究中国教育思想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中国教育理论对世界教育理论的可能贡献和贡献方式。  相似文献   

3.
"生命·实践"教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理论思想,可称之为"生命·实践"教学论,其主要内容包括:课堂教学本质观、课堂教学价值观、课堂教学过程观、课堂教学评价观和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等。"生命·实践"教学论是当代中国教学论探索的第三个阶段,它呈现出了中国本土文化的生成性与理论体系的归纳性。从方法论上为中国的教育研究探索出了一条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叶澜之路":探究学术源流、创建理论学派、行走天地人间、独爱冬春夏草。  相似文献   

4.
斯霞是一面旗帜,她代表着一个时代和历史,是我国小学语文教育进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是“永恒的完美存在”。斯霞教育思想是以“童心母爱”这一伟大的教育哲学为精神内核,基于语文学科教学并全方位覆盖的教育实验和研究。斯霞教育思想研究所以“童心母爱”研究为核心,以名师工程建设为载体。以基于语文学科、推动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变革为方向,完整、全面、深入地研究斯霞教育思想,提炼其核心和精髓,重视其在教育改革现实中的新发展。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中不断发展和丰富斯霞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家朱小蔓先生是中国情感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开拓者和实践者。她认为情感教育是基于幼童生命之根的培育,在幼儿精神发育、道德成长中具有特殊地位和独特价值。朱小蔓幼儿情感教育思想的独特性表现在三个维度:1.“生命观”:始终坚守人道主义关怀以情感之眼看教育;坚信情感于“完整人”培育的生命价值;坚持情感是人类生命的主体力量;2.“情感观”:高度重视幼儿情感发育的德性价值,结合哲学思想架构与复杂科学文明综合考察生命早期情感培育的基础性、联结性与德性价值;高度珍视生命最初自然情感的创生、呵护、接续与滋养;阐释早期基础性道德情感的发生、发展与教育;3.“教育观”:挖掘幼儿情感发育的特征及人文主义路径;建设情感性环境与关系的教育策略;关注亲子情感关系的人文建构与爱的联结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是作者体验中的问题,也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更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建设要面对的问题.实践哲学视域下建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有其可能性,这种可能建基于四项任务,而这任务又可综括为“生命·实践”教育学的使命:通过探寻“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学意蕴,“在中国”为“实践哲学”作出独属于教育学的贡献,在丰富和发展实践哲学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教育学自身.此使命使得研究的基本问题得以确立:以“新基础教育”与“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关系为载体,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如何基于转化逻辑,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双向转化中的交互生成.这是教育学和“生命·实践”教育学对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独特贡献,而贡献的落实要实现两个转化,把其他学科对“理论与实践”的经典分析转换为“教育学”分析,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什么”转向“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在转化与探索“意义”的过程中,整体呈现“理论与实践”的中国思想与中国经验也将渗透于其中.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年来,我国课堂教学改革主要经历了以抓“双基”发展智力为目标的知识课堂教学研究,教育整体改革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关注生命价值和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三个阶段。研究取向上从塑造“知识人”转向培养“现实生活人”,研究对象从“认知领域”扩展到“生活和生命全域”,研究方式从“实体思维”转向“关系思维”。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改善课堂教学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呼唤教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聚焦制约中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特殊场域,研究复杂的具体问题,实现课堂教学改革,需从教学认识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教师教学习性改造等入手。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基于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新课程教育理念刷新了原有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呼唤课堂教学的变革.这意味着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去重新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策略,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变革,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创建、推进。区域推进“活力——探究”教学模式正是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谋划区域推进、实现教育均衡的适合苏北农村初中学校活力发展、品质提升的新路径。通过教学实践与反思,彻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试图彰显课堂的生活价值、生命价值和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新的时代背景,立足于新的教育改革理念,海口市第十中学积极推进“互联网+”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教学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建构了适合学校发展的信息技术与学科创新融合的“328”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笔者介绍了“328”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和基于该模式的“四步三环节”跨学科融合课例设计模式的实施路径,并以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案例为载体,充分展示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基于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教育理念刷新了原有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呼唤课堂教学的变革。这意味着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去重新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使高职教育进入一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伟大变革中,它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理念和新的活力,它正影响和改变着高职教育发展的轨迹与方式.研究和探索“互联网+”在高职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具有深远而重大意义.文章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实践教学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互联网+”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3.
陈国平 《江苏教育》2011,(10):60-61
近年来,我们张家港市把加强教学研究、打造课堂教学的地方特色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选择之一.并执着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2004年,我市成为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首个实验区,开始了对“理想课堂”持续而深入的实践与探索。2009年,我市首次提出了“生态课堂”的研究命题,开始了生态学理论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和微观研究,同年七月,《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被正式立项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从此,以“生态课堂”为主要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展开,“生态课堂”成为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4.
张磊 《今日教育》2013,(1):72-74
叶澜,1941年12月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位以深厚的思想和广泛的实验影响了当代教育界的著名教育学家、教育家。1994年,在教育学术领域已功成名就的叶澜,怀抱着对教育的理想、对生命的敬畏,带着她的实验团队,毅然走出象牙塔,直面基础教育学校、课堂教学变革实践,以激情、睿智和勤勉,开创和51领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和“新基础教育”实验。  相似文献   

15.
张晶花 《青年教师》2004,(10):26-27
课堂教学的评价一直是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焦点问题,虽然有众多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对其进行研究,但现实一直是“理论上清楚,实践中模糊”的状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实施,当前课程改革正处在实践探索阶段,对于实践工作来说,普遍面临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合理地评价课堂教学。因为教学评价对于课程的实施具有导向功能,如能树立先进的评价观,建构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将能把课程的实施引向良性的发展轨道,使课程改革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16.
约翰·杜威(1859—1952)是20世纪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依据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心理观和社会观对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2001年6月8日教育部正式颁发了《基础教  相似文献   

17.
“新基础教育”是关于“生命·实践”教育学的研究,它的价值取向是追求学生生命的成长、关注教师生命的成长和关注研究者自身的生命成长。因此,无论在课堂教学改革还是在班级建设改革上,“新基础教育”谈到最多、关注最多、探索最多的便是教育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生命的成长、生活品质的提升问题,同时,很有见地、很有实践指导意义地指出“成人”与“成事”、“教书”与“育人”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学习科学将学习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变革视为同等重要的双重使命。为了进一步解决科学研究的知识发现与教育实践改进难以同步的现实问题,学习科学共同体在基于设计的研究(DBR)方法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基于设计的实施研究(DBIR)。文章在回顾DBR的基础上,总结和分析了DBIR的四个核心原则;探讨了DBIR所倡导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实践者”三元协同的新型伙伴关系,提出了促进学习科学研究向教育实践转化的以新型学习观为基础的“三要素—三层次—三角色”系统变革模型;建议通过更新教育实践者和决策者的学习观、构建“研究—政策—实践”三位一体的应用学习科学实践共同体和基于研究和证据的教育政策制定等途径,来达成基础理论创新和教育实践变革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教育理念刷新了原有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呼唤课堂教学的变革。这意味着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去重新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自主高效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探讨了高效课堂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从根本上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探索出一个既全面落实新课程,又符合本地区教育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此,我区小学开始了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高效课堂改革实验。这期间,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一实践一反思”,建构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了较为有效的“三关注”高效课堂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