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只是半疯     
汤姆用毛驴驮着两大篮葡萄向市场走去。中午,天气非常炎热,他在一棵大树的树阴下停了下来。那里还有其他几个人,而且他们的驴子上也驮着一篮一篮的葡萄。吃完午饭,他们都去睡觉了。过了一会儿,汤姆开始把别人篮子里的葡萄往自己的篮子里装。突然一个人醒了,看到汤姆在拿别人的葡萄。他恼怒地说:“你在干吗?”“噢,”汤姆说,“不要为我担心,我是半疯,所以我会做很多奇怪的事情。”“噢,真的吗?”那个人说,“那你为什么不把你篮子里的葡萄放到别人的篮子里呢?”“您没理解我的意思,”汤姆说,“我说了,我只是半疯,并不是完全疯了。” Tom put …  相似文献   

2.
一位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带来愉快的人呢?”智者微笑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第二句话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第三句话是,把别人当成别人。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细细品来,颇有一番感悟在心头涌动。如果说智者的四句话里蕴藏着无限为人为事的道理,那么,这四句话中也同样蕴藏着作为一名教学者在新课程理念下所应具备的“修为”。  相似文献   

3.
有一则“分苹果”的故事 ,颇耐人寻味。故事是这样的 :“甲乙两人分吃苹果。甲捷足先登 ,拿走了大的。乙甚为不快 ,责怪甲说 :‘你怎么这么自私?’甲反问道 :‘要是你先拿 ,你要哪一个呢?’乙答 :‘我先拿小的那个。’甲道 :‘如此说来 ,我的拿法是完全符合你的愿望的。’”其实 ,就整个社会来说 ,每个人既是他自己 ,又是别人眼中的别人。当“先人后己”的原则应用于他自己时 ,他应该后于别人 ,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 ;可是当同一个原则应用于别人时 ,他又成了别人 ,他的利益又应先于别人(另一个自己)得到考虑。这样同一个社会成员的利益究…  相似文献   

4.
康松 《青年教师》2006,(3):10-11
一、善于学习 先给老师们讲个故事,一位学者去向一位高僧求教。这位禅师请他坐下,然后给他倒水,水已经满了。沿着杯壁溢出来,可他还在倒。学者说:“大师,已经满了。”这时,禅师停下手。意味深长地说:“你的思想就像这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如果你不先把自己杯子里的水倒掉,教我如何对你说惮?”为什么给老师们讲这个故事呢,因为在学校听课、评课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别人善意地提出自己对一节课的意见时,个别执教的老师总是爱打断别人的话,反复强调:“我是这样想的。”别人刚有一句,他已经有十句话在等着了。有自己的想法当然好,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思想。可是,先让人把话说完。先听听别人有什么想法,别人的想法有没有道理不好吗?  相似文献   

5.
康丹 《青年教师》2007,(1):43-43
镜头1:多多喝牛奶的时候把牛奶倒入了小鱼缸里,被妈妈看到,妈妈斥责他说:“你这个孩子怎么那么顽皮!”多多委屈地说:“妈妈,我只是想让金鱼喝牛奶,你不是说牛奶很有营养吗?”  相似文献   

6.
【话题材料】一位16岁的少年拜访一位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智者说:送你四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自己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这位少年牢记智者的话,终于成了自己愉快也给别人愉快的人。请以智者四句话中的一句或几句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重在真情实感、不少于700字。【形象说理技法导引】智者的四句话似乎令人费解,但细细品味,说的也只是平常的道理。“把自己当成别人”,强调的是与人融为一体,和别人相互交流、沟通。“把别人当成自…  相似文献   

7.
报载,某省高一女生连续两次服安眠药自杀。其自杀的理由是:爸爸总是用车接送她上下学,无论她做什么,妈妈总想陪着她。同学们都把她当作特殊阶层的人,因而远离她。她受不了同学们把她当“另类”,因此愤而自杀。两次皆因抢救及时,保住了女生的性命。父亲在女儿病床前说:“我不明白,父母对你这么好,你为何要这么做,这不让父母伤心吗?”母亲则哭着说:“别人的妈妈都因为没时间陪孩子而难过,我努力找时间陪你,你怎么还这样伤我们的心?”这名女生回答:“我说过不让爸爸用车接,他为何不尊重我的意见呢?我说过不喜欢妈妈老在家里…  相似文献   

8.
快乐处方     
曾有一位少年问一位智者:“我怎样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智者送少年四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少年依智者之言走过他的人生历程之后,  相似文献   

9.
卢勤 《母婴世界》2013,(1):24-25
3至5岁的孩子最爱问这个问题,父母该怎样回答呢?许多父母为了省事。先编一个故事,煞有介事的告诉孩子:“你是马路边捡来的”,“你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你是别人送到咱家门口的……”孩子稍大一点,想问的详细点:“您是从哪个马路边捡来的?…‘我是从哪块石头里蹦出来的?是不是孙悟空出世那块大石头?”“是谁把我送来……”  相似文献   

10.
熊益军 《班主任》2013,(2):35-35
小A行为散漫,经常拖拉作业,尤其怕写作文。一次作文课,小A实在“被逼无奈”,竞抄袭一篇文章应付了事。放学后,我叫小A到办公室,问他为何要抄袭别人的文章,小A说自己不会写。我又问:“那你为何要抄这篇而不是其他文章呢?”小A怯怯地回答:“因为这篇写得好,我喜欢这篇文章。”我的心一动,赶紧问:“你觉得它好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1.
宝贝不要我了 她推我:“出去出去,妈妈出去。”小小的手,软软的,却很坚持。我措手不及。僵在当地。那是个晴冷明亮的冬日。女儿小年在野地里疯玩得脚疼起来,我带她去肯德基暖暖。才坐定。她说:“我要尿尿。”然后她独自进了卫生间,把跟在身后的我,往外推。她真的可以吗?自己穿脱,自己蹲下,自己冲水,还要擦擦?她快六岁,幼儿因上了三年多,在家里也都是自己入厕。我却还是放心不下。试图说服她:“妈妈就站你旁边。你自己上。”  相似文献   

12.
禅师说:“人生有三种东西具有毁灭性:愤怒、贪婪、自大。”
  弟子说:“该怎么办?”
  禅师说:“需要四种境界,能将毁灭变成创造。”
  弟子问:“哪四种?”
  禅师答:“无我,慈悲,智慧,真理。”
  把自己当成别人是无我,把别人当成自己是慈悲,把别人当成别人是智慧,把自己当成自己是真理。达此四种境界,创造性就来了。  相似文献   

13.
教师是神吗     
一所学校的大牌子上面刻着这样一行镏金大字:“如果爱自己的孩子,你是人:如果爱别人的孩子,你是神。”读着这句话,心中油然升起一股酸酸的感觉:教师,你为什么总是和“神”联系在一起呢?教师是神吗?  相似文献   

14.
和自己对话     
十四岁的我,是一个个人主义者,总是有许多的奇思妙想,总喜欢对别人说:“你不懂。”那么,谁又懂?是自己吗?听,我又开始和自己对话了。“喂,你怎么总是那么的多愁善感?不是总说要乐观些吗?”第一个自己不解地问道。  相似文献   

15.
谭星信箱     
《初中生》2009,(6):10-11
上期“请你出手”小栏目中赵扬同学的提问由海南海口市的江峰同学回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确,我们很多时候看得清别人,却看不清自己。怎么办?跳出来,假设自己是在观察一个和你情况一样的“旁人”,而你作为“旁人”身边的一个旁观者,会怎样去处理这个人遇上的事情呢?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眼界自然会放得更宽。不妨试试哦!  相似文献   

16.
快乐的多多     
笑掉牙 跳栅栏一对青年恋人要横过马路,一看离人行道很远,就决定跳栅栏。男的小心翼翼地扶着女朋友跳过去了。他自己再攀栅栏,一条腿刚跨过,女的去扶他。男的脚刚落地,就听“不”一声,女的说:“你咋放屁呀?”“哪儿啊?我裤子被刮个大口子!” 寄信爸爸把写好的信交给儿子,让他寄出去。不一会儿,儿子回来了。爸爸问:“信寄走了吗?”儿子:“寄走了。”爸爸:“投信筒里啦?”儿子:“扔垃圾箱里啦。”爸爸:“为什么?”儿子:“因为你写的都是脏话!” 斑马线甲:“你过横道为什么不走斑马线?”乙:“因为斑马线不…  相似文献   

17.
半肯,源自古代禅宗思想——半肯半不肯.据传,洞山良价禅师是云崖法师的高足,有人问洞山:“尔肯先师也无?”意思是说,你赞成你先师云崖法师的话吗?洞山答:“半肯半不肯!”那人又问:“为何不全肯?”洞山说:“若全肯,即辜负先师也.”这一禅语,让我们悟出了这样的道理:不盲从老师,是做学生应有的尺度;不盲目自封,是做老师应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啸泉 《初中生》2008,(4):1-1
一个魔鬼很不服气地问上帝:“为什么你不让我上天堂,而要把我打入地狱呢?” 上帝说:“我没有左右你的命运。去天堂或地狱,并不是别人可以决定的,而是你自己。”  相似文献   

19.
1月18日晚上,我来到快乐作文班,刘老师把我叫到跟前,拿出了2003年1-2期合刊的《少年作文辅导》,翻到第八页问道:“宇航,这篇《我也受贿了》是他抄你的,还是你抄他的?”我一看,天啊!这不是我写的那篇登在2002年第11期《作文报》上的作文《我受贿了》吗?除了题目多了个“也”字之外,文章内容几乎一字不差。顿时,我急得直摇头,气得直摆手,大声说:“是他抄我的,上面还有您亲笔改的地方呀!”刘老师笑了:“你回座位去吧。”唐丹阳同学,你为何要这样?你为何要这样呀?是为了“功名利禄”,还是为了在别人面前…  相似文献   

20.
初涉职场,总有那几个“TA”让人觉得难以忍受。为何他那么喜欢溜须拍马,而她总是冷若冰霜?你满怀怨气地发现,自己身边充满了令人无比讨厌的人!然而,我们谁也无法要求别人的性格满足自己的喜好,与其整天充满愤恨,不如换个角度看世界,给自己上一堂“逆向思维课”,看看我们能从这些“讨厌的人”身上学到些什么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